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为什么我们的影视作品中,“人民群众”的形象越来越不堪?

作者:赵皓阳  更新时间:2020-10-02 11:02:26  来源:大浪淘沙  责任编辑:石头

  抗疫剧《美丽逆行者》看了前四集我就吐槽了一篇文章,看了第五集后发现草率了,特么应该连这一集一起吐槽……这一集依然非常过分,严重抹黑了人民群众和基层工作者。

  最开始公布封小区的时候,这剧情就墨迹了足足几分钟,还险些爆发集体冲突。群众们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反对,都不配合工作。

640.jpg

  这个武汉人民最有发言权,武汉封市封小区的时候,到底是表示体谅大局的居民多,还是这样无理取闹的居民多?不用我说了吧。

640-(1).jpg

  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比如社区工作者上门量体温,“群众”啪一声就摔了门,素质低的一比。而且他妈的不是一家,而是有一家算一家都摔了门。哦合着我们“幸福社区”所有居民都不配合工作???

640-(2).jpg

  场景A,居民吐槽基层医务人员:现在不方便都是你们造成的吧?

  场景B,居民硬怼社区工作人员:我们不是两口子,你不调查就瞎说啊?

  场景C,居民投诉社区工作者:因为你们封了小区,所以我家燃气没得充了

  场景D,这会改社区工作者怒斥居民了(因为父母吵架孩子走丢了):有你们这样当父母的吗,你们有没有责任心啊?

  这幸福社区不简单,人人吃枪药。疫情爆发之初大家是焦虑、紧张、担忧,但好像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我们好像从头到尾都是配合防疫工作,并且由衷敬佩一线基层工作者吧?无论我们自己还是身边接触到的人,大家都是通情达理支持防疫,更有不少人还自发参与防疫的义务工作吧?咋你拍个电视剧就一个小区都是刺头呢?

  凡是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群众中确实有一些坏分子、自私自利破坏防疫,但是这是少数中的少数。比如硬闯防疫点啊,比如私自逃跑,这些全国可能就出过那么几例,而且一经曝光全国人民都在网上骂。算来算去总共也就那么几例极端案例吧,跟14亿人口比例微不足道。

  结果剧里怎么拍的呢?“幸福社区”居民里有一个算一个,都不配合工作。武汉人民当时用“众志成城”四个字毫不为过吧?但是这剧里拍成什么样了,一群巨婴一样的居民,几个苦大仇深的基层工作者。有一丝一毫体现我们全民抗疫的精神吗?

  更要命的是,里面还黑了一把基层工作者。社区里一个小姑娘在开会中当场拒绝工作,并公开表示“我不做,我怕死”。稍有一点基层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你工作有什么困难(比如口罩不够防护服不达标),你应该向组织提要求、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无脑拒绝组织的工作,更不是在会议上当面怼领导。这不是小孩子耍性子,也不是婆媳闹矛盾。这是对我们基层工作者极大的抹黑。

  一位基层医生,公然说出来:“我天生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然后还要让老医生当场教育她一番:“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这他妈你是在这给全国医务工作者上课呢?

640-(3).jpg

  我们群众有没有不配合工作的?当然有。我们基层工作者有没有不负责的?当然也有。但是还是那句话,伟大是主流,奉献是主流,众志成城是主流。你说如果要是拍个犯罪剧、反腐剧,你把丑恶现象集中暴露批判一下可以;你拍一个歌颂抗疫精神的剧,把群众各种丑恶现象都集中在“幸福社区”,又集中展现了一下基层工作者拉胯实况,好像不太合理吧?

  这部戏仅仅前五集,先后把一线医护人员、女性、支援前线的工作人员、疫区群众、基层工作者轮流黑了一遍……就这他还要拿到国外去播,特么想想就头疼。

640-(4).jpg

  我们本来期待能拍出“军民团结如一心,试看天下谁能敌”“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感觉,结果硬生生地被文艺工作者们拍成了“百年魔怪舞翩迁,人民五亿不团圆”……央视这部戏宣发的slogan是“呈现全民抗疫的时代记忆”,不好意思,这TM不是我们的记忆,这是导演和编剧扭曲的记忆。

640-(5).jpg

  有人说,这是戏剧冲突,要矛盾,你们不懂。首先这是一部以现实为基础的戏,不能盲目制造冲突而脱离现实。其次生与死矛盾,人类与病毒的矛盾,短时间匮乏的医疗/人力资源和来势汹汹疫情的矛盾,这些不是现成的矛盾与冲突吗?但是我们导演和编剧偏不要,他们只要婆婆与儿媳的矛盾,只要一根筋的基层干部与傻逼群众的矛盾。一部分原因就是菜,能力不足;更多的是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偏见与布尔乔亚恶臭思想——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刁民、群氓、没文化、土、无理取闹,是天然的负面形象与拖我们精英后腿的群体。

  这部戏跟《八佰》一个毛病:上海市民冷漠、麻木,对抗战漠不关心,直到看到八百壮士英勇作战,才激发了民族意识;同样,幸福社区居民刁蛮、无礼、间歇性狂躁,被基层干部感化后,才配合了防疫工作。事实上,918之后上海市民就捐钱捐物、写歌写文、踊跃抗日,至少比国党上层积极一万倍;而武汉人民、全国人民是怎样配合防疫工作的,时间过去了半年还不到,大家都是亲历者。

640.webp-(1).jpg

  这就是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思想作祟,八佰的主创表达创作精神——“故事写的不是从人到英雄,是从畜生到人”——这话就说得很恶心了。彼时踊跃参军痛击日寇的中国军人,就算他们穷、苦、没文化;但是跟那些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官僚比一比,跟那些不抵抗投降路线的国党高层比一比,跟那些把买战斗机的外汇储备和捐款炒期货的太太比一比,到底是谁更像畜生?他们,从来都是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只是有些人把他们当“畜生”。至于是谁把他们当畜生,曾经是国民党反动派高层,现在就是你们这帮高高在上的文艺工作者。

640.jpg

  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常读常新:“人民也有缺点的,只要不是坚持错误的人,我们就不应该只看到片面就去错误地讥笑他们,甚至敌视他们。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

  “许多小资产阶级作家并没有找到过光明,他们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者、剥削者、压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所遗留的恶劣影响,而不能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也是有缺点的,这些缺点应当用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克服,而进行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文艺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但这不应该说是什么“暴露人民”。对于人民,基本上是一个教育和提高他们的问题。除非是反革命文艺家,才有所谓人民是‘天生愚蠢的’,革命群众是‘暴徒’之类的描写。”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批评过很多次的《攀登者》,除了把“为国登顶”矮化为“登山队员见证爱情”之外,《攀登者》中人民群众的形象也非常不堪。首先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质疑:我们有没有登上过珠峰?要知道这是60年代哎,how dare you?还把吴京从山顶拿下来的化石打碎了,剧情做作的一比。

  到后来吴京还被人砸玻璃,这特么不就是好莱坞电影里群众向超级英雄丢石头的桥段吗?

  真正的历史中,我们登山队员全国巡回作报告,到哪里都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是全国人民的大英雄。西方质疑他们,在那种国际对立的环境下,我们的人民会质疑他们吗?会选择相信西方吗?会TM有愣头青课堂上质疑攀登珠峰的真实性吗?那时候反右过去了多少年,我就不信还有这么没眼力见的傻缺。所以说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明显不是这样。我们的英雄有被人民质疑过吗?明显没有。没这段历史你瞎加什么?显你能耐?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过,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女人普遍是花瓶、是红颜祸水、是通过添乱来显示男主角无所不能的。而人民群众的形象比女同胞们还要惨,他们连工具人都不是,而是垫脚石、丑角、垃圾堆,我们废物编剧导演们空空如也的脑子里没有任何复杂的剧情,只能靠人民群众的愚昧来衬托主角的“伟光正”。《攀登者》原本这么好的题材,让一群废物拍成这个样子,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某些方面也爱工农兵,也爱工农兵出身的干部,但有些时候不爱,有些地方不爱,不爱他们的感情,不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墙报、壁画、民歌、民间故事等)。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再举一个好电影中的例子,去年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其中群众的形象也非常脸谱化——负面脸谱化。露脸较多的群众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眼看过去就极其欠揍的聒噪男:

640-(1).jpg

  这种白痴:

640-(2).jpg

  这种瞎老头:

640-(3).jpg

  这种反差娘炮:

640-(4).jpg

  当然有人说这是为了喜剧效果,但我认为这种脸谱化的通过嘲笑他人生理缺陷才能达到喜剧效果,我只能说你导演没本事。《魔童降世》中所有老百姓都是脸谱化、失智化的群氓形象:

640-(5).jpg

  最不能接受的是这个镜头:老百姓呼啦呼啦跪倒一片,这就是完全为了衬托主角的“工具人”了,主角的弧光倒是圆满了,但是老百姓的弧光一塌糊涂。

640-(6).jpg

  包括《最美逆行者》《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人民群众都是“不值得拯救”但又被“英雄主角”拯救的形象。这是标准的好莱坞套路:老百姓是“群氓”式的形象,没有弧光的,他们永远是愚昧、盲从、性本恶的,不会变好也不会拥有智慧的乌合之众,而英雄人物永远是被这群老百姓冤枉和拖后腿的。甚至他们的行为都不想要符合逻辑,只需要满足主创人员的恶趣味与偏见就好了。

  比如魔童降世中老百姓的视角哪吒就是一个烧了一个村子的恐怖分子,但是他们是工具,他们没有智商没有主观意志,导演让他们丢石头他们就得就得丢石头、让他们跪倒一片他们就得跪倒一片。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

  这类电影的套路非常固定,最后“人民群众”还要被高高在上的鄙视一番:你们虽然不配被拯救,但是主角还是拯救了你们,你们的感恩戴德依然是愚昧下的盲从,你们被拯救只是为了烘托剧情塑造主角形象。所有普通人形象的设置只有一种作用:通过毁掉“所有的群众”来衬托出英雄人物的形象。说白了是这样,那些电影作品里诸多愚昧的群众惹人讨厌不?特别讨厌,但是是编剧们把他们写的讨厌的,他们可以变得不讨厌而且有血有肉,但是创作者们并不会在意这一点,这是根植在潜意识中的态度。

  当然,魔童降世跟另外几部作品不同,它确实是一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作品,这是必须要承认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这样严重的有色眼镜以及如此脸谱化、群氓化的群众形象,可见这一种风气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为啥我对这些剧情不满意呢?因为我看电影有一个“好”习惯——我带入的不是主角,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我往往会带入平民老百姓——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你导演把老百姓拍得跟弱智一样,我就感觉你这是在骂我。

  上述几种人民群众的糟糕形象,更多是创作者潜意识中的优越感与下意识的抹黑,他们可能不是有意的而是觉得“你们”就是这样的。下面我们再举一个有意识抹黑的例子,堪称杀人诛心的典范。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王文革,是以一个恐怖分子形象出现的,不但纵火烧伤了自己,更是一个绑架犯,还“恩将仇报”间接害死了大恩人陈岩石。看过电视剧的人甚至都有不少对祁同伟产生了好感,但是绝对没有一个人会对王文革有一丝的同情。

640-(7).jpg

  而在周梅森原著小说《人民的名义》中,王文革的形象则是180°大转弯——是一位坚定、威武、光荣、有勇有谋的工人战士,是大风厂工人的主心骨、代言人、决策者,一身上下颇有老派无产阶级的风采,是一位非常出彩的人物。我们来看原著小说中描写王文革的段落:

  “王文革是护厂队队长。这家伙比一般人高半头,又黑又粗,浑身腱子肉,看上去像一座铁塔。郑西坡也是个高个子,可身材很瘦,与王文革站在一起,仿佛铁塔旁竖了一根电线杆子。王文革十分紧张地告诉郑西坡,今天上午常小虎的拆迁队将采取重大进攻行动!郑西坡打着哈欠,从沙发上起来说:别神经兮兮的,这段日子风平浪静的,拆迁队怎么会说进攻就进攻呢?王文革神秘地说:师傅,我在拆迁队有卧底。那位小兄弟天不亮就来了电话,说昨夜李书记下了死命令,常小虎连夜在山水集团开会落实,一大早就集合拆迁队部署行动了。咱可千万不能大意啊!”

  可以看到,王文革的形象高大威武,又懂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发展阶级兄弟提供信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工人战士,在小说里他被烧伤也是奋不顾身营救其他工人;而在电视剧里则变成了一个猥琐、偏执、暴戾、不择手段的危险人物,单说这个人物外形,怎么也与“浑身腱子肉”“铁塔”不沾边吧?

640-(8).jpg

  “站在瞭望楼上的值班工人最先发现敌情,他招呼王文革上来。无须望远镜,王文革借着月色就能看见黑压压一片大型机械,暗道:坏了,这真是拆迁总攻了!便炸雷般地吼,紧急集合,准备战斗!警报尖厉地响起,渲染出毛骨悚然的气氛。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广播战争动员令。探照灯照亮了工人们惨白的脸庞,他们激动、紧张,仿佛一群疯子。郑西坡不在现场,王文革只好与几个骨干仓促商量:看来这一次不动用最后的霹雳手段,是挡不住他们的进攻了,我们下决心吧!”

  这一段描述,颇有当年革命小说的风采,也基本确立了王文革是一个正面形象。当然,在小说里王文革也展现出了冲动、不理智的一面,甚至曾经动了绑架蔡成功儿子的念头——但是仅仅是走投无路下的气话,被郑西坡骂了一顿之后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

640-(9).jpg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里,王文革依然是重要角色,大风厂职工的股权依然没有拿回来,他们依然走着艰难的维权之路。而维权的主心骨,就是王文革,他以工人护厂队队长的革命性,强行把“工贼”郑西坡拉上了他们共同维权之路——“郑西坡觉得,这世界有些荒诞。此前,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一个老党员,竟会以这种姿态出现在市人民政府门前。他不想靠近那座悬着国徽的大门,却身不由己。他的手臂被高大粗壮的徒弟王文革死死扣住,身后的兄弟姐妹步步紧逼,他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

  彻底抹黑、否定王文革,不仅仅是因为他这个名字,更是要否定大风厂工人斗争的合法性,把自下而上的工人抗争泼上了暴行、群氓、恐怖主义的脏水。但至少《人民的名义》原著放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与原作者在某些问题上截然相反的态度。

  说了这么多负面例子,有没有正面的典范可以让我们学习呢?有,比如我屡次好评的《流浪地球》,其中的饱和式救援的概念就让人眼前一亮——你这一队在救援,还有上百个队伍在一起救援;你一个宇航员反抗了,更有众多宇航员同时觉醒;不是某个人拯救了地球,而是所有人类都在救亡图存。这种概念是习惯于“某一个主人公拯救全人类”的好莱坞电影中从未看到的。

  再比如,老电影中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可能贫穷、可能麻木、可能没文化,但是你能看到他们眼中的那种不甘于反抗的火种,能看出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为主角服务的工具。而主角与老百姓之间的互动,是一种良性的、相得益彰的互动,不是简单粗暴的“捧一踩一”。最终人民群众在先锋队的带领下,觉醒了、进步了、升华了,一起推翻三座大山,成为故事发展的基石而不是一块冷冰冰的背景板。这样群众的形象在我们近几十年来的作品中,可以说几乎没有。

640.webp.jpg

640.webp-(1).jpg

  文艺工作者们除了要读毛选,也应该学习鲁迅。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乏犀利地揭露批判人民群众的冷漠、无知、麻木等等劣根性,但是先生是怀着大爱之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真心希望人民、国家、民族变得好,更重要的是批判与反思直指制造人民劣根性的根源——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而现在的文化精英,则是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打心眼里看不起老百姓,觉得自己就是“上等人”,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带入进作品创作中,于是造就了种种不堪的群众形象。

  最后,还是用毛主席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尾吧:“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