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田到户,到农民抛荒,现在又回归村里集体种植,这是时代变迁
来源:柳成荫老人
农村分田到户的时候,我还年轻,刚刚走进大队的领导班子。
印象中是1978年的秋天,大队部已经连续开了一个礼拜的党员干部会议,商量推进分田到户的工作进度,笔者资格浅,不便畅所欲言,只是整理会议纪要。
那时有两派,一是年轻的一派,极力主张分田到户,接受新生事物;一是老党员的一派,极力阻止,他们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接受新生事物相对弱一点,抱着“壮大集体经济”的观点不放。后来,公社的工作组下来了,强制推行,无条件服从。
以我们生产队为例,经过半个月的田亩丈量,抓阉排号,总算把粮田分到老百姓手中。原来成片的粮田就这样被划分得支离破碎了。那时我家七口人,分了大大小小七块地,水田两块、小秧田一块、旱田三块、拾边地一块。最大的秧田1.1亩,最小的旱田仅半分地。
然而,有了自己的田亩,老百姓并没有轻松,生产队没有了,成了村。那时耕地一是靠手扶拖拉机,二是靠耕牛。面积小的田亩,拖拉机不肯进田,捧屁股转不过弯来啊,况且拖拉机都老百姓自己买的,耕与不耕是人家的自由。生产队饲养场没了,牛也杀了分肉了,永远告别了家乡的农耕。没办法,只得家家户户请人制作耕犁,又回到了人耕地的现状。
机械化变成了人工化
老百姓开始怨声载道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后来,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种责任田的人家越来越少了。想想,拼死拼活、披星戴月忙了一年,除去上缴的、农业税、种子、化肥、农药,所剩无几了,还抵不上外出打工人一两个月的工资收入。
凭心而论,分田到户,划整为零,极大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发展。于是,有了第一块地抛荒了,任其杂草丛生。后来政策调整了,自己种粮自己吃,不再上缴,这并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再后来,取消农业税,依旧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再后来,政府贴钱让你种田,还是没有调动积极性。
如果大米涨到20元一斤,面粉涨到25元一斤,看看,还有人抛荒吗?农民太苦太累,一年忙到头,分田到户与不到户还有什么两样?不分田到户还没抛荒,分了却荒凉遍野。解决粮食发展与分田到户关系不大,提高粮价、增加农民的收入才是上策。假如,一担粮换一平方米商品房,谁不抢着种地?
也就三五年时间,我们村出现了大面积抛荒现象。举目望去,没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田里的杂草长出一人多高,荒凉凄惨。看到原来生产队整治出来的粮田就这样白白的荒在那里,当年的些老党员开始发牢骚了,可惜他们老了,无力下地干活了。此时,他们回味的是人民公社的生活,不浪费一寸土地,不浪费一粒粮食。
我们村人口多耕地少,加至又划得零零碎碎的,外地人想来承包种蔬菜、种西瓜,走进田头一看,扭头就走。规模化的大棚种植不现实啊。就这样,村里的农田一抛荒就是两三年,村干部也无可奈何。此时,有人开始怀疑当初的政策有些欠妥,未考虑长远利益。
抛荒现象
近几年,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想扭转这个局面。诸如: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撂荒耕地。各片区管理部门要对撂荒耕地开展全面摸排并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对农村土地承包方撂荒其承包耕地1年及以上的,由发包方下发复耕通知书,限期治理撂荒耕地,承包方在期限内未复耕复种的,不得享受该地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待其复耕复种后再重新纳入补贴发放范围。同时由片区、村委会指导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议,经公示三天后,优先安排给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耕,如无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愿意代耕,则组织其他农户、企业、合作社等代耕代种,无需给原承包者任何费用,代耕收入及该耕地的国家相关补贴归代耕者所有。
然而,并没奏效,没人来耕种,政策再优惠也不能打动人心啊。我们村作为抛荒典型,上面的压力压得居民委员会喘不过气来,却又实在找不到良策。后来,根据老党员建议,把留守妇女召集起来,农业机械开到田头,把粮田重新化零为整,确保土地成片,利于机械化作业。村委会主任再次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带领留守妇女耕种,做一天开一天的工资。
其实,那个时期在中国大地上有不少村庄顶着压力,未实行分田到户,依旧走的人民公社的道路。它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号称“龙江第一村”的兴十四村,10年前,村子里就盖起了136栋别墅洋楼,村子总产值达到21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过了7万元。当年的兴十四村“沙土地,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村子里头常跑狼”。在今天的兴十四村走一走转一转,田间地头看不到有人作业,因为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十几个人承包了大队的农田,摁一下按钮,就能完成全村24000亩耕地的作业任务。其他的村民,住着别墅楼,晒着太阳,吹着口哨,想玩也可以,农家乐、乡村游,在家门游玩。
仍在走集体经济的兴十四村
也有仅分粮田保留集体经济的,云南第一村”大营村,迫于压力虽勉强分了田地,集体经济却偷偷地保存下来,并一步步得到发展,2012年,大队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8.44亿元。说到大营大队的发展,党总支前任书记代保周和现任书记任新明都曾感叹过,“如果在‘大包干’的时候把集体的东西都分了的话,大营村就不会有今天。”
广东省中山市的崖口村是珠三角仅存的“公社大队”,至今未分田到户,仍实施集体劳作,这个村实行的是“一村两制”的集体经济模式。其中3000亩水稻田生产是集体制度的核心体现,实行工分制以及自由择业制。这个大队现在是孩子读幼儿园,大队补贴2700元一个人,大队为全体社员免费投社保,老年人和孩子免费领取口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经典。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