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东方欲晓老师:沙石峪

作者:东方欲晓老师 发布时间:2015-09-27 21:31:2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01.jpg

  沙石峪,河北省遵化市的一个小村,坐落在燕山余脉的山石之上。六十年代,全村人口六百多人,耕地不足二百亩,生产条件十分恶劣,有一种说法,叫滴水贵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没有成片的耕地,"锅一块碗一块掀开草帽又一块",是说在石头缝里锅碗草帽大的地方都要种上庄稼,全村人的口粮都成问题。

  但是,在这极其困苦的条件下,沙石峪人民没有趴下,而是在老支书张贵顺同志的带领下,战天斗地,开山劈石。他们从山下十几里以外取土垫在青石板上,楞是造出500亩良田。同时凿石修路,打井积水,解决了群众出行和用水问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沙石峪人民创造出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 沙石峪的事迹被新华社记者东生同志报道后,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总理先后两次到沙石峪考察,全世界140个国家元首、使团到沙石峪参观学习。

  

02.jpg

  沙石峪村是全国艰苦奋斗的典范,是那个伟大时代、伟大人民、伟大国家和伟大的党整个风貌的真实写照,沙石峪和大寨、西铺(五十年代"三条驴腿闹革命"被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也属遵化市)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三面红旗,老书记张贵顺、陈永贵、王国蕃同时受到毛主席接见,沙石峪精被誉为"当代愚公精神。

  然而,就在那样一伟大时代里,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时候,有的同志在困难面前,不是象张贵顺那样体现出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和精神,不是勇于担当和奉献,而是选择了退缩一一给群众开逃荒证,并在几十年后做为丑化那个时代的证据而大说、特说,并且说到全世界。

  我不知道这位同志当时任职的那个村是平原还是山区,人均有多少耕地,是不是缺水,但我想生产条件怎么也不会比沙石峪差吧?为什么在在全国人民都在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张贵顺,一个农民党员选择了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而一个知识青年却选择开逃荒证呢? 沙石峪事迹除了彰显了艰苦奋精神外,她还向我们昭示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将人民组织起来,共同战胜困难;昭示了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大胆担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激发群众的勇气和干劲。否则,如果在困难面前退缩、逃避、消极,要你干什么,你怎么称得起共产党人?我不知道这位同志是否了解沙石峪,如果不了解,是不是要听听这首豪迈激昂的歌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