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危机总是从繁荣中孕育出来的,这是因为资本孕育危机的过程,有它自己固有的一些规律,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每一次危机之前就总是伴随着诸多相似的征兆。这些征兆如下:
一、
技术推动明显减弱
一个最先开始的征兆就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减弱。
这个征兆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这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的大大提高,于是机器、信息技术、智能化工具会大量的排斥工人。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又会吸引大量投资,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带动就业。
技术进步必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就意味着单个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会比以前高很多。但是因为无产者所处的极其不利的经济地位,比如过剩劳动者的相互竞争,今天不工作明天就无法维持生活的现实状况,法律、制度并不真正保护他们等等原因,造成他们实际上没什么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以尽管创造价值更多,但是他们的工资几乎永远只能维持在基本生活资料的水平线上,以便维持资本的再生产就行了。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资本在技术进步后,拿走的剩余价值占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的比例更高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大大提升了。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技术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提升的作用,可以使得单个的资本家在采用新技术以后,能大大提升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此,每当技术大大进步,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就会涌入大量资本投资到技术的开发应用当中。我们都知道,资本家获取大量剩余价值,但是他们的消费很有限,而工人的工资是不可能消费完他们生产的那些商品的,所以总有产能过剩。但是在技术进步时期,资本家掠走的那些剩余价值并不会闲着,它们要想在资本竞争中获胜,就需要大量投资到技术领域中,一旦投资成功,将可能获得天量的巨额回报。因此,这个时候,大量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用于投资到技术开发,技术培育,技术应用,技术基础设施的构建之中,这些都会带动大量的就业,工人被一个行业排挤出来,往往又可以进入到另一个行业。同样的,因为生产力进步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分工里,会有一些全新的分工行业出来,比如一些服务业。
所以,在技术进步时期,资本往往大量投资到新兴技术领域中,这时候甚至会出现仅凭一个科技概念,就能吸引大量资本涌入的奇特景象。总之,只要资本掠走的那些剩余价值不要闲着,继续以资本的形式投资到各个领域里去,经济就是欣欣向荣的。尽管这个过程中,财富分配比例越拉越大,但是好在大家都有工作,都能赚取一份收入,资产阶级的山珍海味越积越多的同时,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也能有所改善。
然而,从技术发展的两重性里面,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来,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期里面,进步中已经包含着退步,繁荣中已经孕育着危机。
因为这个过程里,财富分配比例进一步拉大,工人工资占比进一步降低,这就意味着一旦技术发展停滞或大大减慢,资本投资大量减少,那工人的消费能力与技术创造的产能之间的矛盾,必将更加剧烈,更加尖锐的暴露出来。
所以资本主义危机最先开始的征兆,往往就是技术推动的经济繁荣已经开始明显减弱。资本不再大量涌入技术投资领域之中。
1929年大萧条之前,就是首先经历了由电力、内燃机、汽车等技术驱动的繁荣期,但是到危机爆发的前十年左右,技术驱动大大疲软,不仅钢铁、造船等产业过剩,就是代表新兴技术的汽车也开始出现过剩。
二战后,计算机、航天科技、信息技术、能源革命又驱动着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升,但是一旦这些技术驱动经济的作用减缓,危机就显现出来,这时如不能用其他手段加以调控,或者又爆发新的技术革命,危机就可能很快爆发。20世纪末,传统制造领域的技术驱动明显减弱,大量资本涌入IT、互联网领域,但是这些领域当时还不能支撑起经济繁荣,不能抵消传统技术驱动的下降可能引发的危机,于是美联储几年之内13次降息,放松房地产领域的信用贷款,通过放水来刺激经济繁荣,但是这又为它08年的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
过度的债务
我们之所以说是征兆,就是因为征兆不一定就表现为危机的爆发。比如技术驱动经济的作用明显减弱以后,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延缓危机,所以才说征兆不一定就表现出危机。但是,新的手段必然又会带来新的征兆。
因此,这里我们还要说第二个征兆,那就是过度的债务。
当技术驱动明显减弱,甚至处于某种停滞的状态,这个时候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的回报率大大降低,甚至投资打水漂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了,于是资本就会大量退出技术领域,也同时伴随着退出传统制造业领域。
可是从劳动者身上获取的剩余价值躺在那里也不是办法,还得找地方增殖才是,这是资本的本能,总不能躺着一直不流动。
既然找不到投资的新兴技术,生产的东西群众又买不起,产能随时要过剩,危机随时要爆发,那怎么办呢?大量的资本找不到去处,于是纷纷开始涌进房地产等金融领域。
可是,资本进入房地产等领域以后,还是需要有人来买才行啊,不然怎么赚钱?可是群众手里又没钱买,怎么办?那就让大家都借钱来买吧。
于是放水这一大招出现了,这里所说的放水,实际上就是指把钱通过各种渠道的“水管”都借出去。怎么借?先借给地方,搞基础设施,搞城市化,这样不仅让大家都能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而且给资本进入楼市铺设好了基础条件。伴随着城市化,大量的劳动者纷纷涌入城市,这就为楼市的上涨提供了基础,这时候再配合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让大家都可以贷款买房,这样天量的货币不就放出来了吗?
资本从传统的制造业、科技领域纷纷涌入楼市,推高了资产价格,就必然催生大量泡沫。在泡沫里,普通人看到房价蹭蹭上涨,很快原先的贷款在资产价格面前已经不值一提,于是大家更愿意掏空六个钱包,纷纷举债上车,买到就是赚到。群众通过举债的形式,托起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好,也容易带动股市的发展。
这时候,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乐观的情绪,很多人通过股市和楼市走上“成功人士”的道路,大家都相信繁荣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即使这个时候有人揭示这背后的逻辑,也是没什么作用的。因为当大家都处在晚一天上车,就要付更多首付,承担更多房贷的现实条件下,也就只能跟着“形势”走了。
通过放水,可以大大延缓产能过剩危机,但是这些水也催生出了天量的债务。
那么,这个债务到底多大,才算是大,才算是一种危机的征兆呢?那就是当债务出现大量违约,社会上出现大量失信人的时候,简而言之:当合格的借款人越来越少,钱想借都借不出去的时候,就是过度债务到来的时候。
道理很简单,你要借钱给一个人,也是基于这个人多半是能还的基础上嘛,如果此人债务缠身,收入降低,搞不好要失业,你借给他多半就打水漂了,你当然就不会借了。
从数据上看,当原先的借贷渠道下,整个社会的广义货币已经很难增长的时候,就说明钱借不出去了,这时候就是过度债务的征兆来临了。
1929年美国大萧条前,国家整体债务,包括居民、政府、企业的债务,迅速攀升至GDP的300%的历史高点,社会出现大量违约主体,银行想贷款,却奈何找不到那么多合格借款人,社会上大量违约和失信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其总体债务再次上升到历史最高点,由于房产市场过度膨胀,家庭债务激增,失信和违约大量出现,因而引发次贷危机。
三、
民族主义情绪
这个征兆,是伴随着产业转移和帝国争霸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情绪,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在国内过剩以后,仍然会试图向外转移,低端产业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向第三世界转移。中高端产业,则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够输送到其他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总之要多卖出去,要打入其他国家的市场。
但是,因为全球都处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每个国家都会随时面临自己的产能过剩,第三世界也是一样,有的发达国家则是面临自己的资本过剩,失业率上升等现实状态。繁荣期,尤其是技术繁荣期,大家各取所需,你转移产能,我吸引外资;你给我提供商品,我给你提供技术;你输出资本,我奉上廉价劳动力。总之,大家其乐融融,全世界资本联合起来,倡导全球化,共同发展,共享利益。但是,一旦过了繁荣期,大家自己的锅盖都盖不及的时候,自己国家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情况就变了,这个时候是大家都不想开放自己的市场,但是又都想去占领别人的市场。
于是,各国统治阶级都会大力鼓吹民族主义情绪。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告诉国内民众,我们都是一个民族,不要分彼此,应该一起打出去,去其他国家那里抢饭吃。如果有哪个国家要跟我们一起抢,或者不让我们抢,那我们就只有打。至于本国是否存在着阶级矛盾,那是不能说的,不然就是破坏团结,大家一个民族,何分彼此?打出去才是王道。
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显然不是倡导民族平等,民族独立那种民族主义。
比如二战前的日本,当这种意识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是法西斯,他们会压制一切试图揭露国内阶级矛盾的舆论,封锁言论自由,统一意识,然后扩军备战——打出去,去侵略其他国家,瓜分殖民地,与其他帝国争夺利益,由此形成帝国争霸的世界格局。
而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或者一些小国,弱国来说,他们是不可能有争霸的实力的,他们往往是被掠夺利益的一方。这个时候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就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这个国家仍然是资产阶级统治,所以他们会号召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这种反帝的民族意识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的,就像当初国民党反帝的民族主义一样。但是同时,这种民族主义又具有局限性,因为国内的资产阶级不敢发动群众,同样的压制国内的阶级矛盾,因此反帝没有力量,没有广大群众支持。
另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就像我们国家当初出现了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一样,革命面目焕然一新,因为他们完全正视客观存在,正视阶级矛盾,他们不但反帝,而且反封,他们敢于发动群众的力量起来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当主要矛盾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的时候,他们也会与资产阶级结成民族统一战线,这种民族统一战线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因为它号召大家作为一个共同的民族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但它与国民党主张那种民族主义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阶级观里的民族主义,它并不忽视阶级矛盾,它仍然强调减租减息,并且公然宣称自己将来是要消灭阶级的。
1929年的大萧条后,民族主义情绪迅速泛滥,由此造成了一战后的帝国主义继续争霸的战争格局。这种民族主义在德国、日本等国发展到极端,形成法西斯。
所以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种征兆,这种征兆往往比技术停滞,债务过度更危险,因为它一方面预示着战争可能到来,另一方面,它说明国内阶级矛盾已经比较尖锐,因此才需要民族主义意识来掩盖阶级意识。
如果有一天,当大家发现社会上越来越只能允许一种声音存在的时候,就说明这个征兆来临了。
四、
“赤字货币化”
当过度债务的征兆出现以后,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两极分化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时,群众已经无力再通过举债贷款的方式来承接楼市和股市的泡沫,资产价格下跌,面临失控的风险。
一旦资产价格下跌,过度债务加持下,大家更不愿意花钱购买,资本自然也不会再涌入这个领域,就像当初资本逃离技术领域一样。当楼市和股市无利可图的时候,资本涌进去还有什么意义呢?白花花的银子散给穷人吗?
于是,危机又可能随时降临,因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里面,资本一定要流动,只有流动到社会上,投资到具体领域里面,才能创造就业,发展生产,这是资本主义铁打的规律。
可是股市、楼市都不涨了,还面临着下跌的趋势,韭菜不愿进来了,资本也不愿进来了。经济有陷入快速通缩的危险,资本不流动,不投资,不创造就业,无产阶级大军找不到工作,后果很严重。
怎么办?之前的方法都用尽了,卷技术吧,这玩意很难一蹴而就,而且技术的发展本来就需要市场;继续放水吧,大家借新还旧都难,搞不好得一堆烂账,这也不好放了;帝国争霸?这玩意风险太高,有引发群众革命的风险。
于是,“赤字货币化”的办法出炉了,它也被称作“现代货币理论”。
这种经济主张其实并没有多高明,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实际上就是让国家发国债,或者直接由央行印钱来买这些国债。国家拿到这些钱以后,用这些钱来发展经济。
换个方式理解更清楚,就是当传统的放水渠道都堵塞以后,找不到举债的主体了,于是没办法,只能国家来举债,把钱筹集起来发展经济。这些钱筹集起来具体花在哪里呢?主要是以下几种用途:
第一,拖住资产价格,继续吸引资本投资,也继续吸引股民、买房人进入接盘。比如借钱给金融机构买入股票,比如拿钱购置一些保障房。但是你说它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吸引资本进入呢,还是吸引股民和房奴接盘呢?其实主观上都不是,它的出发点仅仅是拖住资产价格,吸引资金进入,保持资本流动,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第二,维持最低保障,避免可能因为危机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保障可能是在民生领域,如低保、就业等,也可能是在秩序维护领域。
第三,化解地方债务危机,这并不是说要帮地方化债,而是当地方债务可能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的时候,用来帮助地方化解危机。
赤字货币化的方式,可以是发国债卖给央行,也可以是从社会上筹集资金。当你发现国债2点几的利率都遭到疯抢的时候,一方面说明这个时候大家还非常信任国债,另一方面又说明,社会上投资回报率高的领域已经没有了。资本有“躺平”,不流动的危险。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都践行过现代货币理论,也就是赤字货币化。美国侧重于保民生,直接给居民发社会保障,给失业居民发放失业金,日本更侧重于拖住资产价格。
但是不管用哪种方式,“现代货币理论”往往都是诸多办法用尽以后,才愿意采用的办法。
它的本质,是通过国家举债的方式来保经济、保民生。
五、
结尾
以上这些征兆,表面看都是经济现象,但是本质上,却是资本运动固有的规律在发挥作用。这些现象也并不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大多数都是同时并举的,这就让现代经济看起来非常复杂。
但是无论它们如何复杂,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次繁荣的背后,都孕育着更大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