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职业教育的自信从何而来

作者:记者王庆环  更新时间:2019-06-15 10:11:41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来自山东烟台职业教育的调研采访

  说起职业教育的瓶颈,自信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学生说起自己读的是职业教育就打蔫,生怕被人瞧不起,家长说起自己读职业教育的孩子更是遮遮掩掩,感觉抬不起头来。而事实上,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薪酬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岗位对他们的欢迎和需求甚至超过了本科毕业生。

  如何打造职业教育的自信?在随教育部山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调研采访中,当地的一些做法让记者看到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为此做出的努力。

  提供有价值的教育

  “我们酒店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饭店端盘子,在酒店当门童。但如果三年后他们还在端盘子、当门童,女学生毕业三四年成家歇完产假后,发现自己只能去做家政,那我们职业教育就要反思,他们在我们这里接受的职业教育究竟值不值得?”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永刚说。在他看来,一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学生,要在体现他们价值的岗位上工作,比如酒店专业的学生要成长为主管或者店长,进入管理层。相应的,学校要提供使他们具有这样的价值的教育。

  教育的价值在于赋能,赋予学生独特的价值和能力,如此学生才会有自信。对职业教育而言,赋能学生不是教些书本上的知识、考考试,发一张文凭了事,而是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必须走出自己的路——一条糅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实战和应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道路,如此,职业教育才称得上给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

  在威海职业学院,记者参观了一栋非常特别的大楼,一层是机舱操作实训室,二层是电路实训室,三层是船舶驾驶实训室,整个大楼无论造型还是功能,完全按一艘真实的轮船建造,正在上课的学生中穿着船员服的在学习开船,穿着工装服的在用工具维修电表箱,如果不是在船舱中摆着的一排排课桌和摊在课桌上的书本,简直就让人以为自己是在一艘轮船上。据老师介绍,威海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高水平的船舶专业教育,这艘“轮船”可以为所有船舶专业的开船、维修、建造环节提供实习实训,而且学校主张把学生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就放在实训基地里,打造出一体化教学场所,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这个“轮船”,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理论、锻炼技能、感受职场氛围。

  这种真刀真枪的职业教育受到学生的喜欢。进入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都有爱动手的特点,他们告诉记者,他们觉得未来的自己不仅有一技之长,还有立足于社会的独特价值,他们相信自己的人生会因此而出彩。

  调研采访中,记者看到职业教育正在告别“书本上种庄稼,黑板上开机器”:50多岁的女教师亲自作为领班带着学生在餐厅里按星级宾馆规范上菜;学校财务部门80%的人员是财务专业的在校学生,财务主管同时也是老师,带着学生管理学校真实的财务事项;海归回来的年轻女教师带着学生经营自己学校的超市,从配货、进货、码货架、收银都是学生自己做;设计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深入农村,一村一户地从布局、建筑、装饰上开展乡村改造规划设计……

  这些教学场景的背后让我们看到职业教育为了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而做出的努力,涉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标准的完善,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向“双师型”的发展,评价体系的改革,体制机制的优化,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机制的健全等,而每一项改革和发展都在为打造职业教育的自信而添砖加瓦。

  从“小而全”变成“专而精”

  “职业教育的不自信,不仅表现在学生和家长身上,还表现在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很多人身上,比如职业院校的老师会不自觉地低人一等,就连我们教育局和职业教育有关的科室人员也说自己是弱势科室的。”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许箕展说。

  这种来自职业教育领域集体性的不自信,受强大的社会观念影响,解决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唯有把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好“大职教”,才有可能破冰。现在,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极高的教育类型,办好职业教育,不能只靠职业院校,地方政府统领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更能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必须领衔做好“大职教”。

  烟台市委、市政府在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调研后发现,烟台市区公办职业院校归属不同部门和区政府管理,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问题,不但专业无法实现统筹,教职工也无法实现合理交流,导致职业院校缺乏办学活力,于是决定从体制入手,对职业院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他们将原来由市其他部门代管、区代管、区属的职业院校等全部划归到市教育局直属,人财物实行统管,之后开始在专业建设上对各个院校进行统筹和整合。在这之前,学校为了生存而盲目设置专业进行招生,一个中职院校2000多名学生竟会开设20~30个专业,各个学校之间重复设置专业,彼此竞争,规模都做不大。统筹和整合要求每所中职设3~5个专业群、高职设5~8个专业群,围绕地方的发展,围绕学生的发展,由学校自己提出意见,再由企业家和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设置委员会进行评估。

  经过5个多月的调整、磨合,这场改革的成效逐步释放出来: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三年发展规划,重新定位办学目标和方向;各学校开始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对重复设置的汽车维修、会计等专业进行了整合,对保留的专业进行“智能+”改造;高职院校主动与中职学校合作,在招生、学科建设、技能大赛等方面实行融合、共同发展,创造了高职带中职的中高职一体化共同发展新模式。同时,院校可以进行教职工的交流和学校之间资产的调剂,为专业布局和资源流动打通了渠道。在烟台,区域职业教育的“一盘棋”和“大职教”格局初现。

  这场改革在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校长姜代坤看来,是“我们终于有人管了”,“回归市里以后,学校的发展有人抓有人管了,专业建设的方向更明确了,以前师资年龄老化,现在一下新招进50多名教师,办学经费也更充足。我们从过去的‘小而全’变成了‘专而精’,今后专心于以建筑业为主的专业群,突出优势特色。”姜代坤的兴奋和信心让记者体会到,“大职教”给职业教育领域带来的自信,而在“大职教”的缔造中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

  “下一步我们要彻底解决职业教育不自信的问题。”许箕展说。除了做好“大职教”,打造职业教育的自信还有许多细活儿要做。

  (本报记者 王庆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