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甘巴拉,不老的青春

作者:特约记者 胡晓宇  更新时间:2017-11-16 09:05:58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1.jpg

昔日,一遇大风暴雪天气,雷达天线便要靠官兵拉着转动。

图片由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提供

 

2.jpg

如今,甘巴拉雷达站的战备生活条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官兵恪尽职守,把“甘巴拉精神”永远装在心里。郭超英摄

 

3.jpg

2017年11月,官兵在阵地重温入党誓词。郭超英摄

 

  人民军队在90年铁血征程中铸就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军兴军的宝贵财富。其中,以“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为内涵的“甘巴拉精神”就是典型代表。海拔5374米的千年冻土上,“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巍然屹立。

  多少年来,官兵在甘巴拉戍边卫国、值守战位,也让“甘巴拉精神”像永不消逝的雷达电波一样,在一代代官兵的内心深处传递。甘巴拉阵地面貌的变迁,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缩影;甘巴拉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是人民军队精神品格的生动注脚。

  今天,当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向着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扎实迈进的时候,甘巴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精神参照系。那凝结着忠诚与热血的阵地,那高耸云间的雷达天线,那一张张动人的青春脸庞,都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正在传承的红色基因,正在肩负的如山重任。

  ——编 者

  云彩飘不过你哦,甘巴拉/鸟儿飞不过你哦,甘巴拉/有一队人向你走来哦,甘巴拉/他们的名字叫金珠玛……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10年前飞雪的初冬的那个晚上,我没听“老西藏”劝阻,住在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阵地上。至今清晰记得,那个空气稀薄的极地寒夜,官兵们围着电炉低声歌唱,嘴唇乌紫、眼眸晶亮……

  科学家断言,地球上高于海拔4500米的地区属人类无法生存的生命禁区,而这是海拔5374米的极地之巅啊!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一半,最大风力11级,躺着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行走……

  “5374米,是海拔的高度!也是精神的高度!”那之后,我又数次登上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仰望山巅旋转的雷达天线,这歌总回旋耳畔。这个阵地上的雷达天线被一位军旅诗人比喻为“铁树”,“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已“铁树”般与甘巴拉人的青春生命融为一体,与他们捍卫祖国领空的神圣使命融为一体……

  相隔47年的紧紧拥抱

  “甘巴拉,我回来了!”

  2014年初夏,当年第一批登上阵地的原甘巴拉雷达连战士、第二任连长夏仲昌重返阵地。67岁的老兵老泪纵横,给新一代甘巴拉官兵忆起1967年8月12日初上阵地的情景——

  一路高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20岁的夏仲昌和战友们乘大卡车驰上山巅时,已是下午四时许。浓云环山缭绕,天青得如因缺氧憋闷的脸,山上乱石突兀、一片荒芜……

  “尽快架起雷达担负战备值班。”顶着肆虐狂风,官兵挥起大锤砸向固定防风绳的三角钢钎,却只在坚硬如铁的冻土层上留下浅浅的白印。高原反应强烈,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砸几下就头疼干呕,官兵便轮番上阵,一锤锤把钢钎砸进了千年冻土……

  亘古无人涉足的极地,夜里空气更加稀薄,狂风抽在脸上刀割般刺疼,官兵们打着寒战躺在露天地铺上,头疼胸闷、难以入眠,挨到天蒙蒙亮,便提着工具冲上阵地,直到“铁树”巍然屹立在甘巴拉之巅。

  “报告指挥所,甘巴拉雷达连装备架设完毕,请求担负战备任务!”第一任连长纵封岐坚毅的报告声响彻冰峰雪岭。那一刻,是1967年8月13日14时整。“铁树”旋转巡视,西藏结束了没有空防的历史。

  甘巴拉东接冈底斯山,南连喜马拉雅山,屏障般把西藏分为前藏与后藏,是托起西藏“空中桥梁”最重要的支撑点。从此,甘巴拉人铆钉般牢牢铆在氧气吃不饱的雪山之巅,用青春热血延伸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铸就了“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激励一代代官兵舍生忘死在生命禁区引导警戒军民航飞行,掌握上报空情47万余批,使危险的川藏航线成为安全的“空中走廊”。

  “在甘巴拉每一天都在战斗。”时光推移到1992年大年三十,甘巴拉第16任连长刘世国在阵地带班。官兵刚吃过团年饭,忽然刮起大风,铁皮房顶“呼啦”一声被掀飞。刘世国带头冲向阵地,官兵紧跟其后。风势凶猛,让人寸步难行,他们只能利用大风强弱的间隙,像穿越火力网一样,冲上阵地加固雷达……

  冷的冰峰,热的血。一代代甘巴拉人就这样忠贞地恪尽职守、捍卫领空。1993年8月和1994年6月,雷达站先后被空军党委和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模范雷达连”“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英雄旗帜高高飘扬在雪山之巅,精神力量向全军全国延伸。

  2014年6月,雪山阵地迎来历史性时刻。甘巴拉授称20周年之际,六代甘巴拉人代表齐聚阵地,以军礼向国旗致敬。夏仲昌与现任驻藏空军雷达某旅旅长刘世国,相隔47年,在5374米的海拔高度紧紧拥抱,传递着精神力量和责任担当。

  历经近半个世纪,甘巴拉已成为一座丰碑、一面旗帜,但他们眼眸中没有杂质,就如山下圣洁的羊卓雍措,就如头顶晴朗的雪域碧空……

  “老前辈反复嘱咐我们,时代变了,条件好了,但甘巴拉精神不能丢,使命责任不能忘。”甘巴拉第26任教导员李再华深感肩上沉甸甸的。

  让他的精神和新芽一起拔节生长

  这是每个甘巴拉人刻骨铭心的故事。

  1988年深秋,贵州遵义兵许正兵,上阵地后高原反应强烈被送进医院。“我是雷达操纵员,不上山,操纵什么呀?”一出院,他又要求上阵地。

  再次上山,高原反应依然强烈,许正兵头疼呕吐,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战友要他跟水车下山,他双手抓住床沿不放:“老兵说上阵地人人都得过这一关,扛过去就没事了!”

  哪承想,他躺下后再也没能爬起来,高原肺水肿夺去了他的生命。这一天,是1989年1月13日。他18岁的生命永远铸进甘巴拉,他的话成为一代代甘巴拉人挑战生命极限的心灵力量,成为“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生动注脚。

  那以后,每逢清明节,官兵都会去拉萨市烈士陵园看望战友。2011年春,雷达站休整点搬迁,距离他远了,大家便从拉萨河畔移种到新营院一棵新柳,取名“正兵树”。“以这种方式把战友迎回来,是一种追念,也是让他和我们一起戍边,让他的精神和新芽一起拔节生长。”雷达站第25任教导员姚有东深情感慨。

  “无论搬到哪里,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老兵不死,精神永存”……官兵饱含深情写下“心声条”拴上树桠。许正兵牺牲那年才出生的卫生员徐亚军,将自己的心声挂在最高的枝头:“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要像你一样把青春奉献给甘巴拉。”

  2013年酷夏,许正兵的哥哥许正林代表全家上高原给弟弟扫墓,他搂着“正兵树”热泪横流,“弟弟离开我们24年了,看到这树,感觉他还活着,永远年轻!”

  有人说,在生命禁区旋转了半个世纪的“铁树”,浸染了一代代甘巴拉人的赤胆忠诚和青春年华。雷达技师、二级军士长王胜全很欣慰,因为这其中嵌入了自己22载青春和坚守。

  一年隆冬,他在阵地值班时,雷达转动轴承卡死,天线无法工作,只能靠辅助雷达保障空情。为尽快排除故障,他和战友连夜拆卸天线防风罩,再用滑轮把天线转盘齿轮吊起来修理,加班加点一干就是十几天,体力透支的王胜全发起高烧。

  “赶紧下山治疗!”总值班员命令他。可“铁树”没转,雷达技师怎能离开?他硬是靠药顶着,直到天线转起来才下山,体重瘦了20多斤……

  常年戍守甘巴拉,心肌肥大缺血等高原病魔鬼般缠身。领导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想把他调整到海拔相对较低的雷达站工作,一向坚强的老兵流着眼泪请求:“让我留下吧!能让我呆在这里,就是对我最大的照顾!”

  在甘巴拉站还流传着一个“甘二代”的故事。主人公是坚守阵地13年的老兵龙扶国的儿子龙兵。当年母亲带他来队探亲时,王胜全还抱过他。2009年底,17岁的龙兵从四川蓬安入伍,不仅上了甘巴拉,还子承父业当了炊事员,当兵第二年就当了班长,被评为优秀士兵。

  父子两代兵,相隔22年,同在海拔5374米的高度当兵,这是生命的薪火相传,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

  如今,王胜全和新一代甘巴拉人站在同一个队列,年龄已有20多年的跨度。他渴望“铁树”永远葱郁,更渴望“甘巴拉精神”向更辽远的天地拔节生长……

  甘巴拉的种子,在不断开花结果

  2013年夏,西北大漠硝烟弥漫,全时域、全要素体系对抗打响。雷达屏幕上航迹密密麻麻。一天,甘巴拉站操纵班长宋臣臣,透过交错的航迹发现低空空域有两个诡异光点,立即操纵仪器快速甄别上报。原来,两架“敌机”正偷偷在我方阵地实施低空突击突防演练,被高原“千里眼”当场捕获。

  2016年夏,甘巴拉站山下休整点主控端突然一路通信信号微弱,雷达信号传输时断时续,天线走走停停。主控端值班雷达技师伍长明,立即与阵地值班技师刘通联系,了解阵地上雷达工作状态,两人在海拔落差1800余米的山上山下协同排查,准确判断故障点……

  跨越3载的两个镜头,看似寻常,对于近半个世纪坚守雪山阵地的甘巴拉人,伴着住房、制氧、装备等战备生活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蕴含着重大历史意义。

  “变化的是工作生活条件,不变的是忠诚,永恒的是精神。”宛如半个世纪前老一代甘巴拉人向千年冻土发起冲锋,新一代甘巴拉人赋予“甘巴拉精神”新内涵,自2007年全军首部某型控制雷达在阵地试运行,便打响了向新高峰冲刺的新战役——

  “雪域讲堂”“党员先锋组”“百班战备无差错”……一项项拼搏行动聚焦兵器技术难题、作战效能,新型雷达高原作战详实资料在探索中形成,新型战机高原试飞试训、全军高海拔高寒地区联合实兵演习等数十项重大保障任务,被续写上高扬的英雄旗帜。他们还向兄弟单位输送业务尖子60余名,“甘巴拉精神”的种子撒遍世界屋脊、海角天涯。

  时光飞逝,“铁树”苍苍。甘巴拉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连续30年荣获“优质雷达情报站”,成为闻名遐迩的教育基地。走进高原驻训的官兵,都会上阵地汲取精神养分。驻藏空军部队新干部毕业、新任师团职领导干部履新,都要上去体验“阵地一日”。“甘巴拉精神”被更多官兵赓续传承,化作忠诚于党、戍边卫国的永恒激励。

  今年8月1日,建军90周年的日子。驻藏空军某部80余名家属,忍着高原反应登上阵地,零距离感受“最高的眼睛”。

  “这是爸爸工作过的地方!”驻藏空军某基地中校吴俊飞12岁的儿子吴昆岭感冒发烧,却执意登上阵地最高处。

  “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这让“甘巴拉精神”代代相传的不竭能量,融入血脉、奔腾不息。遥望阵地,我的耳畔又响起回荡多年的歌——

  云彩飘不过你哦,甘巴拉/鸟儿飞不过你哦,甘巴拉/有一队人向你走来哦,甘巴拉/他们的名字叫金珠玛/从此你飞扬起勇敢的笑声/从此你长出了高高的雷达/东来西去的银燕一架接一架/把深深的感激送给你呀,甘巴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