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狙击,我没有被对手“忽悠”
近日,陆军某合成团在陌生复杂地域组织实兵演练。图为官兵交替掩护接敌。董雨禾摄
陆军某合成团中士 杨龙强 (讲述)
面对越来越近的“敌”机,到底打还是不打?当时,我真是有点心痒痒……
那天,一场战术综合演练在高原驻训场拉开战幕。我带领尖刀班潜入某要点地域执行伏击任务。
一路上,我带领全班巧妙避开“敌”卫星过顶侦察、前沿分队搜索,按时到达预定地域。依据现地情况,我将全班人员分为3组,分别占据3个地势高、易隐蔽的天然掩体,形成合围之势,准备对“敌”重要目标“守株待兔”来一个“包圆”。
“发现‘敌’无人机一架!”没想到,刚刚做好伪装,“敌”目标就出现了。转眼间,无人机已进入我方视野,正在进行侦察。
“各组加强隐蔽,狙击手就位!”我迅速下达命令,并通过电台请示连长是否打击。
无人机越飞越近,电台中却迟迟没有传来连长的回复。时间每过一秒危险就近一分,我心里不禁焦躁起来。
“班长,这架无人机高度低、速度慢,我一枪就能打下来,十拿九稳!”狙击手的话在耳畔响起。我脑袋一热,暗想:兵法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这个班长遇到突发情况也得壮起胆自主处置!
“射击”的命令刚要到嘴边,我心头突然一凛,随即冷静下来——越是这个时候,越能考验班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绝不能莽撞!
我死死盯住那架盘旋在空中的无人机,同时在脑海里思索自己有没有疏忽什么。
突然,一个问号在我心里变得清晰——即使是执行侦察任务的无人机,飞行高度也没必要下降到这么低,这不对劲!
我们尚不掌握“敌人”部署和动向,说不定这架无人机就是“敌人”的诱饵。如果贸然开火,极有可能中了对方“投石问路”的诡计。想到这,我攥紧拳头,手心里沁出了汗。
思考再三,我决定按兵不动,命令大家原地伪装躲避。
主动放过一击必中的时机,我让“煮熟的鸭子飞走了”,旁边的战友们不禁叹气。
不久,战斗正式打响。依靠居高临下的优势和未曾暴露的实力,我们班成功将进入伏击圈的“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演练结束,尽管完成了任务,但我对自己放走“敌”无人机的决定还是忐忑不安:如果因为我当时的决策影响了整场战斗,那我岂不成了“罪人”?
复盘时,“真相”果真如我所料: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就是“敌人”故意放出的诱饵,电台通联中断也是导调组有意设置的“意外”状况。其目的,就是要在陌生复杂条件下检验班长作为“末端指挥员”的敌情意识和应变能力,如果当时我脑袋一热作出错误决定,后果不堪设想。
讲评时,团参谋长马龙告诫我们,以往演练,导调组给出“敌情”,大家往往按照“教科书式”的方法处置。可“敌人”到底在哪里?想干什么?如何应对?如果不琢磨这些问题,就容易练成“假把式”。
此次演练,导调组根据作战环境设“敌情”,甚至针对班长个人特点“一对一”地出难题,就是要倒逼大家提升临机处置能力,增强敌情观念。马龙说,他很高兴看到我们通过了考验。
(本报记者陈典宏、通讯员李强强、何权达整理)
指挥员点评
棋子应识棋局变
陆军某合成团团长何伟
●未来战场,班长不只是命令的执行者,更是末端的决策者。培养班长的敌情意识和应变能力,很有必要。
●棋子应识棋局变,班长们只有练出敏锐细腻的战场触觉、知敌识变的战场慧眼、临机处置的战场妙招,才能担起重任,制胜疆场。
●战场瞬息万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战术训练的流程、规范,应成为官兵的“肌肉记忆”,但绝不能成为束缚自己的“思维定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