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要像对待新冠疫情那样对待通货膨胀
下面这篇文章的数字表明,通货膨胀的浪潮正在呼啸而来。去年以来我们就在呼吁,一定要避免通货膨胀成为新冠疫情后的第二大灾难。千万不能用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拉动企业。虽然通货膨胀对企业有好处,对富人有好处,因为企业和富人卖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买的生活消费品,所以能够从通货膨胀中发财,但是这种发财是建立在对99%人民大众直接掠夺的基础上,会造成老百姓储蓄蒸发,消费紧缩,市场再次低迷,最终只能被迫发行更多货币,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和社会走向崩溃。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能效法美国,美国大规模印发钞票刺激经济增长,是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大部分投向国外,很少投放本国市场,滥发美元就是用印发的纸币购买全世界的商品,把世界各国的财富搬到美国,推动美国经济发展。而我们增发货币全部投放到本国市场,稀释的是本国老百姓手里的货币,降低的是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美国滥发货币的结果完全不同。所以美国可以滥发美元,但是我们绝不能滥发人民币。
可是目前我国货币发行规模却远远超过美国。目前我国人民币发行量已经超过GDP一倍,达到20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30万亿美元;而目前美国货币发行量是19万亿美元,仅相当于GDP的90%。也就是说,目前中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2/3,而货币发行量则相当于美国的1.5倍。如果再考虑到美元是国际货币,2/3在国外流通,只有1/3在本国流通,那么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将数倍于美国。如此巨大的货币堰塞湖一旦决堤,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中国货币发行量已经超过美元和欧元发行量的总和,能够把全世界的美元和欧元全部买光。要知道,毛主席一辈子的货币发行量不到700亿人民币,仅相当于现在货币发行量的万分之三,还不到现在很多月份一天的货币发行量。与当时的GDP相比较,按照央视公布的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78年中国 GDP只有5000亿人民币(不到今天茅台酒市值的1/5,这个数字引起了全国人民的质疑和愤怒),仅相当于5000亿GDP的14%,如果与真实的GDP相比较,货币发行量则更是极小极小,所以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就能养活全家七八口人。
如今中国超过GDP一倍的巨大货币发行量,虽然短期内就像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一样能够刺激经济发展,每年新增富豪超过全世界新增富豪的总和,但是长期来看,通过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就如同服用兴奋剂提高比赛成绩会形成药物依赖一样,会形成通胀依赖的恶性循环,发行的货币量越多,货币就越不值钱,货币越不值钱就需要越多的货币,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最终结果将是不死不休。或许有人会说,现在人民币汇率是在升值而不是贬值,所以不用担心通货膨胀。
这完全是把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价格和人民币购买商品的价格弄混了。人民币汇率升值是指人民币能够兑换更多美元,这对持有人民币的外国人有好处,他们可以用同量人民币兑换更多美元,购买更多商品。但是对中国企业和老百姓来讲则是灾难,一是由于美元贬值中国出口企业会遭受汇率损失;二是炒作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资本进入中国会加大通货膨胀;三是中国的美元资产会缩水,最终会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加速中国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贬值。可见,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完全是两回事。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利于富人海外投资,有利于贪官富豪向海外转移资产,也有利于老百姓在海外购物,但是对在国内消费的老百姓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可以说,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同时存在,实际上是国内外富豪联手对国内穷人财富的一种剥夺。
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概括地讲,就是坚决放弃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做法。一是马上收回中国的金融主权。可以说中国以美元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以及建立美元储备体系和效法美元的发行方式等,绝不仅仅是一个决策失误问题,而是有更深刻的涉及国家安全的背景,这个问题在此不便多谈。二是立刻停止正在筹划或刚刚开始的国债货币化和货币数字化。国债货币化是指国债不再像以往那样卖给老百姓和企业,而是像美国那样直接卖给中央银行,不受国内购买力和支付能力的限制,也不受财政收入的限制,财政想花多少钱央行就印多少钱,完全由决策者个人决定,就像美国那样还有美联储的制约。货币数字化就是发行数字货币代替纸币流通。虽然从金属货币到纸质货币再到数字货币,是人类技术的巨大进步,但是如同我们经常强调的那样,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数字货币既大大降低了货币流通成本,同时又为超越皇权的金融专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使人类历史上有可能第一次出现超越所有资本制约、具有无边权力的“金融皇帝”。我们之所以呼吁必须建立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大众民主制度,就是为了避免诸如货币数字化和国债货币化等先进金融技术带来的可怕后果。三是抑制和打击垄断资本对商品价格特别是对原材料和消费品价格脱离供求关系的价格控制。
总之,通货膨胀的危害绝不亚于新冠疫情,要像对待新冠疫情那样对待通货膨胀。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7
张宏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l010
2021年03月04日
关联阅读:
致命涨价潮:铜涨38%,纸涨50%,塑料涨35%,IC涨100%,再不调控就晚了
快刀财经
作者:关国平
来源:包装地带SUPERPACK.CN(ID:s8p_cn)
题图来自:pixabay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场流动性过剩与供给侧结构变化所引发的原材料涨价危机开始席卷全国。春节过后,随着各种势力的不断加码,涨价潮妖氛日炽,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以极度震撼的方式登场。
“我做工厂十几年了,印象中没有这么涨过,不是一个品类涨,是大部分品类都在涨;不是涨3、5个点,而是10%、20%的涨。”在深圳宝安经营一家通讯电子企业的胡女士向财经网记者表示。
从去年6月以来,国内大宗商品持续上涨。据央视财经报道:铜涨了38%,纸涨了50%,塑料涨了35%,铝材涨了37%,铁涨了30%,玻璃涨了30%,锌合金涨了48%,不锈钢暴涨45%,IC涨了100%。进入2月底,原材料价格彻底失控,以20%、30%的幅度疯狂跳涨,有特种纸更是一次性跳涨3000元/吨!
塑料、纺织原料、铜、能源、电子元件、工业原纸等工业原料的全局性疯狂涨价,完全打乱了终端品牌商的生产计划,很多生产线被迫按下暂停键。
失控的上游原材料涨价
自春节后开工以来,在不到十天时间里,各行各业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涨价,涉及几十个领域上千家企业。
1.化工原料疯狂跳涨
节后,随着全球石油价格的节节攀升,各种化工原料出现了跳涨。据全球塑料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化工领域涨价幅度已形成排山倒海之势,部分产品售价同比上涨超过万元/吨,涨价幅度高达153%以上。
2.塑料:涨疯了
从假期回来后,塑料圈似乎开始了流行的屏幕模式:“重新调整4000!”,“爆炸150%”,“一飞冲天”,“创下新高”,大型工厂经常暴露有关提价和提价通知的信息,很难停止“上涨声”。工程塑料企业近期也纷纷发布调价公告,包括杜邦、SK、南亚塑胶、巴斯夫、松原集团、长春化工等企业在内,涨价幅度不一。
3.工业原纸:涨价史无前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瓦楞纸、箱板纸、白卡纸、铜版纸等工业原纸在上游纸厂的强势推动下,出现了持续性的上涨。春节后,纸厂跟随其它原料厂商起舞,价格开始跳涨。特种纸普遍出现1000元/吨的上涨,个别纸种甚至一次性跳涨3000元/吨。
4.纺织:化纤全线调价
春节后,纺织服装上游的长纤、短纤、氨纶等开始涨价。据卓创资讯最新价格监测显示,2月22日最新价格55000元/吨至57000元/吨;2月15日至2月20日,各大氨纶生产厂家报价涨幅均有20%以上,月内氨纶价格上涨近30%,而相对于2020年8月份的价格低点,氨纶价格已经上涨了近80%。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许多氨纶大型生产企业,正在酝酿新一轮涨价。
5.铜价:直逼历史高位
春节假期过后,被称为工业筋骨的铜材价格不断上涨,价格直逼2011年创下的历史最高位。业内人士认为,铜管、铜板带等是空调等家电行业的重要原材料,铜价快速上涨会对家电行业形成较大冲击。过去一年铜价的强劲上涨并未一枝独秀,镍、锡、铝和铁矿石等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均飙升至多年高点。
涨价背后的通胀魅影
对于原材料的疯狂上涨,国内的主流媒体依旧是避重就轻、老调重弹,无非是“中国经济复苏+美国疯狂印钞”的结果。这种情绪化的解读,只会令市场越来越不理性,并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但问题是:过去的2020年,中国在居民收入明显减少,首季度长时期停工,且年度购房总支出在年度城镇居民总收支结余的占比高达96.2%的情况下,经济恢复真能立即使原材料需求提高到8年来从未有过的高度,导致供不应求?
▲数据来源于槽点挖掘机&数据归集处
还有,美国疯狂印钞,为什么很多不依赖进口的原材料也疯狂上涨呢?
以包装纸为例,同样是印钞的情况下,大量发钱给中低收入阶层的美国,前两大纸业巨头美国IP国际纸业和WestRock的2020年营收都出现了下滑。既然美国大量印钞,这两家占据垄断地位的纸业巨头竟然没有推高包装纸价格,也真是奇葩大了。
事实上,无论是我们的官方媒体,还是民间声音,一直以来都在回避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人民币M2的天量印发下,涨价是对人民币真实价值的回归。这个问题属于负能量的问题,包小编就不展开讨论。有数据显示,按照通货膨胀计算,1978年的1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今天的51万人民币。但是按照按信贷扩张和货币发放计算,1978年前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447万人民币。
那么,为什么近几年来的涨价总是从原材料端开始呢?这主要是因为原材料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导致产能更加集中,而且由于需求的持续萎缩导致终端商品低价竞争热钱无利可图,在热钱的加持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大宗商品被当作投资品进行炒作。
在流动性过剩,以及牟取暴利的驱使下,一场资本与材料企业合谋,针对广大乌合之众的围猎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
当心!恶炒大宗商品可能万劫不复
各类大宗商品疯狂上涨,原材料一天一个价,导致企业无法控制成本,生产经营陷入混乱,对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企业负债高企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其破坏性是致命的。
一些大中型企业被迫通过期货市场或囤积原材料来平衡风险,但急涨急跌的价格行情导致企业损失惨重,有的甚至令企业经营快速陷入困境。2008和2018年的教训,相信很多企业主仍然心有余悸。
在市场需求非常淡静的情况下,原材料的暴涨为何越来越极端?这或许与近些年来越来越反智的民智混沌有莫大干系。以这次疫情为例,媒体疯狂炒作海外疫情失控,导致国人的理性思维被销磨殆尽。
以9月开始的全网炒作印度疫情失控工厂停产导致2000亿纺织订单转向中国的事件为例,事实上这完全是子虚乌有。包小编随便举几个数据,据印度国家统计局2月26日公布的数据,印度2020年10-12月经济实现了0.4%的正增长,而在这个季度,纺织纱线和织物出口与2019年相比还是增长的。VSF短纤纱进口量已从2016/17年的200万公斤增加至2019/20年的5600万公斤。特别打脸的是,2020年4月至6月,印度向中国出口的棉纺产品下降了74%,为9000万美元。如果不是受中国市场拖累,印度的纺织纱线和织物出口还要靓丽一些。
为什么在西方市场较少出现像中国这么极端的涨价情况,显然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透明且多元化的媒体、以及不同的货币发行体制有根本关系。
涨价必然导致需求减少,需求减少的结果是原材料供大于求。对企业来说,每年都赚稳定的利润,远比狂赚一年然后亏损几年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永续经营更有利。饮食规律营养充足与饥一顿饱一顿相比哪个体质更强壮,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对众多中下游企业来说,我们应当杜绝炒作原材料涨价这种开门揖盗的愚蠢行为。同时,按照往常的规律,涨得越猛,跌得越快,面对如此疯狂的原材料涨价,不妨作壁上观,避免沦为涨价泡沫破灭后的炮灰。
在市场失去理性的情况下,还需要国家管理层出手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抑制市场投机行为,为我国的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保驾护航,毕竟这样猛烈的价格上涨会严重冲击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同时还会放大国内系统性风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