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纪念日。一般说来,我们对建立共和国过程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都称为革命烈士,或者称为革命先烈。
实在想不起来我所听到的第一位革命烈士到底是谁了。本来,革命烈士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就是一个英雄的群体。在读初中的时候,记得应该是初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在清明节的那天,高一年级的同学带着我们到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去祭扫任弼时同志的墓。当时我们并不熟悉任弼时到底是谁,只是初中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这篇课文的内容已经都忘记了。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任弼时是党的七大之后中央五大书记之一。这五大书记,在今天论起来就相当于政治局五大常委了。
那个时候,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烈士的名字,就是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和刘胡兰了。这四位烈士的名字是我们最熟悉的。如果老师问起来,这四位烈士的名字能够脱口而出。再问起其他烈士的名字,可能就会多想一阵子了。这几个闪耀着万丈光芒的名字要在我们的心中铭记一辈子了。狼牙山五壮十的事迹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上初中时,学校组织过学生参加朗诵革命烈士所写的诗歌的比赛。那时候,很多同学都读过《革命烈士诗抄》这本书。比赛那天,报名参加比赛的不同年级的同学纷纷走上舞台,用他们青春的激情,用他们生动的表情,用他们设计的表演动作来演绎着革命烈士创作诗歌中的革命精神。那些诗歌也牢牢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叶挺将军写的《囚歌》,陈然烈士写的《我的“自白书”》,我到今天也背得下来。还有刘伯坚烈士写的《带镣长街行》,还有夏明翰烈士写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等,都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铭记在心的诗句。
还有那些烈士们写过的家书,几乎每一封都能让人感动得落泪。赵一曼烈士给他儿子的信,陈觉、赵云霄烈士给刚出生的儿子留下的遗书,表现出烈士们在死亡威胁的面前没有畏惧,只有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对后代一辈的期待和希望。
在读初中时,我看到了一本书《烈火中永生》。这本书是记述在重庆中美合作所中关押的革命志士的事迹。后来从监狱中侥幸逃出来的罗广斌根据他在监狱中的经历写出了小说《红岩》。这本书对当时的青年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影《烈火中永生》就是根据小说《红岩》中的部分情节拍摄的。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江姐的事迹。让我最感动的场面是狱中难友们为了过春节,要求狱方允许他们开一个联欢会。在联欢会上,难友们带着镣铐边跳边唱《拥军花鼓》。那一刻让我立刻热泪盈眶。而影片的名称则是根据叶挺将军在狱中写下的《囚歌》中的最后一句“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提炼而成的。
我也读过不少烈士们在敌人监狱中英勇斗争的事迹。有一位烈士,我已经记不起来他的名字了。他博学多才,但斗争意志非常坚定。在敌人已经宣判了他的死刑之后,他在狱中依然坚持每天学习俄语。有狱友问他,你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为什么还要学外语。这位烈士淡淡一笑,说,只要我活一天,这一天就不能轻易浪费,不能虚度,就要坚持学习。这种坚强的意志,这种宽广的心胸,是多么难得,又是多么令人敬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无数年轻的战士,在他们即将踏上朝鲜土地上的时候,他们就没想着能够活着回来。他们带着一种义无反顾的必死的信念,走上与美国帝国主义决一死战的战场。他们中确有许多人没有活着回来。在他们这群烈士中,至今还有尸骨没有回到祖国,留在当年的硝烟战场之上。中国有古诗云: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种壮烈的意志又何尝不存在于我们那些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的身上。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只有16岁的中国士兵。当一个美国记者问他,他多大了,他回答说已经十六岁了,记者再问,你想家人吗? 小战士说,他们都死了。记者又问,你觉得中国能在战争中取胜吗? 小战士说,中国一定能胜利。记者还问,在抗战胜利之后,你准备做什么,是留在部队里,还是回家娶媳妇。小战士笑了笑回答说,到了那个时候,我已经战死沙场了。这位小战士没有想着是不是能在战争中活着留下来。在他们准备走上战场的时候,就已经准备把自己的性命献给自己的民族和人民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大量的流血牺牲已经不多了,但是任何情况都有可能需要那些英雄们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着我们的人民,保卫着我们的国家。五十年代,广州有个女工向秀丽。她工作的车间有金属钠,遇水及遇到高温极易燃烧爆炸。当时,有位工友,因不慎导致酒精失火。她奋不顾身冲上前去,用手拦挡着酒精,以防流到金属钠所存放的地方。最终全身严重烧伤,其中三度烧伤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最终因伤势过重,在抢救了三十三天之后,还是牺牲了。她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全国人民。
解放军战士、班长王杰在帮助民兵训练时,因有个民兵操作不慎,导致爆炸物即将爆炸。英雄王杰奋不顾身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压在爆炸物的上面,为的是掩护在场民兵们的生命安全。他已经明明知道冲上去必死无疑,但是他依然毫不犹豫冲向死亡。王杰在他的日记中写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语言。毛主席后来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今天,有不少中年人,在他们听到王杰的名字时,都认为是那个台湾的歌手。而英雄王杰的事迹,对他们来说一无所知。这个情况至少表明,这些年来,我们在对年轻一代进行革命英烈事迹的教育方面存在着多么大的空白和疏失。
黄继光的事迹没有看到有直接相关的影视作品,也没有看到相关的戏剧。董存瑞的事迹拍成了电影,现在央视电影频道也会偶然放映。刘胡兰的事迹曾经创作了一部歌剧,但是这部歌剧已经有多年没有登上舞台了。赵一曼的事迹也拍成了电影,但这部电影已经是七十多年前拍摄的了。如果我们今天重新拍摄,是不是能挖掘得更深入一些? 狼牙山五壮十也被拍成过电影,还有一首歌颂狼牙山五壮十的歌曲。歌中唱到狼牙山五壮士战斗的地方叫棋盘坨。今天我们还有多少六十岁以下的人们知道这首歌,听过这首歌? 杨靖宇烈士的事迹没有直接描写的影视作品,但有一些从侧面表现杨靖宇烈士事迹的影视作品,是通过杨靖宇烈士当年的部下,为追踪当年出卖杨靖宇的叛徒,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影片最后是杨靖宇烈士的老部下们把所有的叛徒全部清除,以慰先烈之灵。这部作品有部分画面是描述杨靖宇烈士当年在东北深山老林中最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的形象。但是毕竟这部作品不是真正从正面来表现杨靖宇烈士的英雄事迹。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今天的我们,对我们的先烈是有着很多亏欠的。如果我们这一辈,我们的下一辈,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坚持把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延续下去,那么真就要应了那句话,烈士们的血就真的会白流了。
(文/胡懋仁,来源:北航老胡之闲话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