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找到了答案,他们已改了题目。”一位哲人的这句话,道出人们认知滞后与时代快速变革之间的落差。
从战争实践看,应该说“有多少种新式武器亮相,就有多少种新式打法诞生”。然而,从思维惯性来讲,“将军们常常期待,下一场战争能像上一场战争一样”。
机关枪、铁丝网、战壕、列阵式防御……这些在一战时期“成名”的历史杰作,却被法国人奉为准备下次战争的圭臬。于是,马其诺防线构筑得既坚固又精致,奢望依此把德军侵略者拒之于国门之外。孰料,在德军飞机加坦克的“闪击战”面前,迎来的却是国破家亡的悲剧。
正所谓“只有打在身上,才能痛在心里”。事实表明,看清战争的趋势及备战与实战的差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需要用数以万计的生命来提醒和弥补。然而,这种代价巨大的“事后诸葛亮”式的总结与反思,绝不应是我们追求的行为方式。
如今,人类战争又处于新的历史“拐点”上。我军未来面对的战争,是云谲波诡的信息化战争;将要投身的战场,是陆海空天电磁交融的数字化战场;将来对敌的作战,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全新的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考验和检验。
时刻准备打仗,这是每一个军人应有的常态。这个准备,重中之重是“备”,首要前提是“准”。如果瞄不准信息化强敌这个“靶心”、看不清信息化战争这个“准星”,那么“备”得越多,浪费就越多,走得越远,就越是离题万里。
遗憾的是,“备”偏了、“备”窄了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喊的是打赢明天的战争,脑袋却停留在过去的用兵套路上;谈的是联战联训,训练却满足于单打独斗“攻山头”;讲的是学用信息系统,考核却盯着“米秒环”。至于把作战对手设愚笨了、作战环境设理想了、作战进程设简单了,更是一些单位的惯用手法。之所以如此,盖因不少人对战争演进的警觉性、敏锐性不强所致,没有充分认清新的战争形态与模式带来的挑战,抱着你打你的信息化、我用我的老办法不放,企求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认识差”“思维差”,势必导致战场上的“胜负差”。
军事家杜黑说过:“战争——这是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迎接它。”高手对决,归根到底比的是洞察力和创造力。唯有用明天的战争设计今天的训练、衡量现实的准备,让一切不适应战争的东西从演习场上消失,才能最终拿到胜战的“通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