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冬古拉玛山口

作者:王宁 发布时间:2023-02-27 09:18:35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中国”石,慈母心。向文军、陈圣圣摄

  在中国版图的最西端,新疆乌恰县的地形就像被“揉皱”了似的,满是道道折痕般的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交汇处,帕米尔高原在这里高高隆起,形成一道道壁立千仞的奇观。乌恰县吉根乡地处祖国最西端,海拔3066米,是祖国每天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

  第一次走上巡边路时,布茹玛汗·毛勒朵才19岁。她清楚记得,那天自己走到国境线时的兴奋。当时她没有想到,这条巡边路她一走就是60多年;她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会走出帕米尔高原,走进人民大会堂,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参加完颁授仪式那天,抚摸着胸前的奖章,布茹玛汗·毛勒朵激动地说:“我没读过书,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祖国在我心中。今后,我将继续传承好守边护边精神,教育好子孙后代,守好护好边防线。”

  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与布茹玛汗·毛勒朵相识以来的点滴回忆也涌上心头。

  我和老大妈的缘分开始于12年前。初见布茹玛汗·毛勒朵那天,瑞雪洋洋洒洒地在空中飞舞。她一脸慈祥地在雪中站立,身穿柯尔克孜族传统衣裙,头戴花巾,脸上布满了岁月风霜刻下的皱纹。她个子不高,身材微胖,虽已年过花甲,依然精神矍铄。她站在雪中,深深的眼窝里闪烁着慈爱的目光,仿佛一尊以“西部母亲”为主题的雕塑。

  “你们好!我的孩子们!”看见我们,布茹玛汗·毛勒朵笑容灿烂地迎上来。她张开双臂,和我们挨个拥抱握手,拉拉我的衣服,摸摸战士们的脸。官兵七嘴八舌地问候着老大妈,她不停地点头应答。虽然不大懂汉语,但看得出,她对官兵表达的意思,心里明明白白。大家簇拥着老人向她家走去,欢声笑语驱散了风雪的寒意。

  “当我将‘中国’二字刻在石头上时,兴奋得紧紧将石头抱在怀里,一整夜都没有睡着”

  吉根乡是一个山区小乡,全乡只有2000多人,却有104公里长的边境线。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是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神圣职责。

  1961年5月,19岁的柯尔克孜族姑娘布茹玛汗·毛勒朵新婚不久,便跟随丈夫托依齐别克·阿马提库力在冬古拉玛山口安了家。

  “冬古拉玛”,在柯尔克孜语里是山高坡陡、石头滚落的意思。这里海拔在1760米至6146米之间,山高谷深,地广人稀,山顶积雪常年不化,山间气候复杂多变。恶劣天候下,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暴风雪时有发生。

  布茹玛汗·毛勒朵的父亲是个孤儿,自幼和5个兄妹靠为巴依(地主)家放牧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全家才过上了好日子。布茹玛汗·毛勒朵记得小时候,解放军不止一次给她家送来粮食,父亲也曾带领他们兄妹帮解放军砸石铺路。

  亲身经历和父亲的影响,让布茹玛汗·毛勒朵从小就对共产党、解放军充满了感激之情。对于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布茹玛汗·毛勒朵的父亲十分珍惜。生命弥留之际,他把子女们叫到床前叮嘱道:“是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是解放军解放了我们贫苦的家乡。只要我们家里有饭吃,就一定不能让解放军饿肚子;只要我们家里有房子住,就不能让解放军没有睡觉的地方。”

  “共产党”“解放军”这些温暖的字眼,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刻进了布茹玛汗·毛勒朵心里。这种印记比书本来得更加直接,也更加深刻。

  乌恰县境内有480多公里的边境线和近百个通外山口。当国家需要护边员的时候,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时,虽然很少有女性放牧巡边,但布茹玛汗·毛勒朵总是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每日早出晚归,将边境线上的牛羊赶回来,查看有无陌生人进出边境。

  刚开始在冬古拉玛山口巡边时,年轻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发现,这里虽有边界线,但没有界碑。一路上,悬崖、乱石滩、沟壑密布,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她骑的马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滚石、暗冰、塌方不断,她很多次因此受困于暴风雪中,危机四伏……巡边归来,夕阳西下,人与马的身影投射在茫茫天地间,是那么渺小而又孤独。

  一个夜晚,繁星闪闪,蛐蛐吟唱,夜风中弥漫着远山的气息。眺望帕米尔高原上璀璨的星空,布茹玛汗·毛勒朵低头捡起一块石头,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要给它们都刻上‘中国’二字,像界碑一样放到国境线上,让它们和我一起为祖国守边。”

  布茹玛汗·毛勒朵不识字,便向别人认真请教,学会了“中国”二字的柯尔克孜文和汉文写法。已是古稀之年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在青石上学刻汉字“中国”的场景。“当我将‘中国’二字刻在石头上时,兴奋得紧紧将石头抱在怀里,一整夜都没有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她便披着朝霞抱着石头奔向冬古拉玛山口,郑重地将它安放在了国境线上。

  “大的石头就直接将‘中国’二字刻在上面,小的石头怕被风吹走,刻好了再用其他石头固定。”布茹玛汗·毛勒朵比划着对我们说,“最开始我没有工具,只能用尖石头刻,一天刻一块。遇到风雪天,手伸出来一会儿就被冻僵了,我就把手放进怀里焐一焐再继续刻。后来有了铁锤和钉子,就能刻得快一些,一天能刻好几块。”

  跟随布茹玛汗·毛勒朵行走在边境线上,我随手捡起一块“中国”石,抚摸着深深刻在石上的“中国”二字,心中升起阵阵暖意。那一刻,仿佛冰冷的石头也有了温度。

  60多年过去,连布茹玛汗·毛勒朵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刻了多少块石头。如今,那一块块刻着“中国”的石头静静躺在国境线上,宛若一个个卫士,保卫着祖国的神圣领土,诉说着布茹玛汗·毛勒朵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在她守护的山口,连续60多年未发生一起人畜越境事件。

  “高高的雪山,无怨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淌着长长的冰河,我骑着马儿守卫着这块土地……”

  自古以来,连绵逶迤的帕米尔高原有着神秘而传奇的故事。著名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在这部被列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经典中,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赴后继,率领柯尔克孜族人民与外来侵略者顽强斗争,争取自由。

  布茹玛汗·毛勒朵说:“就像史诗《玛纳斯》一样,父辈们将爱国精神通过故事口口相传给后代,爱国精神从小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我们忠诚为国守边,既骄傲又自豪。”

  对于布茹玛汗·毛勒朵而言,热爱党、热爱祖国是一种信仰,这已经成为他们家的家风传承下来。正像父亲曾经深深影响自己一样,在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影响下,她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全都成了光荣的民兵护边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07年7月1日,65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巡边路上,她每次哼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时,都神采飞扬。

  麦尔干·托依齐拜克是布茹玛汗·毛勒朵的二儿子,他和大哥、妹妹都出生在母亲护边的毡房里。在他出生时,村里一位99岁老人为他起名麦尔干,柯语意为“猎手”,希望他成为一个像母亲一样勇敢无畏的人。布茹玛汗·毛勒朵骄傲地说:“现在看来,麦尔干没有辜负这个名字。”

  在麦尔干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总是一大早就出发,直到天黑才回家。每次到家时,她都是嘴唇干裂、精疲力尽。那时,麦尔干总是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把幼小的孩子们留在家里,自己却跑去巡边、护边?除了管好自家的牛羊,妈妈为什么还要阻止邻居家的牲畜去山那边吃草?慢慢地,他似乎懂了。“每次上山,我们都能看见妈妈在石头上刻‘中国’。这两个字看得多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也渐渐在我们脑海里生长起来。”

  布茹玛汗·毛勒朵每次去冬古拉玛山口巡边,来回至少20公里。有人计算过,60多年来,她至少走了几十万公里。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都刻进了布茹玛汗·毛勒朵心里,她不止一次地说:“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石头,就像熟悉自家抽屉里放置的东西一样。”

  哪块大石头有挪动,布茹玛汗·毛勒朵一看便知。多年前的一天清晨,年过半百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巡边时,发现界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她立刻骑上马转头奔向边防连。60多公里的山路,悬崖深涧、怪石嶙峋,危险地段有17处之多。但布茹玛汗·毛勒朵顾不上这些,马不停蹄地奔波数小时,赶到了边防连。

  顾不上休息,布茹玛汗·毛勒朵又带着官兵赶回冬古拉玛山口。经过仔细勘察后,界碑又回到了它原来的位置。

  布茹玛汗·毛勒朵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护边事业,也把这种守护者的精神传递给了子孙—她家中儿孙6人,除一名幼孙在读书外,其余全部扎根边疆。

  “高高的雪山,无怨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淌着长长的冰河,我骑着马儿守卫着这块土地……”与布茹玛汗·毛勒朵一起骑马走在冬古拉玛山口,大妈唱起了自创的歌曲《冬古拉玛》。从那悠扬的歌声里,我感受到她对这片土地爱得那么深沉。

  6年前,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双膝动了手术,虽然手术后恢复了行动能力,但走路已离不开拐杖。即使是这样,总是牵挂边境线的她,还是常常让麦尔干带她去山口上看看。

  “你们的妈妈都在很远的地方,不能照顾你们。来到这里,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90米,地形崎岖险峻,天气变化无常,即使是在夏天,夜晚的气温有时也会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刺骨的狂风一场接着一场,把鸡蛋大的石头吹得满地乱跑。人在山梁上巡逻时,必须手脚并用,稍有闪失,风就会把人掀下山去……吉根乡是边防连官兵巡逻的最后一站。巡逻队走到这里时,往往已是人困马乏。所以,布茹玛汗·毛勒朵总会算好每次战士们抵达的时间,提前为他们准备好干粮、奶茶。每当官兵巡逻路过这里,看到骑着马迎上来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温暖。

  麦尔干还记得,自己16岁时的那个秋日,暴雨来得悄无声息。那天直到天黑,原本预计当天抵达的8名边防官兵仍不见踪影。布茹玛汗·毛勒朵焦急万分,决定出门寻找。

  她和麦尔干把馕和奶茶揣进怀里,披上塑料布冲进暴风雨中。母子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途中几次差点滑下山崖。终于,他们在一处废弃的羊圈里找到了被困的官兵,那时已是凌晨。

  原来,巡逻队在路上遭遇极端天气,狂风裹着冷雨像无情的皮鞭抽打在人身上。精疲力尽之时,他们终于找到一个废弃的羊圈躲避风雨。地面泥泞不堪,他们只能倚着马背,就着雨水吞一口馕,人和马用体温互相取暖。

  “啊?是大妈!”连长胡红利看到布茹玛汗·毛勒朵和麦尔干,又惊又喜。他们接过两人怀中的食物时,才发现大妈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无法站稳。

  有一次,浙江籍战士罗齐辉在雪地巡逻时被马掀翻,头撞到树干,失去了知觉。看着罗齐辉冻得青紫的双脚,布茹玛汗·毛勒朵心疼得红了眼圈。她一边把罗齐辉的双脚揣在怀里,一边让麦尔干赶紧去杀羊——多年高寒山区的生活经验告诉她,若不及时将战士冻伤的双脚放进热羊血中浸泡,他的脚很有可能会保不住。

  很快,热羊血端来了,布茹玛汗·毛勒朵把罗齐辉的双脚放进去轻轻揉搓,之后又放入掏空内脏的羊肚里热敷。渐渐地,罗齐辉的双脚恢复了血色和知觉……

  还有一年秋天,一位边防战士骑马巡逻时,奔跑的战马踏进旱獭洞摔倒了,战士滚下满是岩石的山坡,摔断了腿,鲜血直流。闻讯赶来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抱起战士,发现没有包扎伤口的纱布,她二话没说撕了身上的裙子……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对于战士们,布茹玛汗·毛勒朵总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你们的妈妈都在很远的地方,不能照顾你们。来到这里,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60多年来,布茹玛汗·毛勒朵记不清救治过多少冻伤、摔伤、被困暴风雪的“兵儿子”。几十年的母爱亲情,使布茹玛汗·毛勒朵成了边防官兵共同的母亲。官兵以她守护的山口为名,亲切地称呼她为“冬古拉玛大妈”。

  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和各级关心下,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有人劝她离开冬古拉玛。可布茹玛汗·毛勒朵却坚定地说:“我有一群‘兵儿子’在这里,我哪儿也不去,要一直陪着他们守边防。”

  “将来儿子们还要守下去,儿子后面还有孙子,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

  高原上的一株小草,因为长期经受着严寒和缺氧,拥有了极不平凡的生命,也拥有了平地上参天大树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样,一个能够为了祖国而奉献自己的人,即使在人群中显得那样渺小与平凡,却因拥有了这样高贵的精神而受人敬仰。

  布茹玛汗·毛勒朵在当地广受尊敬。在周围的各族群众中,流传着许多她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天深夜,在修建吉根乡大桥工人的工棚里,一位来自内地的汉族孕妇出现了生产预兆。而她的丈夫出门去买建材了,要几天后才能回来。这名孕妇忍痛走到村里,村民们马上搀扶着她找到曾接生过100多个孩子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当时,产妇羊水已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布茹玛汗·毛勒朵为难了:这个汉族女子生孩子,语言不通,怎么沟通?没有家人陪着,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但此时再将产妇送往乡卫生院,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布茹玛汗·毛勒朵一咬牙答应下来。两个多小时后,一个健康的女婴诞生了。因紧张和劳累而满头大汗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此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此后的几天里,她把产妇当亲女儿一样地照料着。产妇的丈夫归来后,跪在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面前激动地说:“谢谢您救了我妻子,还那么用心地照顾她们母女,您就是我的亲娘!”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义务的护边员。”

  几十年来,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义务护边的事迹在西陲高原上传颂,越来越多的牧民在放牧时主动承担起义务巡边、护边的任务。28岁的古力司坦·库尔曼白克从吉根乡考入武汉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义务护边员。在一个山口,他和同伴们学着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的样子,刻了一块“中国”石,还用油漆描了红。他们种下了几棵树,省下洗脸水浇灌它们,第二年小树发出了嫩芽……古力司坦·库尔曼白克告诉我:“执勤房门口有绿树、有‘中国’石,天气好的时候能看见满山丰茂的牧草和成群的牛羊。守在这里,真的就是守护着自己的家。”

  48岁的买买提居马·努尔麦麦提是乡里除了布茹玛汗·毛勒朵参与护边最久的人,已巡边、护边21年。戈丹·塔西马麦提以前住在县里,女儿出嫁后,闲不住的她申请上山护边。她的嘴里镶着两颗金色的牙齿,笑起来格外灿烂。52岁的艾尼瓦尔是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的邻居,从小听大妈讲述巡边故事,8年前也加入了义务护边的队伍……

  义务护边队伍里最多的还是父子和夫妻。阿卜杜赛依提·吾如孜马麦提护边近20年,6年前光荣入党。和我们见面的时候,他胸前别着崭新的党徽。2018年,他的妻子也加入了义务护边的队伍。36年前,特尼白克·拖哈拖荪的父亲曾骑着毛驴走在护边小路上,如今他和妻子也走上了护边路……

  吉根乡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听过布茹玛汗·毛勒朵奶奶的护边故事,奶奶的家成了学校的专属“国防教育基地”。为了让孩子们看到边境线上的变化,布茹玛汗·毛勒朵专门把家里一个房间改造成“护边历史教育馆”。馆内200多张图片、12件实物,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布茹玛汗·毛勒朵半个多世纪的护边经历,以及护边员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布茹玛汗·毛勒朵讲述守边故事时,上四年级的努尔给亚听得分外入神。这个3年前念着“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的小姑娘长大了。对于布茹玛汗·毛勒朵奶奶的守边故事,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像奶奶一样,守护好我们的家乡。”努尔给亚扬着红扑扑的脸蛋说。

  离开吉根乡时,雪花仍在飘舞。大妈坚持送我们到村口。告别时,她拉着我的手说:“孩子,我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守边,交给了冬古拉玛山口。将来儿子们还要守下去,儿子后面还有孙子,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

  此时,雪停了,夕阳从云缝中洒下金色的光芒。祖国一天中最后一缕落日余晖,映照在布茹玛汗·毛勒朵饱经沧桑的脸上,她的神情坚毅又慈祥。那一刻,这位守护在国境线上的冬古拉玛大妈,分明就是一座守卫祖国边境的“界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