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确立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群众观

作者:刘珂 发布时间:2018-03-16 09:23:37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实践的真正主体,只能依靠真正掌握理论工具的人民群众

  1844年2月青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虽然只是一篇《导言》,但因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而成为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成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此列宁评价说,借助《导言》,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

  今天,以一种历史眼光来阅读《导言》,就会发现在抽象晦涩的语言背后,马克思正努力从德国的现实出发,思考一条符合德国特点的共产主义斗争之路。就此而言,把共产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一国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本就是马克思方法论的应有之意。

  那么19世纪初德国的现状究竟怎样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矛盾”,即“先进思想”与“落后制度”之间的矛盾。18、19世纪德国是哲学的天堂,世界上最智慧的心灵都聚集到这里,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思想大师如群星璀璨。但思想上的领先并未带来政治上的进步。在现实政治领域,当欧洲各国都先后爆发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实现空前发展的时候,德国却仍然在封建领主制下原地踏步,表现出政治生活的极度贫瘠。面对这样的现状,马克思不禁叹息:“德国历史自夸有过一个运动,在历史的长空中,没有一个国家曾经是这个运动的先行者,将来也不会是这个运动的模仿者。我们没有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革命,却同它们一起经历复辟。”

  在马克思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黑格尔哲学是难辞其咎的。马克思认为,“德国人在政治上思考其他国家做过的事情。德国是这些国家的理论良心。它的思维的抽象和自大总是同它的现实的片面和低下保持同步”。作为当时唯心主义的最高代表,黑格尔哲学非但没有发挥应有的革命作用,反倒沉浸在臆想中,变身为封建制度的拥趸。因此仅仅靠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来解决德国的主要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说,“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专注于自身,而会专注于课题,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

  实践的真正主体,显然不能指望那些象牙塔中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只能依靠真正掌握理论工具的人民群众。正是在这里马克思写出那段著名的文字:“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他像伟大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一样,将思想的火种从天上带到人间,从纯粹的思辨领域带到社会实践中去,第一次确立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伟大作用,建立起了科学的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群众观。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在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必须遵循习主席这一教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分认识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阐发的伟大思想,深刻理解“人民”和“实践”这两个关键词的分量。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就能赢得人民拥护和爱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充满勃勃生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和光明美好的未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