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秦明:当年轻人读毛选成为潮流

作者:子夜呐喊 发布时间:2020-12-16 09:16:2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

  还在地铁、公交上一遍又一遍地刷那些宫廷剧、肥皂剧?

  你爸不是李刚,你爸也不是王首富,要不然你也不会去挤公交。没有主角光环的加持,拿宫斗戏情节当职场生存法则的人,大概率活不过第一集;《小时代》里的精致生活,则离996号蛋壳青年太遥远……

  朋友发来一组“偷拍”的照片,预示着一股全新的进步潮流已经到来:

  照片里这些公交、地铁上的“俊男靓女”们不再是刷剧,而是“刷”起了《毛选》,构成了新时代的亮丽风景线。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中央乐团合唱团-辉煌中央乐团革命红色经典((广阔天地) 视频链接:http://www.kugou.com/song/20bmj22.html?frombaidu?frombaidu#hash=5E72325472C4F78C7DB41AE915D94056&album_id=8546702

  这些照片散落于微博的各个角落,由不同的网友,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间“偷拍”于最近两年间。

  偷拍者在微博上对此事的评论,大多表示出了惊奇;因为惊奇,所以偷拍;但也正因为“偷拍”,所以,才更加真实!

  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在用实际行动作答,而那些反毛者终于可以闭嘴了!

  我们看到的“雷锋同志读毛选”的照片的确是后来摆拍的,这被那些反毛精英经常拿出来说道,但这并不能否定雷锋同志读毛选的历史真实性——苦大仇深的雷正兴之所以能够成长为“雷锋同志”,仅仅靠朴素的阶级感情是不够的,主要还是他认真地读了毛主席的书,学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启发了阶级觉悟,自觉认真地践行“为人民服务”。所谓“摆拍”其实是当时的媒体为了宣传他的事迹所作的“补拍”,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的。

  笔者在以前的一篇纪念雷锋同志的文章中写道,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这句话在雷锋同志身上有着深刻的诠释,雷锋正是时代的产物。雷锋同志生于旧社会,他个人以及整个家庭都在旧社会遭遇了巨大的苦难,对于地主阶级有着深刻的阶级仇恨;是毛主席、是共产党带领工农大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让天下的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让雷锋获得了新生。雷锋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无数个“雷锋”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产生了,所以说雷锋同志爱读毛主席的书,并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也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

  在雷锋同志离开二十年的时候,某些人说“毛主席并不比我们高明”,于是,毛选曾经一度被弃如敝履;而今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将近一个甲子,在对待毛选的态度上,历史与现实却奇妙地交汇在了一起——遭遇雷锋曾经的遭遇,困惑雷锋曾经的困惑,于是他们最终都找到了《毛选》……

  当我们为劳动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悲愤不已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为劳动人民的子女们重新捧起毛选欣喜,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任何反毛精英的意志为转移。

  笔者以前说过,对现代汉语影响最深的两个人就是鲁迅和毛主席,即便是那些公开地或不公开地反毛的精英们,他们张口而来的话语中,仍然难以逃脱毛式语言的踪影。

  梁衡同志在《文章大家毛泽东》一文中写道,“毛泽东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但他自己却从没拿过枪杆子,笔杆子倒是须臾不离手,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那种风格、那种语言、那种气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才会有。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佳作迭出。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比肩竞秀。毛泽东算一个,是历史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高峰。”此言不虚。

  作为一场宏伟革命的亲身实践者和领导者,毛主席行文中那种磅礴凌厉的气势是古今文人墨客难以望其项背的: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在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的致词)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哪怕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几乎仍然是书不离手。正因为酷爱读书,为毛主席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毛主席从书籍中汲取了智慧,并急切地想把古人的智慧与别人分享,故而在行文过程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诠释为人民利益而死还是为反动派卖命;《愚公移山》以古代寓言做题,以小博大、高屋建瓴,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两座大山,共产党以愚公自诩,表示我党坚决反帝国反封建的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巧妙、生动地引用了“农夫与蛇”寓言故事,告诫共产党人要斗争到底……

  毛主席的文采自不必说了,他的诗词、书法均自成一体,堪称“大家”,抗日时期的《祭黄帝陵》就彰显出深厚的古文功底。但毛主席并不赞同大家去写古文,相反,毛主席是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积极倡导者。因为毛主席深知广大工农兵在旧社会的残酷压迫下,并没有多少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哪怕是很多红军将领,文化水平也不高。所以,他的文章绝不卖弄文辞、故作高深,从不晦涩艰深,而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明明就是写给广大劳动人民看的。

  同时,毛主席也坚决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他的文章都是用“大白话讲大道理”的典范之作,抓主要矛盾,言之有物,针对性极强,讽刺与生动兼具,形象生动而又一针见血,用最生动、最浅显的话,诠释最深刻的道理。

  更不用说毛主席的著作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层面的智慧,很多商界大佬据说都在读毛主席的书,从毛主席的著作中学习商战技巧和管理学,很多营销号更是已经把毛主席的思想包装成了一套个人奋斗的成功学和心灵鸡汤。

  而仅仅是上述这些理由,恐怕可能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去自觉地读毛主席的书。

  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同志曾经讲过一段往事。1964年,有人向毛主席说到读《毛选》的事,毛主席的回应别出一格:“《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这不仅仅是毛主席的自谦。

  毛主席曾说,“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这话充满了对自己亲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前途的深层忧虑……

  文章合为时而著,《毛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产物,由革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倒逼”出来,毛主席写文章一是为了针砭时弊、解决当下的问题,二是为记叙中国革命浴血奋斗的曲折过程、总结革命的经验,“为烈士继绝学”,向革命后来人传承革命的道理,特别是毛主席亲自编撰、审定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是热切地希望“革命后继有人”。那些把毛泽东思想包装成成功学的做法,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可耻篡改和对毛主席的背叛。

  归根结底,《毛泽东选集》是教劳动人民“反抗”的书,是教反抗者怎么革命以及革命之后怎么办的书。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主席后来在编纂毛选时,特地加了一句背景介绍,“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而当时的很多仁人志士正是处在革命前夜的迷茫当中的……

  当迷茫的青年们困惑于阶层固化、个人前途渺茫,同时又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的时候,“合为时而著”的《毛泽东选集》能不成为青年人的指路明灯吗?

视频链接:http://v.qq.com/x/page/c0383czilgz.html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