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改造山河的英雄楷模和良好社会风貌

作者:萧绍良 发布时间:2019-03-09 17:20:29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上世纪毛泽东时代,中华大地上充满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以改造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党中央、毛泽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艰苦卓绝的不懈拼搏,在这气势磅礴的伟大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楷模和优良社会风范,创造了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一、以大寨和红旗渠为代表的改造山河的壮举

  在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面对着极为严峻的考验,也展开了一场同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斗争。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人和开凿红旗渠、重新安排山河的林县人民。

  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太行山麓海拨1000多米的山区。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全村耕地分散在七沟、八渠、一面坡上。大寨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从1953年开始,用五年时间改造了全村七条大沟,把深沟变成了良田。他们总共垒起了长15里的180多条大坝,将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将4700多个分散地块修整成了2900块,还增加了80多亩好地。1962年,在全国大灾和严重困难的年景下,大寨粮食亩产竟达774斤,高出同县平均产量530斤,一亩等于别人的三亩半。这是大寨农民创造的奇迹。在浩大的治沟工程中,大寨人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完全凭借自己的双手,苦干、实干、拼命干,终于实现了丰收的夙愿。

  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大寨人艰苦奋斗的事迹。毛泽东在听取山西省委的介绍时,赞赏和肯定了大寨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农业部专门派出调查组到大寨作全面考察,并在调查报告中肯定了“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1969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号召,并把大寨的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先行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从此,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同在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峰,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其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以来就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极度贫困。1959年夏季,中共林县县委扩大会议提出了跨越太行山到山西斩断浊漳河,然后逼水上山,把水利引进林县,彻底改变缺水状况的大胆设想。

  这个计划得到了中共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山西省委也同意了林县人民的请求。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3.7万名林县民工,向太行山开战了。经过不到八个月的奋战,林县人民斩断了45道山崖,搬掉了13座山,填平了58道沟壑,穿凿了总长度600余米的7个隧道,建渡槽、路桥和防洪桥56座,完成土石方445.65万立方米,砌石42.86万立方米,终于拦位了奔腾不羁的浊漳河。此后,林县人民又经过四年苦干,于1965年4月5日实现了总干渠的通水。千百年来林县人民渴望水的梦想得以实现。据统计,红旗渠建成40年以来,总引水量达到85亿立方米,历年来灌溉面积达8000万亩次,共增产粮食31.8亿斤,发电4.7亿度,创效益17亿元,相当总投资的23倍。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这条盘绕在太行山千峰绝壁上的蓝色飘带,是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之一。

  二、向雷峰、焦裕禄等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

  20世纪60年代,在党领导人民战胜严重经济困难的过程中,社会各界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他们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激励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沈阳军区后勤部运输连班长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技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他为人民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牺牲后,党和国家给予他崇高的荣誉。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分别给雷锋题词。由此,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掀起了一个持久的学习雷锋的热潮。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全国蔚然成风。雷锋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这场学习热潮,极大的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推动了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焦裕禄是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兰考是黄河故道上著名的灾区县,长期遭受风沙、内涝和盐碱等“三害”的袭扰,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下。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兰考人民生产、生活更面临极大困境。1962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正是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来到了兰考。他带领县委抓住治沙这一关键环节,深入实地调查,多方了解治沙的办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跋涉5000余华里,把全县86个风口、261个沙丘、17条大沙龙全部作了编号,绘制成地图,最终形成了以种植速生泡桐林来治理“三害”的方案。

  焦裕禄心中装着兰考的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积劳成疾,在晚期癌症的病痛折磨下,仍带领群众坚持在治沙的第一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恳求同志们:“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不幸与世长辞,终年42岁。焦裕禄逝世后,新华社采写并于1966年2月7日播发了穆青和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等全国报纸全文刊发,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焦裕禄的榜样,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战胜严重经济困难,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更大更多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

  在20世纪60年代,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和模范集体:王进喜、王杰、欧阳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些模范人物在各自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给中国社会以深刻影响,也塑造了整个时代的良好社会风尚。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