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中国第一个知青——毛岸英!

作者:军中一卒 发布时间:2016-02-18 21:33:4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dc003984eeb7bbcbfbaf307fed9209a2.jpg

毛泽东教导毛岸英延安农村劳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毛岸英于1946年1月 7日从苏联回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毛泽东自从1927年为了发动秋收起义与杨开慧母子离别以后,19年内是第一次见到岸英,当年那个5岁的稚童,已经成长为高大英俊、文武双全的青年小伙子。  作为父亲、领袖和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开心地笑了!同时,毛泽东深知,“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溺爱放任、养尊处优都不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他对岸英既特别钟爱,又寄予厚望,更严格管教,甚至有些苛求,要岸英在各种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历练成才。

  在父子俩畅叙悲欢离合之后,情系亿万农民的毛泽东对岸英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了解中国的实情,必须真正了解农村和农民。没有农民,就没有中国的革命。你已经拜过洋先生为师,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你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拿没有改造的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比较,思想感情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和农民。我们一切共产党员,都应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尤其在任何时候都千万不要忘了农民!”

  毛泽东问岸英:“我想送你到吴家枣园去上‘劳动大学’,拜农民为师,好吗?”

  岸英想起自己在苏联期间父亲多次写信的教诲,又想起自己从小跟随母亲入狱以及在上海流浪乞讨的苦日子,爽快地答应了父亲。  毛泽东又对岸英“约法三章”:放下架子;不谈恋爱;不搞特殊化。于是,岸英在1946年4月 8日穿上父亲送给自己的旧军服,带上行李、小米和劳动工具,步行20多里,到延安县柳林区二乡的吴家枣园村下乡了。

  吴家枣园的乡亲们,从知道毛主席决定送子下乡务农的消息起,就议论纷纷:这后生(小伙子)上过洋学堂,吃过洋面包,又会讲外国话,还算是个“太子”。毛主席留在自己身边多好啊,咋派到这山沟旮旯里来受苦(劳动)呢?世上有哪个领袖能够这样做呀?毛主席真看得起农村,抬举咱受苦人(农民)啊!

  岸英一进村,就找到老村长、老党员郝光华:“郝叔叔,咱爸叫我来跟你们学习呢”!岸英转过身,又用陕北腔调对大伙说:“尔格(现在)要麻烦干大(大叔)、干妈(大婶)、大哥、大姐们多指教啦”!乡亲们见毛主席的儿子没有一点架子,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连声说“好着哩”!

  郝光华把毛岸英安排在村里吴满有家里吃住,又介绍了一个杨培柱。郝村长对岸英说:“讲年纪,满有是大哥,培柱是二哥,他俩都是咱村受苦的好把式,满有还是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你是老三,日后你们仨就在一个互助组劳动啦”!

  农谚说:“节气不等人”。岸英进村第二天,就跟着乡亲们起早摸黑干活了。双手用撅头刨地,在牲畜棚圈里掏粪、擂粪,装口袋,绑驴鞍,赶着毛驴往地里送粪。在自己脖子上用绳子挂吊一个木制长方形粪匣,用双手抓粪土施肥。点籽,播种,间苗,定苗,锄草……

  直到秋收背庄稼、打场。这些农活,岸英都学会了。头几天刨地时,岸英手上磨起了血泡,仍继续干活。郝村长知道后又感动又心疼,一面用“苦字头上出能人,懒字头上出蠢才” 的俗话鼓励岸英,一面叮嘱他注意休息和爱护身体。

  夏秋农忙时,后生们的早饭大都是由家里人送到地头吃的。岸英也和大家一样,吃喝装在瓦罐里的小米饭、洋芋(土豆)、酸菜和米汤。下午天热了,岸英就和满有、培柱一样穿条大裤袄,光着膀子抡撅头刨地,赤脚也不怕土疙瘩咯得疼。

  晚上,岸英在油灯下自己看书学习,或者教满有、培柱识字,给青年朋友们讲故事。郝村长还请他给全体村民“讲天下大事”。遇到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岸英就走东家、串西家,与乡亲们在窑洞、炕头促膝交谈,作社会调查。乡亲们说:岸英这后生真拴正(品行端正)!

  1947年 3月,为了粉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 39个旅共 23万多人对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岸英回到毛泽东身边。

  毛泽东风趣地对他说:“白面书生变成黑脸后生啦!”并摸着儿子长满老茧的手说:“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不久,岸英就随同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后来又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先后到山西省临县和山东省阳信县农村搞土地改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