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历史的造成了他的历史地位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历史的造成了的他的历史影响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历史的造成了他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者在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问题上,不能抛掉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抛掉了辩证法和阶级分析,就不能正确的分析问题,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真正作用;才能从历史的高度出发,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出发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才能以一种现实的且成熟的政治思维去思考历史问题,而不是以一种单纯的浪漫主义的高调去思考历史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当然可以十分浪漫的的看待历史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以一种浪漫的态度去分析历史问题,浪漫不是历史研究法,它只会使我们在面对历史问题时失去冷静的头脑,从而为乌托邦的情绪所绑架,我们不能这么做。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大抵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立场先行,以情绪代替判断,以个人好恶代替客观分析,以琐碎的贴合个人感情的历史资料所展现的局部的历史面貌去代替全部的历史资料所展现的全部历史面貌,并且试图对一个历史人物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评价;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完整、准确的去分析一个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所具备的历史条件,从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的实践行动和思想行动出发去全面的考察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功绩与失误,既要对其做阶级分析,又要对其做历史分析,在这之中,阶级分析决不能取代历史分析,历史分析同样也不能取代阶级分析,既要看到局部,更要看到整体,既要抓支流,更要抓主流,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时刻注意历史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对一个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列宁在1912年所写的《向民主派的又一次进攻》一文中曾有力指出:“我们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当根据群众以及各个阶级的运动,而不能根据个别人和集团的情绪。”第一种评价方式之所以不是一种严肃的评价方式,正在于它所依靠的是个别人或者集团的情绪。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从情绪出发去做历史分析,从情绪出发更不是我们分析一个历史人物时应有的态度。情绪是很容易失控的,第一种评价方式是极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深渊的。当前,既有右的历史虚无主义(其表现在于资产阶级自由派对于革命历史的故意抹黑和各种历史翻案风),也有“左”的历史虚无主义(其表现在于一批小资产阶级激进“左”派对于反击资产阶级自由派对革命历史抹黑行为的矫枉过正现象),但是在历史领域,我们要反对“左”的历史虚无主义,但主要是反对右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大表现便是所谓“全盘否定/肯定论”。所谓“全盘否定/肯定论”,即对一段具体的历史时期乃至于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不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去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而是陷入个人的主观情绪和琐碎的细枝末节中去做主观的分析和评价,由此动辄便对历史的分析形成一边倒的认识,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甚至为了反对全盘否定而全盘肯定,为了反对全盘肯定而全盘否定。我们认为,从政治的观点来看,“矫枉必须过正”是必要手段,这是一种“事前观点”;但是从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来看,“矫枉必须过正”不是一种科学的历史研究法,这是一种“事后观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事者亦不能忘前事之教,只有兼具科学性和政治性,才能做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估量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从历史主流出发,从历史必然趋势出发去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研究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只有正确的历史认识,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的现实认识,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我们就不能正确的认识现实,所以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应当主动养成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学习历史、思考历史、研究历史的习惯,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应当读点历史。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在历史科学中,专靠一些公式是办不了什么事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思想,不是死板的教条,它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谁不能灵活的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谁就要吃大亏,闯大祸。然而,某些热衷于立场先行这种评价方式的人同时也是最热衷于靠公式研究历史的,例如资产阶级自由派罢,他们想当然的把一切历史人物都归纳到他们的公式中,这个公式就是他们所谓的理念范式:即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他们把一切历史人物的一切历史活动都归咎于这个先验的、抽象的、概括的“人性”之中,并且把历史人物所从事的一切不符合他们阶级利益的历史活动统统归咎于历史人物的“人性”,并且把所有历史人物的“人性”统统送上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庭,还恬不知耻的谎称这样一种道德法庭是包容一切阶级的道德法庭。这种以所谓“普世价值”来掩盖阶级分析的丑陋行径,已经被揭穿了一些了,但是许多人仍然蒙在鼓里,人民群众越来越能认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两大阶级对立,而在他们的朴素意识中这就是穷人和富人的对立,也就是狄更斯的《双城记》,对于资产阶级而言最好的时代正是对于无产阶级而言最坏的时代,人们正在识透这个真理。
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从一个历史人物的社会阶级关系出发去审视其一生实际的言行举止,将其放置在一个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去考察他所拥有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并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去对其历史地位、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做出正确的历史估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考察,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历史人物最后是要得结论的,每一个人最后都要盖棺定论,不盖棺定论是不行的,人死了就要盖棺定论,不然活着的人是不舒服的。
马克思主义者绝不能轻易的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全盘肯定或者是全盘否定,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态度。人是矛盾的集合体,有矛盾就有对立统一,这就不能不坚持辩证法,凡是一个历史人物,就要对他进行辩证分析,肯定他的成绩,批评他的错误,有几分成绩就肯定几分成绩,有几分错误就批评几分错误,必须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任何夸大和缩小都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精密的考察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这个基础之上,既要看到在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中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历史局限性,但同时又要看到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历史人物一系列看似偶然的活动中的必然性,既要考虑到历史人物进行历史活动的因,又要认识到历史人物进行历史活动所造成的果,既要从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出发去分析其因和认识其果,又要从社会阶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其因和认识其果。
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判断人们的时候,不是看他们自己给自己穿上的漂亮服装,不是看他们自己给自己取的响亮名字,而是看他们的行为怎样,看他们在实际上宣传的是什么。”但同时,列宁又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到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应当把同样的desiderate(愿望,要求)表达为某某社会成分所怀抱的、遭到其他某某成分和阶级反对的‘愿望’。”
所以,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历史评价不仅必须追究其实际的历史活动以及这种实际的历史活动最后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而且还必须追究这种实际影响产生了什么实际的效果,起到了什么样的实际作用,以及这种实际的影响、效果、作用究竟对谁是真正有利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即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究竟是于谁服务的?他服务于什么阶级,背叛了什么阶级,做了哪些事有利于什么阶级,做了哪些事不利于什么阶级,他的一生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将要有一个怎样的位置,他一生的活动将要对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造成怎样的影响,他对于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有着怎样的意义,而这一切的讨论都建立在一个最根本的前提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文/康无疾,来源:赤县哨兵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