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漫卷西风:“张雪峰”问题的答案, 在《共产党宣言》里

作者:漫卷西风  更新时间:2023-07-11 23:11:48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热热闹闹的“张雪峰事件”(姑且这么称呼吧),这几天也没人提了,这就算热度过去了,反正网络上有的是热点。那么,我就来炒一炒冷饭,说一下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张雪峰不是什么英雄,也谈不上什么大逆不道,大概和《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大喊“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子更接近。

  张雪峰首先是一个生意人,而他从事的这个生意,需要有足够的曝光度,他必须要表演,必须哗众取宠,必须博眼球。

  其次,他毕竟喊出来“皇帝没穿衣服”,这一点还是要肯定。据说,张雪峰的咨询费高达8000元(存疑),挺好,至少老百姓是花不起这钱,只好不花喽。

  最后,为啥那么多人讨伐他呢?原因大概是,既得利益者:这个张雪峰,不是好东西啊!明明大家都是在割韭菜,你割你的,我割我的,说不定,咱们还能合作一把,就你机灵!就你能!把我们扒个光溜溜,这不能忍啊!这股“歪风邪气”必须打下去。这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被带了节奏,跟着瞎嚷嚷。

  支持张雪峰的也有不少,支持他的原因无外乎是,这个人毕竟说了真话,听了他的话,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我们的大学、专业选择(投资)等毕业的时候应该会有一个前景不错的就业(回报)。

  二、“高考”和“科举”不完全一样,但是,非常类似。1977年“恢复”高考,77-78-79被称为“新三届”,这是典型(我会用这个典型做例子,后面的就不单独说了)。那会儿有专业选择的困惑吗?没有!因为,总录取率才10%左右,这可是包括本科、专科、中专,能考上就高兴死了,就能农转非,国家分配工作,就有铁饭碗了,就是“公家人”、“人上人”了,还挑啥专业,还要啥自行车。

  新三届毕业后,他们都被分配(甚至是学生挑单位)去了部委、行局、国企……,他们成了真正的“公家人”,吃上了“供应粮”,这还远远不够,又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个快速通道,那就是大力推行“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结果是大量的经过战争洗礼以及阶级斗争锤炼的老干部被退休(主动或被动),许多毫无政治经验的年轻人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大家看一看,现在被揪出来的蛀虫哪一个不是学历光鲜。

  三、历史上“科举制”取代“举荐制”,这是一个大进步,直到1905年,“科举”取消,清末民初西式教育进入中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读书一直是少数人的专利,并且,这些个“知识分子”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士大夫(文官)集团,这个集团在封建社会是和地主集团勾结,在资本主义则和资本集团勾结,勾结在一起共同压迫、剥削(农民)无产阶级,并给这个剥削制度涂脂抹粉,并建立理论根据。

  四、为什么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对所谓“恢复高考”大唱赞歌呢?我们中华民族对知识、知识分子历来那是十分尊重的,这是好传统,这一个好传统也造成了一个坏现象,那就是“知识分子”普遍有一种错误的畸形心态,觉得自己读了书就应该高人一等,就应该高高在上,就应该享受,就和“泥腿子”不一样……。

  五、毛主席在1966年临时停止高招,包括“上山下乡”、“五七干校”、“工农兵大学生”等措施,是为了什么?就是想打破一个东西,什么东西呢?那就是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以及上面“三”的那些东西。

  毛主席对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关系有一句话:“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也就是知识分子必须和劳动人民相结合。毛主席在1939年为抗大的题词是:知识分子之成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结合工农民众,他们的分界仅仅在这一点。那么,前面我们所说的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而拿出的具体办法。这就让许多“知识分子”内心里感到不爽、愤怒,甚至是屈辱,他们中的许多人,心底里念念不忘的就是恢复那“旧日荣光”。

  六、出现专业焦虑等问题,则是比较后面才出现,是下面两个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其他因素的辅助作用。第一、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了文凭大注水,到今天,高招综合录取率基本上达到了70%左右了;第二、2000年,取消高校统一分配制度,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被无情地抛到了“市场”的漩涡里。

  先前得到利益的“知识分子”毫不留情地把后来者抛弃了,遑论老百姓,有些个“知识分子”早就站在了老百姓的对面去了。

  还请大家注意一点,新三届上学其实不花钱,许多善节约的同学到放假的时候还能攒下钱,现在可不一样了,读大学花钱很多(今年又涨价了),尤其是三本学校(他们改成2本C类了),一学年大概需要1.4W——2W,四年下来10W都不一定够。

  七、评价标准的悄然改变,周总理有一句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读书(读大学)为了什么?读者们自己在心里悄悄给个答案吧。当我们整个社会用“金钱多寡”来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判定标准的时候,责怪家长们的选择,一窝蜂地批判“张雪峰们”,显得十分滑稽。

  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在一系列的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读书(尤其是读大学)实际上变成了“投资生意”,家长们当然要算经济账,要计算投入产出比,当家长们发现读书(尤其是读大学)这门“投资生意”风险越来越高,但是又不得不投资的时候,怎么办?就会找“投资顾问”,来规避投资风险,“张雪峰们”自然应运而生。家里有过高考生的家长应该深有体会,每到高考结束时,请教亲戚、同事、朋友,包括花钱请“张雪峰们”出谋划策,目的都是一样的。

  没有张雪峰,还会有李雪峰、王雪峰……。皇帝光屁股这个事,不会因为把小孩子的嘴巴捂上就不存在了。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张雪峰”现象根本不足为奇,没有这种现象那才奇怪。这病怎么治?方子早已开好:《共产党宣言》里面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