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顾诵芬成才之路对培养中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启示与借鉴

作者:刘云  更新时间:2022-10-18 10:25:11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摘要:作为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之一的顾诵芬能成为飞机设计大师,与他从小制作航模的经历密切相关,国外著名飞机设计大师也是从制作航模起步。国内外相关经验与顾诵芬院士成才经历均表明,被学校、家长抛弃的航模、海模、车模等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孩子的科技兴趣特长与科技创新能力帮助很大。我国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之所以不够理想,类似顾诵芬那样的科技创新大师过少,是与学校不重视开展航模等课外科技活动,不重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所以与其让学生用过多时间学英语与艺术,倒不如如用于航模等课外科技活动。

  与作为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之一,也是航空界唯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顾诵芬,他的成才之路对培养中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 飞机设计大师从做航模起步

  时隔80年,顾诵芬仍对七七事变时,日军轰炸的那一幕记忆深刻。那一年,顾诵芬7岁,是燕京大学附小的一名小学生。从那时起,“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这个念头,深深扎根在顾诵芬心中,而他的这个梦想正是从做航模起步。

  10岁时,顾诵芬第一次接触飞机模型,是一位堂叔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但很快被他玩坏了。开明的父亲带他到上海一家外国人开的店里买了一个更坚固的航模,飞了几次,撞到墙上、屋顶上,也坏了。航模的很多材料当时国内并没有,顾诵芬自己想办法,找相似的材料替代,按照当时《小学生文库》中对航模的介绍自己动手修理。渐渐地,他学会了自己做航模。

  特别要强调一点的是,据顾诵芬回忆,之后的寒暑假,除了写作业,他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航模相伴。放假的时候,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玩的时候,他却沉浸在了航模的世界里。这与如今的中小学生把主要课外时间用于学生英语、学艺术形成鲜明对比。

  高中毕业后,立志航空报国的顾诵芬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所大学的航空系,结果全都达到了录取标准。最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

  顾诵芬始于小学生的做航模经历,培养了他对飞机的浓厚兴趣与创新思维能力,为他日后成为飞机设计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前苏联解体之前,其航空工业与美国同样发达,苏、美两国航空工业发达的共同之处是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航模制作活动并从中培养出大量航空人才。

  前苏联一直大力提倡开展航空模型活动,提出了“从航模到滑翔、从滑翔到飞行”的口号。

  美国早在1913年就有民间航模团体,发展到现在已有1000多个基层俱乐部和18万会员。在1986年的第59届全美航模比赛大会上,百忙之中的里根总统曾亲自写信祝贺,信中说:“航空模型已经繁荣了60多年,你们从事的活动既富有乐趣又有教育意义,爱好这项运动的人所学到的东西远不止如何放飞和维护他们的模型飞机,我完全相信参加比赛的许多年轻人今后将成为飞行员、航空工程或者其他专业人员中的佼佼者。”

  二 重温小平同志的名言

  1984年,上海微电子技术应用汇报展览会,几个少年正在电脑前为观众进行演示,13岁的李劲也是其中之一。一位老人走到他身后停住脚步,微笑看着李劲熟练地操作——这位老人就是到上海视察的小平同志。其间,小平同志和蔼而坚定地说道:“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光阴荏苒,倏忽而过。当年为邓小平做计算机表演的娃娃们早就长大成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之一的李劲在初三时,参加了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高一结束时就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开始了计算机的系统性专业学习,如今他已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小平同志的一句“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名言,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

  小平同志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特长必须从小抓起,计算机如此,航模制作也是如此。航空模型制作活动一直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项课外科技活动,在学习航模制作和放飞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到飞机为什么会飞?螺旋桨为什么会产生拉力?发动机是怎样工作的?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他们可以学到和掌握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飞机结构、发动机构造和原理、无线电原理等多方面科技知识,还可从中了解和掌握各种加工工艺。动手做是航空模型的基础,在活动中要学会制图、木工、粘接、复合材料加工、表面处理、油漆、电工以及车、钳、刨、铣、磨等各种加工技能。不仅是航模,海模、车模等各种模型的制作也是如此,以这些模型制作为代表的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中国学生的科技特长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顾诵芬院士是其中一个杰出典型。

  三 航空模型活动的萎缩与课外英语班、艺术班的火爆

  总的来看,尽管航模等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特长,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益处多多,但令人忧虑的是学生航模等课外科技活动进入新世纪后一直呈萎缩状态。2020年暑假,西部某大城市青少年宫办了四十多年的航模班悄悄停办了。这是该市青少年宫坚守到最后的、唯一一个科技兴趣班。此前几年中,青少年宫已相继停办了航海模型、车模、电子、生物等各种科技兴趣班。停办的原因是没有中小学生参加,这并不是学生不喜欢,而是家长及老师出于升学等因素考虑而不喜欢。正如某市青少年宫的一位指导老师说,他不止一次地看着孩子泪眼汪汪地被父母从他辅导的航模班带走,极不情愿地走进英语、艺术之类的培训班。看着许多好苗子可能从此就告别了航模,他的心中一片惋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少年宫举办的少儿英语、各种乐器、绘画、书法、唱歌、舞蹈等英语、艺术方面培训班却异常火爆。周末,每天都有近数千名中小学生参加英语方面培训班。

  其实这种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在2021年七月教育减负的“双减”政策推出之前,各类社会培训机构最火的是英语培训班与各类艺术培训班,“双减”政策推出后,尽管校外英语培训受到严格限制,但校内英语主课地位未受任何影响,学生学英语负担仍很重。此外,“双减”政策并未涉及校外各类艺术培训,各类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之类艺术培训仍旧很火。

  四 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远比学英语、学艺术重要

  2021年7月教育“双减”政策的推出,表明了中央对学生减负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在各科目中,学习量最大、学习负担最沉重的莫过于外语(主要是英语),要减负首先要减学英语之负。

  中国有近3亿学生学英语,教育部门却没有考虑到有无必要让这么多人去学英语?

  成语“学以致用”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学”是为了“致用”,如不能“致用”,为何要学?而中国的英语教育则是学以不能致用的典型。

  对全国近3亿学英语的人来说,今后以英语为职业或在工作中需经常用到英语的人最多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剩下1%的学生在今后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都很难经常性使用英语,也很难与外国人打交道。但为了这1%的学生,却强迫99%的学生也把大量宝贵时间耗费在攻读英语上,这既是对学生宝贵时间的无用消耗,也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社会分工来说是不必要的,从经济上来讲绝对是超级赔本的买卖。

  在美国联手英、澳、加三个英语盟国丧心病狂打压遏制中国与美国快速衰落的大景下,英语重要性直线下降,英语减负势在必行。

  过去全民学英语的主要理由是向西方学习,而如今的西方一副熊样乱象,以抗疫之乱为代表的西方之乱是愈演愈烈。如美国费城肯辛顿大街行尸走肉视频在中国网民中引发强烈震动,费城被中国网民讽为“废城”。美国抗疫之乱的恶果是新冠死亡总数已突破100万大关。现在真不知道如今还能向西方学什么?如果中国在抗疫上也学西方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一直是教育部门强迫全民学英语一个很重要理由,但现在中国还能向西方学什么先进技术?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美国在先进技术、核心技术上一直对中国严防死守,美国不择手段打压华为,强压多个西方国家禁用华为5G设备,美国为打压中国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连最卑鄙无耻的手段也敢用,孟晚舟事件的发生也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为引进、学习西方学先进技术而拼命学英语已无多少必要。

  而且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一直对就读STEM专业中国留学生采取严格限制措施,对与高科技产业有关的人工智能等所谓敏感专业,美国干脆禁止中国留学生入境与就读,从留学角度也无多少学英语的必要。

  所以中国今后还想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与核心技术纯属天方夜谭,今后只能靠科技自立自强。英语减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是关系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大局。在美国早已把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与疯狂打压遏制的大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唯一的选择,而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靠以顾诵芬为代表的具有杰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大师,即使普通科技人员也应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但在英语学习负担过重与艺术培训过热大背景下,很多中小学生由于没有类似顾诵芬那种在中小学时期就培养自己科技特长与创新能力的经历,致使不少中小学生尽管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外语,还有不少学生在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艺术领域的表现也很出色,然而当他们以后当上工程师、科学家后,其科技创新能力往往差强人意,只擅长模仿、跟踪国外科技,难以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所需的类似顾诵芬那样的创新型栋梁之材。说得不好听点,过重英语学习负担就是对学生科技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压制与摧残,那又怎么能在科技创新上赶超发达国家与摆脱卡脖子困境?

  从社会供求看,全国3亿学生学英语,多如牛毛的英语学校、英语培训班,再加高校多达40多万英语专业在校生,中国那容得下这么多的英语人才,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此外,过热的课外艺术培训负作用也不小,导致不少学生疯狂追星,对歌星、影星的细节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崇拜有加。但没有多少学生崇拜“科星”(科学家),如让他们说出几个“科星”(如院士)的名字,简直比登天还难。

  五 “双减”后所多出的课外时间应更多用于课外科技活动

  国内外相关经验与顾诵芬院士成才经历均表明,被学校、家长抛弃的航模、海模、车模等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孩子的科技兴趣特长与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帮助很大。而且课外科技活动是优秀科学家、工程师成长的摇篮,不仅是顾诵芬,像前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米高扬、图波列夫、雅可夫列夫等,在青少年时代均是制作航模的高手。当今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强国均十分重视在学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确是比较大。我国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之所以不够理想,类似顾诵芬那样的科技创新大师过少,是与学校不重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不重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建议在对学生校内英语主课进一步减负的同时,把“双减”政策推出后所多出的课外时间,应更多用于航模等课外科技活动,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上,造就更多顾诵芬式的科技创新大师。

  (作者刘云电子信箱:liuyun767@163.com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