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鸿毅: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作者:鸿毅  更新时间:2021-06-17 08:45:55  来源:觉醒青年  责任编辑:石头

    历史上有两个养猴人的故事,一个几乎无人不知,另一个被人所知的就不是很广。

  两个养猴人,两群猴子,结局却截然不同,两相对比起来颇有趣味。

  1

  先讲第一个养猴人的故事,故事记载于《列子·黄帝篇》中,后来《庄子·齐物论》中也有提到。讲的是:

  从前宋国有个养猴人,喜欢养猴,就养了一大群猴。这个养猴人可能是天赋异禀,也可能是养猴养的时间久了,能懂得猴子的心意。

  这个养猴人因为爱猴子,不惜节约家里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粮了,他就想要限制猴子的口粮,但是他又怕群猴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说:“我给你们橡果,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1.jpg

  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

  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我相信这个故事大家几乎都听过,这个故事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出处。  

2.jpg

  听了这个故事无论我们暂不赞叹养猴人的爱心和智慧,起码心里都会鄙视下猴子的愚蠢,这个故事流传有多久,故事中的猴子就被嘲笑了多久。

  对于这个故事我们暂时先到这里,接下来听我讲下另外一个养猴人和他的猴子的故事。

  2

  从前楚国也有个养猴人,他跟宋国的养猴人“不同”的是他是靠养猴为生的,相同的是他们都能通猴意。

  每天早上他都会让他的猴群到院子里列队开会分派任务,让老猴作为领队率领群猴去往山中,摘取草木的果实,最后抽取十分之一的税供养自己。

  如果有猴子不听话,私藏或者不给,或者收入不足了,养猴人就会拿鞭子拿棍子教训这些猴子。

  猴子们都很怕他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3.jpg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

  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

  又问:“那们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

  当晚,群猴一起等到养猴人睡着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第一个故事出名,但是作者却是鼎鼎大名,作者是谁?

  他就是刘伯温,没错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辅助朱元璋取得天下的刘伯温,这个故事出自刘伯温的著书《郁离子》。

  那么为什么鼎鼎大名的刘伯温讲猴子的故事流传的并不广?而列子中朝三暮四的猴子故事流传的很广?几乎人人知道?

  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相比于朝三暮四的故事,刘伯温讲的猴子故事不符合统治阶级叙事;二是或许以前的人“读不懂”。

  这个读不懂不是以前的读书人傻,不知道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而是不能切身的体会到那种超越他们自身阶级的观念。

  即,不具备阶级意识。

  但习惯于统治阶级叙述的读书人,却更容易理解朝三暮四的故事,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我”是善良的又是智慧的,而猴子是贪婪的又是愚蠢的。

  而对于刘伯温故事中那些造反的猴子是可恶的,我养着你们,你们竟然造反,太可恶了,你们这些猴子应该感恩,是我给了你们工作,是我把你们养到这么大。

  自有阶级存在以来就存在阶级叙事,而能流传下来的,基本是统治阶级的叙事。

  因为统治阶级要的是长治久安,通过自身的阶级叙事给民众套上思想的枷锁,让民众不产生民众自身阶级的思想,是最有效的统治手段。

  因此刘伯温的猴子故事,很明显是不符合统治阶级叙事的,因此流传不广也是必然。

  3

  几千年以来我们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束缚,以求学得文武艺,卖给帝王家。

  直到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产阶级的思想打破了上层对于下层思维的垄断,于是代表底层的无产阶级思想开始燃起了熊熊巨火。

  于是有了列宁带领的俄国民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联,于是有了教员带领的中国民众建立了红色的共和国。

  然而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共运陷入低潮,作为主流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叙事开始慢慢占据着思想的主流,他们所用的手段不过是封建叙事的翻版而已。

  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善良智慧的人,犹如朝三慕四故事中的养猴人。

  他们会不停的给员工灌输感恩的思想,是他们给员工提供了工作,让员工得以养家糊口。

  然而事实上他们确是楚国的养猴人,时刻的算计着怎么少发工资,怎么让员工多加班,可以说员工开始找工作那一刻就被算计的死死的。

  如果有的人升起了疑惑,他们还会以过来人的心态告诉你:吃亏是福!

  以前中青报写过一个苹果树的故事,就是这样。那让我们再次重温下这个苹果树的故事。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摘走,自己得到1个。

  苹果树觉得很不公平,干脆自断经脉,不再成长。

  到了第二年,它只结了5个苹果,4个被摘走,自己留了1个。

  于是它爽多了:“哈哈,去年我只得10%,今年得了20%!算下来我拿到手的翻了一倍。”

  可是苹果树忽略了,它其实还有另一个选择:继续成长!

  就算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了90个,自己也得到了10个。

  或者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只得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在第三年更加枝繁叶茂,结出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一直在成长。

  等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经的烦恼,阻碍它收获的力量,都会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就是苹果树的故事,这个故事颇有点朝三暮四的故事的味道了,可以说资本家看了会留下感动的眼泪,打工人看了沉默的回味。

  这种润物无声的阶级叙事,也是相当厉害了。

  然而,大人,时代变了!

  青年人不再是两口鸡汤下去就嗷嗷叫着给资本家卖命去了。

  近些年教员热的回归,于其说是教员热的回归,不如说是青年自我阶级思想的觉醒。

  因为教员就是百年前的觉醒青年,所以现在觉醒的青年才发现,原来我们的迷茫,前人也经历过,我们的迷茫还处于觉醒的萌芽,而教员早就划开了迷雾,给青年人指明了方向。

  于是青年人再次翻开了,尘封的教员选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简直是传说中的“武林秘籍”啊!

  原来宝贝就在身边,赶紧呼朋引伴,修炼起来。

  4

  于是,苹果树这样的故事再也欺骗不了青年了,有的青年用漫画的形式,讲了另外一个苹果树的故事:

  故事前面跟中青报的苹果树故事是一样的,结尾却不一样了。

  ......

  可苹果树忽略了,它其实还有另一种选择

  拔地而起变成树人,叫上弟兄,淦爆他娘的偷苹果的贼!

  谁都别想动我的苹果!  

4.jpg

  两个苹果树的故事,两种不同的结局,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阶级叙事的不同。

  就像刚开始讲的两个养猴人的故事,两种不同的结局,其背后也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叙事。

  教员曾经教导他们那一代人,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继续革命。  

5.jpg

  阶级斗争无处不在,阶级叙事其实也是阶级斗争的一个很重要的战场,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要勇敢的去争夺。

  作为一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阶级,毫无疑问,我们应该:

  要刘伯温的猴子故事,不要朝三暮四的猴子故事。

  要从苹果树成长为树人,不要做“继续成长”却任人采摘的苹果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