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出一颗匠心
——襄阳某航修厂女钳工陈奕霖
工匠心语:“认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在钳工工种里,“磨铁锤”是每名新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他们成长路上的“敲门砖”。
“现在闭上眼睛,我都能摸出滚棒型号。”今年24岁的陈奕霖,从事修理轴承和滚棒的工作,一整套流程操作下来,动作行云流水。
能有这身本领,离不开3年前“磨铁锤”的精学苦练。
“磨铁锤”看似简单,但把一根圆柱形铁棒,磨成一把外形精致、尺寸合适的锤子并不简单。从划线到锉削,要经过十几道工序,锤面平行度更要控制在0.05毫米以下,一旦超出误差范围,就会前功尽弃。
第一次拿到铁棒,陈奕霖信心十足。划线、锯削、錾削、锉削……手下闪转腾挪,四周铁屑飞溅,费了很大工夫,才加工好一个榔头模型。没想到,在标定找准环节时,陈奕霖突然发现榔头的线条偏离了划线,工件报废,只得重来。
“费了这么大劲‘磨铁锤’,这与航修有什么关系?”与大多数入门工匠一样,多次尝试失败后,陈奕霖有些着急,甚至开始发牢骚。
“‘磨铁锤’,磨的不只是铁锤的线条棱角,更是打磨一名工匠人的匠心。”老师傅耐心地指导陈奕霖,手把手教她如何使用锉刀、如何锉削。
“一定要磨出一把像样的铁锤。”那一刻,陈奕霖暗下决心。她找来工厂边角料,反复揣摩锯削要领和锉削技巧,直到能够准确把控工件尺寸、角度和精度。
半年的苦练,让她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她把磨好的铁锤递到老师傅面前时,原本细腻的双手磨出了茧子。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或缺。”这次“考试”,让陈奕霖感受到成功来之不易,更对工匠精神有了切身领悟。
迈过了钳工“入门”门槛,陈奕霖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成为大国工匠。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再次给她浇了一盆冷水。第一次跟着老师傅学习滚棒抛光,巨大的差距让她一度非常沮丧。
“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失落时,陈奕霖用一位作家的话给自己鼓劲。
从那之后,陈奕霖再次给自己“加码”,每天“泡”在操作台前刻苦训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傅虚心请教。几个月下来,陈奕霖终于掌握了这项技能本领。
通过辛勤努力,技术日渐精进的陈奕霖,逐渐挑起重点产品修理的“大梁”。在修理一款重点型号产品时,她对滚棒抛光方法进行大胆改进,4个小时完成了原本一天的工作量。
2018年,车间一批设备故障频发,陈奕霖所在的创新小组临危受命。初步会诊后他们发现,这个项目的故障原因远比其他项目复杂,难度超出想象。
没有退缩,陈奕霖组织大家绘制图纸,反复对比数据,重新设计制作工装。通过多次试验,创新小组终于破解难题,使故障率大幅降低。该项目最终获得省级科技创新一等奖,他们创新小组也因此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
入职3年,陈奕霖先后被评为工厂“技术业务新能手”、襄阳市“创新创业好青年”、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她带领的团队荣获2019年度湖北省“优秀质量管理实践标杆”荣誉称号,并一举斩获“2019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这名朝气蓬勃的“95后”女工匠,凭借日拱一卒的韧劲,一步步走向大国工匠的梦想。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