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内忧外患

作者: 翠湖竹林岛  发布时间:2025-02-14 10:10:17 来源:红旗文选公众号 字体:   |    |  

  众所周知,我国自1953年开始发展工业化,国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到七十年代中期,已经是遍地开花。那时候,所有国营企业都任务满满,效益满满,能成为国营企业的一名职工,是城乡青年梦寐以求的愿望。

  一直任务满满、效益满满的国营企业到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为什纷纷倒闭、关停、定转、破产呢?

  社会上的说法是:因为大锅饭磨洋工导致严重亏损,所以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

  事实真是这样吗?

  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就鞍山钢铁公司总结出来的企业管理经验,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3月22日,毛主席在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即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坚持政治挂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并把这些原则称为“鞍钢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就是说,自六十年代初,我国的国营企业实行的是毛主席制定的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即工人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干部参与基层劳动,以增强干部与工人的联系和理解。

  一‌改,即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去除不合理的部分,提高管理效率。

  三结合,即‌在企业管理中,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者相结合,共同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

  说白了,鞍钢宪法就是党委领导,厂长负责生产管理,干部下车间劳动,职工参与工厂管理。

  在这一制度下,干部和职工都是管理者,又都是劳动者,因此干群关系既融洽又和谐,也不存在官僚主义。而且,干部、工人、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共同创新技术,共同提高生产效率,以至于整个工厂朝气蓬勃,效率、效益都很好。

  在十年特殊时期,国营企业成立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革委会,把鞍钢宪法执行得更加到位。干部尽职尽责,定期到学习班学习改造思想,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愈发高涨,那些技术好的职工,工资往往比厂长还高。那十年,工厂不但没有停产,而且更加增产增效。

  可是,当春天的故事唱起来的时候,国营企业取消了鞍钢宪法,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工厂所有事务由厂长一把抓,党委、工会形同虚设。

  由于党委靠边站,工会没实权,干部不劳动,企业官僚主义逐渐形成,广大工人也逐步失去了主人翁地位,干部的工资、奖金更是明显高于一般工人。由此,大家情绪低落,企业效益渐渐滑向低谷。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大力扶持私营企业、引进外资企业,并给予他们土地出让、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

  这个时候,国家又砍掉了国营企业的计划任务和计划拨款,由国营企业自行贷款、自找市场,贪污腐败迅速滋生。

  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外资企业因享受优惠政策打起了价格战,严重挤压了国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国营企业在享受不到任何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要负担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等各项费用,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因此出现普遍亏损。

  在“打破铁饭碗“、“砸烂大锅饭”的口号声中,有人吹响了体制改革号角。于是,大量国营企业被迫停产整顿、破产倒闭,并很快就变成了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而企业负责人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广大职工则被迫下岗失业,变化了自谋生路的打工仔。

  这才是国营企业亏损倒闭的根本原因,也是化公为私的前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查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