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十五日谈”发了篇文章《城市“蹲族”:这些高学历年轻人明明拿着一手“好牌”,为何却选择“就地躺平”?》。
文中提到,这些受过良好大学教育、家庭出身还不错的年轻人,不同于“啃老族”,明明有着一手好牌,却选择躺平任嘲,过着低欲望、多冲浪的闲散日子——这样的“蹲族”已经由北上广深向二线城市蔓延开来。
“十五日谈”这篇文章有着对“蹲族“群体同情式的理解,认为”蹲族“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各主体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还是要想办法让年轻人站起来。
具体做法大体上为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实践教育,社会打破“唯学历论”,企业让员工拼搏更有动力。
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如果这些所谓的措施真的有效,那基本上是让“蹲族”们对现实认命,老老实实的去996.
这大概是“十五日谈”和稀泥式的文章所期望起到的效果,各打五十大板,然后“蹲族”欢天喜地的去拼搏。
可惜网友们并不太买账,下面的评论基本是批评的。
可以说,有着切肤之痛的网友们对问题的本质认识得比“十五日谈”要深刻得多。
就像互联网大厂里996的年轻人一样,看似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工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回报,可结果呢?
996.ICU已经不是传说,而是血一般的事实;高强度工作下,劳动者的身心俱损,年初拼多多一个应届生猝死,另一个应届生自杀,还有一个员工被救护车拉走;各互联网大厂的市值一再飙升,BOSS们财富再创新高的背后,是无数默默用命换钱的程序员们;哪怕这样,他们依然面临着35岁以上被辞退的风险,只能卑微的在简历中写道:“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有体力,还能加班,只要能给我加薪。”
……
这才是互联网行业,拿着高薪、聚集众多聪明头脑、光鲜亮丽的背后。
相形之下,其它的行业只能称其为挣扎,挣扎于收入,挣扎于付出,这一头是不可企及的高房价,那一头是恶劣的用工环境(包括时长、投入产出比等)。
冰冷的现实告诉人们,所谓的高学历,已经不是什么一手好牌了,各种二代们手里握着的才是“好牌”。
这个时候,高学历的、善于总结的人一定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
相比消费主义的洗脑,过简朴的生活不好吗?反正也买不起房,何苦那么拼呢?好好的活着,与一身的伤病去追逐画饼,到底哪个更好呢?究竟是做个自在的人好呢,还是成为资本机器中随时可以替换的螺丝钉更好?
劳动回报率远远低于资本回报率,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之后,劳动投入对个人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
这个时候,当聪明的年轻人发现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明显改善生活,而只要付出基本的劳动就不会被饿死,那自然就会有人选择躺平。
于是,低学历的成了“三和大神”,高学历的成了“蹲族”。
这个时候,从心理上入手,从分配上入手,都是治标不治本。
当然,与其说“蹲族”是躺平任嘲,毋宁说是无声的反抗,甚至有的已经开始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去寻求答案了。打小从课堂上学的空洞的理论,一旦和现实的生活结合,就焕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开始在地铁上读起了毛选的原因。
而真正的出路就蕴藏于青年人的反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