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湘江之畔发出“建党先声”

作者:记者吴敏 记者杨韬 通讯员贺韦豪 发布时间:2021-01-28 10:14:19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走进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一座青瓦白墙的古朴农舍隐于幽幽竹林之中。农舍牌楼上,一块写着“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的牌匾格外醒目,似是在向来访者诉说那段“恰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

  隆冬时节,武警湖南总队组织“红色路线我来走”教育实践活动,记者跟随官兵走进位于长沙市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探寻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始末。

  “风华正茂是青春,意气风发恰少年。”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讲解员彭诗昱告诉记者,1913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并与当时的进步青年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人成为同学,几人志同道合,迅速成为挚友。在求学过程中,这些进步青年立下“求知、立志、爱国”的志向,常常聚在一起或谈治学做人之道,或纵论天下大事。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受此影响,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及何叔衡等人在蔡和森租住的小院中,组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旨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从此,一大批有志于家国的年轻人聚集在新民学会,开始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随后,毛泽东和许多新民学会成员于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挟风雷之笔,宣传新思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王文珍告诉记者:“虽然《湘江评论》后被下令停刊,前后只存续了一个月,但它对湖南革命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了许多进步青年。”

  为了解欧洲和俄国革命情况,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1919年,蔡和森及部分新民学会成员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猛看猛译”上百种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并认识到,要救国救民,就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

  留学期间,蔡和森和“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的毛泽东保持着书信来往。透过这些书信中的激扬文字,记者仍能感受到他们挥斥方遒的豪情。

  信件中,蔡和森就如何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明确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同时,他还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方针及组织原则也作了较系统的阐述。

  对于蔡和森阐述的这些建党主张,毛泽东认为“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还就建党的指导思想,一针见血地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信之愈深、行之愈笃。随后,毛泽东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与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联系。返回长沙后,他开始通过新民学会联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筹划建立党组织的事宜。

  1920年11月,毛泽东和何叔衡、彭璜等6人在建党文件上郑重签名,共同发起成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

  王文珍告诉记者,由于是秘密组织,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之后,一方面以新民学会、文化书社等为依托,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创办工人夜校、成立工会,组织、领导工人进行斗争。这些活动,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及同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如同升起在湘江之畔的一颗启明星,为湖湘青年指引了前进的道路。”王文珍介绍,“何孟雄、缪伯英、李启汉等湖南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入党时的年龄大多不满30岁,还有不少人甚至只有十八九岁。”

  “少年强则中国强!”活动结束后,某支队上等兵朱泽武道出感言,“中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我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而奋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