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钱学森:航天人永远的楷模

作者:杜名馨 发布时间:2021-12-17 08:52:37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今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近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举办了“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青年座谈会”。

  现场投影屏幕上,当钱学森昔日伟岸的身影再次浮现,在场专家无不动容。

  大家一致表示,钱学森精神就像那颗太空里的“钱学森星”,永远是航天人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的启明星,指引着自己抵达更深远的星辰大海。

  请看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余梦伦院士、某型号火箭总设计师韩厚健、某型号火箭副总设计师魏其勇、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等专家代表结合亲身经历,深情讲述钱学森的科研故事。

  余梦伦:“搞科学研究就要理论联系实际”

  钱学森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1956年,钱学森第一次来到北京大学讲课。当时,坐在台下的我,有幸聆听钱学森的授课。至今,我还记得他当时讲过的一句话:“我们搞科学研究就要理论联系实际。”

  读大学期间,我在数学力学系学习,很少有实践机会,还不能完全领悟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前身),从事导弹研究工作,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当时,我国航天事业正从仿制走向独立研制,紧锣密鼓地开展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工作。

  然而,不幸的是,东风二号导弹首飞失利。

  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我内心很失落,有些不知所措。经过故障分析,钱学森认为:“失败的原因,一是没有重视箭体弹性这个实际问题,二是地面试验不充分,更多局限于理论研究。”

  后来,在钱学森指导下,经过2年多的研究分析、修改设计和数十次大型地面试验,东风二号导弹发射任务取得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崭新一页。

  “搞科学研究就要理论联系实际。”与钱学森的这两次见面,让我感受到,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家。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韩厚健:“引领我走上航天路”

  翻看钱老的历史照片和工作笔记,往事历历在目。钱学森不仅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贡献,更有着超凡的人格魅力。

  了解钱学森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的大师风骨,钱老一直是我的楷模。有三件事,令我终身难忘。

  第一件事发生在1956年。我那时候15岁,有幸被选派去北京参加全国“航空爱好者夏令营”。课程接近尾声时,夏令营老师用钱学森的话作为结束语:“明天是人类文化的另一个时代,是人造卫星、星际飞行的时代。”这个预言比世界上首颗人造卫星上天还要早,我内心激动不已,在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地抄下了这段话。

  1962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当时,有人问我:“怎么想起干航天?”我回答:“是1956年钱学森的预言,引领我走上了航空航天路。”

  第二件事发生在1963年7月14日。我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科学家钱学森,他当时是国防部五院副院长。

  那一天,我正在一分院某总装车间分解某型导弹。分院领导还没来,钱学森就提前赶到现场。碰巧的是,那一天是周末,管鞋的师傅不在,一时取不出白色工作鞋。我远远看见一位领导脱掉皮鞋,径直走到我的面前,竟然是钱学森!他认真地查看产品,问我:“贮箱为什么产生凹坑?”

  我回答说:“抽瘪了,很可能是负压失稳。”

  钱学森赞许地点了点头。

  尽管这件事过去了50多年,但钱学森深入一线、尊重青年人才的一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每次回想起钱老,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他穿着白袜子走过黑胶泥地的身影。

  第三件事发生在1985年7月31日。那一天,我参加会议作报告时,有幸再次见到钱学森。当时,我是第二个作报告。午饭期间,钱学森与我剖析了第一位报告人作报告时存在的问题,他还讲述了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并教我如何作报告。钱学森对我说:“作报告既要看场合和对象,也要注意逻辑和条理。”

  按照钱学森指导,我调整了报告内容,反响很好。他的这句话,我牢记于心,终身为用。

  魏其勇:“从失败中得出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可贵”

  我是第一批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的大学生之一。钱学森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前辈。

  在我的心目中,钱学森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给我留下4点印象:热爱祖国、平易近人、有远见、关键时候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航天事业初创时期,航天人白手起家,当时我们都没见过导弹,钱学森就给我们“扫盲”,讲《导弹概论》。钱学森的课深入浅出,让我们学到很多导弹知识。

  我们坚信:“冲破万难,一定能造出自己的导弹,让国家强起来!”

  当时,我们只是普通设计员,每次去作汇报,钱学森都会站起来迎接,这让我非常感动。

  钱学森的智慧和远见,让我十分敬佩。我依然记得,东风二号导弹首飞失利后,钱学森鼓励大家:“不要灰心,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后来,钱学森带领大家制订了国防部五院研制工作“70条”。在接下来的研制任务中,很少发生失败。从失败中得出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可贵。

  高凤林:“精神感召让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从我第一天入职起,我时常听师父陈继凤讲起钱学森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研制导弹。其中,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研制工作十分复杂,试验屡次失败。钱学森来到现场查看原因,离开的时候对陈继凤说:“燃烧失稳,分区燃烧。”

  当时,陈师傅并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问题根源。他成功设计出一种稳定装置,从此发动机试验难题得以攻克。

  “让试验走向成功。”钱学森的这句话,陈师傅至今记忆犹新。

  钱学森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这些年,作为一名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我先后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关。在钱学森精神的感召下,我一路成长成才,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上图:“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青年座谈会”现场,老中青专家发言交流。 贾 峰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