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作者:青年赵文凌  更新时间:2023-03-24 00:36:35  来源:青年思考  责任编辑:石头

  媒体的翻车也不止一次了,只是这几天非常密集,从“孔乙己文学”的评论翻车到“不上进只上香”的评论翻车,再到今天又冲上热搜引发热议的“客运站要消失了吗”的话题……结合最近倡导要调查研究,我脑子里一下子想到了毛主席的这两句话——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这两句话收录在毛选第一卷的《反对本本主义》。本来这篇原来叫做《调查工作》,曾经还遗失了好长一段时间。遗失的时候,毛主席是非常惋惜的,幸运的是后来又找到了,找到之后又进行了修订改名,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反对本本主义》。文章开篇,毛主席就用非常浓厚的感情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最近媒体的这几次翻车,我看就完全是一个典型,一个“瞎说”的反面典型。

  01

  孔乙己文学这段时间非常流行——“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直接原因还是因为快到毕业季了,踏着疫情进学校的这波学生又不巧遇上了一个“最难”就业季。在这种情况下,类似的孔乙己文学本来是大学生们的一种自我调侃,无可厚非。

  可是,好为人师的媒体们却看不了青年人这样的态度,硬是通过一篇毫无水平的评论又把孔乙己文学炒热了。

  我虽然称不上能够完全读懂鲁迅先生,但我起码知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绝对不是因为个人原因才变成如此的,鲁迅先生看到的不止是孔乙己个人的懒惰,更不像这篇评论里一样把孔乙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好吃懒做”,“总是偷”。

  鲁迅先生笔下有很多类似孔乙己这样的小人物,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祥林嫂的评论《读《祝福》,才知道为什么毛主席与鲁迅心灵相通》。祥林嫂固然也有缺点,还会傻乎乎地捐门槛儿,可祥林嫂的悲剧绝对不是因为她个人迷信,而是这个字缝里都写着“吃人”的社会出了问题。除了祥林嫂、孔乙己,还有闰土、阿Q等等,这些人物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甚至包括去吃人血馒头的愚昧群众,更是令人痛恨。但鲁迅先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文字刺向这些普通人,他的文字刺向的是塑造了这些悲剧人物的黑暗旧秩序和酿成了一个又一个悲剧的伪善“吃人”者。

  回到现实当中,为什么孔乙己文学会盛行呢?按照当代青年的愿望,自己上了大学有了知识以后,应该能获得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起码能够吃住不愁。可现实给了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们一个打击,原来努力了十八载,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依旧是要兢兢业业为了房贷车贷拼命硬干。这样的落差背后,其实是当代青年对工作环境的不满、对收入甚微却压力山大的不满、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他们只能自嘲为孔乙己,把种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在这个小说人物身上。

  可惜,掌握了极大话语权的媒体却看不懂“孔乙己”的无奈,只是一味地重复着要奋斗要努力的话术。

  02

  “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的现象其实和孔乙己文学是非常相似的,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也非常相似。

  携程票务数据平台显示,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10%;而从二月以来预定门票的人群中,90后和00后占比接近50%。一个更有意思的数据是:2019年之前,“寺庙”二字在社交平台上还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而短短四年时间里,“寺庙”的搜索量增加了368倍。

  于是有网友调侃:“在上班和上学之间,你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你选择了求佛”。

  如果没有某媒体跳出来痛批,这种调侃可能一阵风就过去了,谁也不会放在心上。可看到这种现象的媒体却不安了,生怕你真的躺平让他无人可以盘剥,赶紧出来说“奋斗才是年轻人底色”“分不清虚幻和现实,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

  可惜,这种张嘴就瞎说的媒体是不会得人心的。实际上,就算年轻人会选择去寺庙,大多也是未来放松一下心情,疏解一下紧张的工作节奏,真“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应该是非常少数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更不只是存在于青年群体之中。

  退一万步说,假如真的出现了青年越来越迷信的情况,这些媒体应该怎么做呢?难道又是把原因简单归结到个体身上?是个人分不清虚幻和现实?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求神拜佛也好,不上进也好,懒惰也好,清高也好,这样观念的背后必然有社会存在方面的问题。

  1927年,农协会向毛泽东汇报全区农民运动情况,最后谈到了打菩萨的问题。有人主张,应该统统把农村那些菩萨都丢掉,彻底扫除封建迷信。毛主席就不那么看,他认为,制造农民苦难的根源并不在这些神像和菩萨上,而是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破除迷信,是农民觉悟的表现。但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要引导农民加劲作政治斗争,打倒土豪劣绅。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自己会用双手把菩萨丢掉。”

  不去改变这个根本原因只是痛批这种观念不对,这种方向的引导非蠢即坏。

  03

  今早又看到一条“客运站要消失了吗”的热搜,出于好奇,点进去看了看,不出所料,全是骂的。是啊,我就说现在怎么就能说客运站要消失了呢?那么多边远乡镇里,客运应该还是主要力量才对阿。

  媒体报道的大意是,在一些大城市里,因为高铁、顺风车的发达,的确出现了越来越多客运站关闭的情况。这样的报道所言不虚,但这样的结论和发问却非常不负责任。毕竟,高铁没有通到每一个县城里,就算到了县城,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离家的最后十公里也不是谁都有钱谁都有条件去坐顺风车的,依旧需要平价的客运来维持。

  所以这个话题里群情激愤也不足为怪。

  归根结底,这些媒体的眼睛还是太靠上了。他们不向下看,不去看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不去看大多数人的真实需求,不去看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不去看这些观点背后的症结到底是什么?他们只是拿着文件把需要他们说的话说出来了而已。

  可惜,有血有肉的老百姓分得清谁好谁坏,我们是不会为这样的“瞎说”买单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