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一团永不熄灭的火

作者: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发布时间:2018-04-07 14:47:04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走近哈尔滨工业大学离退休职工正能量宣讲团

哈尔滨工业大学离退休职工正能量宣讲团第一百场讲座现场。吉星摄/光明图片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专业的选择除了考虑个人的兴趣和专长外,更重要的是要考量能否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近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正能量宣讲团系列讲座上,81岁高龄的哈工大材料学院教授杨德庄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上要与祖国发展同步。

  20世纪90年代,为服务国家需求,当时已经60岁的杨德庄主动请缨,将科研方向转向空间环境领域,克服基础知识欠缺、设备不足等困难,为建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作出了贡献。

  在哈工大,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教授们,退而不休,累计为大学生开设了百余场“正能量”讲座。2016年5月,哈工大离退休职工正能量宣讲团成立以来,70多位自称“80后”的老教授们,戴着老花镜和助听器,通过一场场讲座、一个个故事为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科学文化指引了方向,也成为学子们心目中正能量的代表。

  讲理想信念

  用行动诠释退休不褪色

  有着72年党龄的哈工大原党委副书记袁礼周是宣讲团中讲座主题最多、场次最多的骨干宣讲员。他准备演讲稿,跟做学问一样认真,半夜醒来突然想到哪儿,立刻下床,拿起纸笔补充。

  “为什么要入党?”

  一些学生常常在讲座中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讲好这个主题,让学生们真正懂得入党的意义,89岁的袁礼周教授历时半个月整理资料,反复修改,完成了一万多字的讲稿。

  “听完袁教授的讲座,我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在这份凝聚了老先生心血和情感的讲稿中,看到了一名老党员的坚定信仰和精神力量。”哈工大学生张鑫说。

  “袁老平时生活很有规律,但如果晚上做讲座,他怕吃饭犯困,影响演讲状态,就饿着肚子,直到讲座结束后才回去吃饭。”哈工大离退休处科长彭英丽说。

  两年来,袁礼周发挥自身在党建和思政工作方面的经验优势,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设了“信仰的力量”“我为什么入党”“与党走过的日子”“学习初心”等10余个主题的讲座。其中,“信仰的力量”已成为宣讲团最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讲座之一。

  教授袁哲俊今年92岁,是宣讲团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哈工大机械制造专业创始人。为了解最新资讯和学术动态,拉近讲座时与学生的距离,他每天坚持上网学习。此外,他还是一位诗人,十九大召开时,他特意举办了一场诗词欣赏讲座,详细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诗词。

  “人的一生不能虚度,应为国家和社会进步作点贡献,我这个年纪,更应该积极发挥余热。”袁哲俊说。

  “在学校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的重要时刻,这些老教授成为学校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及正能量宣讲团,哈工大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孙文博说。

  讲历史传统

  用情怀传承哈工大精神

  在宣讲团开设的百余场讲座中,有21场是教授王雨三讲授的。王雨三与激光领域的著名专家马祖光院士共事33年,参与创建了哈工大最早的激光专业。

  早在2004年,王雨三就曾在人民大会堂讲述马祖光先进事迹。这一讲,就是十几年。在宣讲团成立之初,王雨三主动请缨。“老马驾辕”“为国争光”“逝前4天的长谈”等,马祖光生前一个个感人故事和生动细节被他一次次讲起,一次次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如今,老人的听力已经下降,同学提问时他要侧耳努力辨听,有时还要微笑着对旁边同学说:“你给我传传声。”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不遗余力地将马祖光院士治学报国的爱国情怀、甘于奉献的生活态度、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代代传下去。”王雨三说。

  “以前总听到马祖光这个名字,今天才真正了解马祖光为什么成为哈工大精神的代表。”听完讲座,一位学生在微信朋友圈感慨。

  航天学院教授刘暾的讲座也备受青睐。刘暾曾参与“神舟五号”的设计、中国“嫦娥”登月计划等重大任务,“哈工大与中国航天”这个宏大的主题在他生动的叙述中变得清晰具象。他以自己和一代代哈工大科研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奉献精神,讲述哈工大何以成为以航天特色著称的名校,令学生们更加深刻意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有一次晚上召开的座谈会,学生事先提出的问题里涉及航天领域,主办方临时请求刘暾参加,刘老师连饭都没顾上吃,就赶过去参加。“我身体好可以多承担一些,保证随叫随到。”刘暾常常这样说。

  讲初心梦想

  用真情解读正能量真谛

  “我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工作几十年,当了教授,被授予过‘资深翻译家’的头衔,在别人眼里已功成名就,可心里却总有一个放不下的心愿。60年后终于梦圆。”现年90岁高龄的陆干8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他讲到自己从1950年正式提交入党申请书,几经波折,历经坎坷却始终不变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时,在场的学子不禁潸然泪下。

  宣讲团成立时,陆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常常住院。然而,即使是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备课,一定要把自己缘何60年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矢志为党奉献余生的信念讲给年轻人。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为了更好地给学生讲解十九大精神,他在病床上坚持通篇研读报告内容,在空白处写满了文字。“我要对年轻党员负责,要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负责。”陆老说。

  有的教授身体不好,实在不方便下楼,便把演讲场地挪到了家里客厅。92岁高龄的周定已经在家里接待了3批学生,演讲时她精气神儿十足,叮嘱工作人员:“如果还有孩子们想听,就让他们都来。”

  上午预约,晚上演讲,面对学生们有些唐突的请求,航天学院教授周士仁爽快地答应了。当学生们进门后才知道,其实那天是周教授84周岁的生日,他谢绝了要来贺寿的弟子,为了不耽误这场演讲,匆匆跟家人吃了顿饭。

  74岁的李生教授,为了给学生献上一期精彩的访谈,与学生主持人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沟通交流,直到晚上9点多还在跟学生们一起筹备讲座,反复推敲演讲细节。

  两年来,彭英丽感受颇深:“我和这群老教授们相识十几年了,在我心中他们是‘学界泰斗’和‘校宝级人物’,可是这一年,我才真正了解这些可亲可敬的人,老教授们的精神不仅在感染着学生,也在激励着我。”

  “他是火/他的生命就是一团火/如果说马祖光院士是工大的光/那秦裕琨院士便是工大的火,永不熄灭。”在85岁的秦裕琨院士“谈十九大精神学习”讲座海报里,大学生为从事一辈子燃烧工程研究和教学的老教授写下了这样的讲座引言。在青年学子眼里,这一群老教授们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已经成为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

  他们就是一团火,一团永不熄灭的火!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