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深刻反映出三国后期西蜀人才凋零无人可用的局面,为什么西蜀会无人才可用呢?难道是蜀地之人除了愚人就是庸者吗?那为什么在魏吴两国却是人才济济新人辈出呢?是地之过还是择人用人之过呢?
无独有偶1948年3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甚叹今日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难道不止西蜀无人才,堂堂中华神州也无人才可用了吗?那为什么与蒋公相对立的共产党一边却有如林彪、刘伯承、粟裕、徐向前…等一大批勇将名将呢?是该感叹无人可用呢?还是该自责自醒不会识人用人呢?看一下蒋军的高级将领的出身就不难看出,其用人习惯是任人唯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陆、一、浙。黄指的是黄埔生,陆则是指保定陆军学院,一指的是黄埔一期生,浙则是蒋的浙江老乡。要是能同时符合这几个条件,那必然能受到蒋青睐,青云直上,可事实上要能符合这些条件而又能在军事上有独到见解之处的人那就是凤毛鳞角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共产党的队伍里有不少曾在国军中就过职的名将.然而蒋公却不能识之用之,以至于最终无缘拥有他们,如此用人他又怎会不感慨无人可用呢!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燕昭王,燕昭王欲报齐国侵占国土之耻,屈身厚币招纳天下贤士。郭隗说:“要想招致四方贤士,不如先从我开始,这样贤于我的人就会不远千里前来归附。”于是昭王修筑宫室给郭隗居住,像对待老师一样尊重他。后来乐毅、邹衍、剧辛等都相继来到燕国。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亲自拿着扫帚,屈着身子在前扫除路上灰尘,恭敬相迎。正是由于他的择人用贤,燕国逐步走上了强大之路,后来昭王任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为燕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成就了燕昭王的雄心霸业。所以不是天下无人才,而是王上能否识人用人,难怪唐朝诗人陈子昂缅怀昭王后会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绝唱。
我们不妨来看看西蜀后期的将领.除了一个老得快掉牙的赵云,就是关兴、张苞等世袭祖荫的将领,几乎没有启用和培育新人,诸葛亮在晩年才发现并培育姜维,但为已晚.蜀国终因无人材可用而走上失败之路,我们常说虎父无犬子,我并不是想说这句话有什么错,但是纵观历史,又有几个虎父虎子呢?且不说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他不但不能像其父那样为赵国开疆拓土,反而断送了近四十万赵军,成为军界的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就连作为智慧代言人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军事上的造诣也并不高,其守绵竹虽以身殉国忠心可昭日月,然而却并非智者之战.邓艾阴平渡险.要的就是出奇制胜,其孤军深入蜀国,最忌怕的是旷曰持久的钝兵之策,若诸葛瞻只守不出战.(邓绕行则追着屁股拖着他打)拖延时日.让其钝兵不前,以待各地勤王之师围而歼之,那邓艾还能出奇而胜吗?所以笔者认为诸葛瞻忠心虽佳其在军事方面的智却只能用虎父犬子来形容。
用人之道在于不拘一格,吕尚、韩信、张良、刘伯温…这些人又有那一个的父辈是名门将候呢!就连诸葛亮自身也是躬耕于南阳,然而诸葛亮用人却不能突破格局,不能大胆发现并启用新人,蜀国虽小但难道比之当年燕国还小还弱吗?燕昭王能找到可用之人成就一番霸业,为什么蜀国人和拥有人杰地灵的神州大地的民国政府却无人可用呢?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而人材问题的关键不是天下有材无材,而是要看有没有人能识材用材,试想若不是慧眼识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溪、、、、能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吗?恐怕他们也只能平平凡凡终其一身,"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正如汉初名将韩信,他最初投奔项羽,在其军中只能做一个执戟朗,不能人尽其才,这才转投刘邦,被萧何力荐,得到刘邦重用,用为大将军全权指挥军队。垓下一战迫使威风八面的项羽乌江自刎,我们不能不说正是刘邦的英明用人才造就了韩信这匹千里马,正是萧何即时发现人材,而刘邦又敢于大胆应用人才,才有了汉室天下。试问如果没有萧何这个伯乐慧眼识人,没有刘邦这样的贤君大胆用人,韩信能成为千里马吗?就算他不至于象韩愈说的那样的不被识不被用的千里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要想建功立业那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吧!至于刘邦若不能识人用人,那恐怕也只能是感叹无人可用,而最终难成霸业。
难怪诗仙李白也会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叹.足见识人为用人之根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就必须要择天下英材而用之,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有一双金睛火眼,这样才能不拘一格识人材.不能眼睛只盯着那几个身边人,只有人材济济才能有可择可用之人,才不会象诸葛亮那样蜀中无大将用廖化作先锋.也才不会步蒋公之后臣在失败后嗟叹无能人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