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坐板凳与成功之道

作者:向贤彪  更新时间:2019-10-28 10:45:12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据史书记载,古人多是席地而坐,到了宋代,人们才有了坐凳子的习惯。但是,坐板凳并非身子一落下那么简单,它往往与人们的身份、心态乃至境界相关联,抑或说坐板凳中蕴含着做人之法与成功之道。

  板凳有高有矮。有人喜欢坐高板凳,以为坐在高板凳上,自己也变高了,说话气也壮了,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有人偏喜欢坐矮板凳,说这样可以接地气,可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甚至可以听到对方的心跳。20世纪50年代,彭德怀到基层部队视察,参加一个班的讨论会。一位干部搬来一把椅子,战士们又垫上一床被子请他坐,而他却一屁股坐到了战士的矮凳上,与战士们拉起了家常。他也告诫干部“要常坐坐矮板凳”。

  坐矮板凳还是坐高板凳,看似小问题,却映照着思想境界,检验着群众意识。常坐坐矮板凳,与群众坐一条板凳,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孔繁森走进牧民的帐篷,坐在他们的炕上,一句“我是您的儿子”,拆掉了干群之间无形的墙;廖俊波干工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被群众视为“他是和我们坐一条板凳的人”。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都要向孔繁森、廖俊波学习,下基层多坐坐战士的矮板凳,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基层官兵,用平和的语气和他们交流,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这样才能密切相互间的感情,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官兵心中。

  板凳除了高矮之别还有冷热之分。有些工作和岗位容易出成绩,领导看得见,不用花太大功夫,就能干得风生水起;而有些工作和岗位则好比静水深流难出显绩,要干出一番成绩,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倘若选择了后一种工作和岗位,就得有一种“板凳愿坐十年冷”的觉悟和定力。

  在许多鲜为人知的岗位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不显山不露水、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被人们称作“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攻克原子弹研发难关;研制“钢铁蛟龙”的黄旭华,隐姓埋名专注科研30年,以“不可告人的人生”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价值命题,他和他的英雄团队,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核潜艇的研发……正是因为他们怀着“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志向,才能坐得住、坐得稳“冷板凳”,最终在攀登事业高峰的同时也登上了人生的高峰。每一位立志献身强国强军事业的官兵,都应该以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把工作当事业干,怀着“火热的耐心”,保持“深沉的豪情”,不计个人名利,埋头沉心蓄势,把看似冰冷的板凳坐热,把看似平凡的工作做到非凡,让青春在接续奋斗中绽放异彩。

  古人云: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世上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是认准一个方向,瞄准一个目标,拿出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锲而不舍、败而不馁,最终靠拼搏精神和顽强毅力采撷到成功的果实。“三钱”之一的钱伟长,博学多才,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然而,钱老无论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屠呦呦半个世纪只干一件事,就是从青蒿中提取治疗疟疾的精华。为此,她经历了近20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无数人生命的青蒿素。实践证明,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只有选定“板凳”,拿出专一的定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才能创造骄人的业绩。如果总是怀揣个人的小算盘,对待工作和岗位老是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持久热情和深钻耐力,其结果只会“掉在两把凳子中间的地上”,成不了事,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