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田闻之:反“四风”,尤应反“精致的形式主义”

作者:田闻之 发布时间:2023-03-31 09:04:4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有媒体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汇报现场,人人桌面上都有一叠打印工整、装订整齐的材料,汇报者逐字逐句、照本宣科,聆听者要么昏昏欲睡、频频走神,要么云里雾里、不胜其烦。

  对类似场景,不少领导干部心有戚戚,广大群众也深有同感。

  汇报,是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事前收集材料、准备发言,让汇报更聚焦、进程更紧凑、条理更清楚,本身也是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地方和单位的汇报形式逐渐走偏,以至于喧宾夺主、主次颠倒,一些干部只会“念稿子”不会“谈问题”。

  更有甚者,将“雕琢文本”当作最重要的环节,工作任务完成草草,却寄望汇报能够出新出彩;矛盾问题没有解决,就打磨措辞以求蒙混过关。

  可以想见,这样的材料再工整、装订再整齐、念稿再顺溜,都只是些套话、空话、漂亮话,不仅毫无营养,更耽误与会者的时间,延误问题解决的良机。社会吐槽“照本宣科式汇报”,拒绝“正确的废话”,背后是对精致形式主义的厌恶。

  不独汇报场景,调研场合也不乏类似表现。一些地方,精心打造各类明星村、示范点,汇报材料堆砌辞藻,展板制作精美时尚,路线规划细致讲究,务求每个环节时间、内容都严丝合缝,甚至选点、选人包括围观人员都要提前“预演”。

  这样“一条龙”服务下来,调研流程自然是相当丝滑,可实际效果呢?唱高调、走过场、摆姿态、装样子,轰轰烈烈、表面风光,该调研的问题一个都没入眼,该倾听的呼声一句都没听到。凡此种种,越精致越空洞,负面效应越大。

  仔细探究各种精致的形式主义,各有缘由与表现,但总的来说,都是怕临场发挥露了怯。但往深了想,若是一名干部腹中空空,又岂是临场表演所能掩饰的。而倘若有干事创业的魄力、直面矛盾的勇气,又何必拘泥于言辞华丽、排场热闹。

  事实上,剥离那些形式主义的负累,“想干点事儿”的干部们才能更多抽出身来,做好平时的经验积累与知识储存,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眼下,如何开展好调查研究正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关注热点,那么就不妨从摆脱“精致的形式主义”开始,让治理的目光向问题聚焦、治理的力量向基层聚拢。

  “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对。”对照本宣科式汇报,毛泽东同志曾旗帜鲜明反对。文风、会风即是作风,将那些说多了的废话、摆多了的排场、做惯了的套路都丢到故纸堆。从“套子”中跳出来,讲真话、摸真情、求真知,我们才能不断取到事业的“真经”。

  (原载《北京日报》2023年3月29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