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毛主席最好的一首词,道尽阶级社会的残酷,气势磅礴下满是对苍生的悲悯

作者:明海先生  更新时间:2024-08-07 21:08:37  来源:明海先生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60年前,当人民都在唱“东方红”的时候,毛主席沉重地说:“歌未竟,东方白。”

  什么歌?是革命胜利之歌,是跳出历史周期律之歌,是人民当家做主之歌。

  毛主席孤独地审视人类发展史,思考如何跳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残酷历史!

  一年后毛主席看清周围无奈地说:“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上井冈山干嘛?

  不多说,历史宜粗不宜细嘛!

  再过一年,他做好“摔得粉身碎骨”的准备,为后人做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面对当时特权阶级的出现,熟读历史的毛主席写出《贺新郎·读史》。这首词极具哲学高度和历史纵深,是我所见的所有咏史诗词里,最具历史厚重感。时间跨度很大,揭露了人类发展的本质,我第一次读就觉得无比的震撼,气势磅礴下尽是对苍生的悲悯,了解后潸然泪下。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zhí)庄屩(juē)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yuè)。歌未竟,东方白。

  壹.

  开篇第一句就直接把这首词提高了一个维度,最后一句成了千古绝唱。

  “人猿相揖别”,“揖别”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人类与猿猴“拜别”,从此走向另一条进化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肇始。

  毛主席用一句话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关键节点,把进化史情景化,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那历史的深邃感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洒脱之感。

  接着是人类进入到漫长的“石器时代”,毛主席是如何写的呢?他站在高度对往事如烟之浩叹:“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非常简练又十分形象,漫长的历史用“磨”来形容。“磨”什么呢?磨石头,暗指石器时代。“石器”是考古学专有名词,词中把它还原为自然形态的“石头”,冲破这一专有名词对创作所带来的约束。这很符合毛主席的性格,敢于打破常规,牢牢把握主动权为自己所用,同时又不显得突兀。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几个石头磨过”概括了人类漫长进化史。接着用“小儿时节”形容,显得很亲切,这是人类发展的幼儿时期。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石器时代后就到青铜和铁器时代,也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工具有了快速发展,这冶炼技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掌握的呢?历史是无法精确的,可我们又何必去精确呢?大概知道这是几千年前的事情就行了。人类的进化更快,石器时代用“磨”字形容漫长,青铜和铁器时代虽然用了“几千年”这个看似很长的时间来概括,但前面加了“不过”两字,直接表达这几千年是非常短的。事实也是如此,几千年和几百万年比,不就显得很短么?时间跨度和对比运用都游刃有余。我们都习惯说这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可人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吗?

  上阙最后两句来了转折,毛主席洞察本质,给出答案是——“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人类掌握了火与铁的力量,说是文明进步,但人类却再难看到笑容。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为了利益经常处在战争中,处在阶级斗争中,战场上彼此弯弓射箭,所谓发展史也是流血史。但悲哀的是,这郊原血,多是老百姓所流。

  普通老百姓一直以来都活得很困难,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那战争、劳役、饥饿和瘟疫更是苦不堪言,就如鲁迅所说的,普通老百姓总是在“暂时坐稳了奴隶”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两种状态中切换。 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底层人长期被统治阶级压榨,生活艰辛,人们麻木,难发出几声开怀大笑。

  毛主席回顾这人类发展史,对这种“人吃人”“人压迫人”的残酷现象非常不满。

  老百姓遭受这种苦“从来如此便对吗”?

  毛主席多年后回忆起年轻时看到一幅世界地图说:“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

  所以毛主席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人民的束缚,一生坚持为底层人奉献全部的力量,一直为底层人发声代言。

  当时中国处在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毛主席对华夏民族力挽狂澜,他是历代建国者中困难最大的一个。不仅要消灭国内的反动势力,还要应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不仅要重新建设国家,还需要全面而系统地改造社会。在国际上去依附,从棋子变棋手,这个难度放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毛主席和他的战友带领人民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可慢慢他的战友觉得这样太累了,所以有了开头那句感慨:“歌未竟,东方白。”

  贰.

  下阕以“一篇读罢头飞雪”引出,一语双关,接着说“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还是一语双关,写得实在太妙了。

  “一篇读罢头飞雪”,表面的意思是艺术性地浓缩了毛主席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况,从青年读到暮年,头发都白了。毛主席很重视历史,他说:“如果要看前途,一定得看历史。”

  但停留在这样的翻译就有点浅了,毛主席曾说杜甫的诗是政治诗,其实毛主席的诗词何尝不是,而且是站在人民立场这边的。这首词毛主席反复斟酌,时不时拿出来修改,后把原来的“一遍”改为“一篇”,表达的情绪更激烈。

  中国的历史很长,毛主席读历史书的时间也很长,却用“一篇”来暗示时间短和历史短,我觉得更具历史厚重感。这个历史短是因为中国虽然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但都在诉说着重复的历史,跳不出历史周期律。几千年阶级史,都不过是帝王将相的私欲,记载的也都是才子佳人,那些被压迫在最底层的人们,那些在郊野流干了血的人们,在历史书上难得有为他们说一句话。短时间头发又怎么会变白呢?就是因为对这残酷的历史产生极度愤怒而白了头,也可以说对这冰冷的人类历史,就如置身冰雪天气,头发被冰雪覆盖而变白。

  这就对应了上阙的“流遍了,胶原血”,以及后面接着的“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斑斑点点”对应了上句,还暗示了词人读史时流泪,泪水在书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痕迹。

  毛主席晚年变得多愁善感,有时看电影看到感动的剧情都会流泪。这种泪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史书上记载的圣人之事过于美化了,还有那些帝王将相的千古垂名,是用多少底层的辛勤劳动和累累尸骨换来的?毛主席告诉大家读书要多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说的话骗了。因为为尊者讳,因为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他们视百姓如草芥,态度多是轻蔑。

  毛主席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但不能有假的内容就不看,不看就完全不了解历史了,要做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写到这我对莫言所谓的“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非常愤怒,这不就是把伟人颠倒回来的东西又颠倒回去么,他笔下的农村底层人民又变回愚昧无知,而地主是勤劳致富,乐于助人。)

  封建社会的普通老百姓疲于地里劳作,没时间接触书籍,很容易相信读书人说的话。毛主席熟读历史,他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破除历史的迷信,让人民从“天命”这种充满统治色彩的言说桎梏中觉醒,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这首词下句说:“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这里的“风流人物”和《沁园春·雪》的“风流人物”是一样的意思,指人民。

  “风流人物”不是圣人,不是帝皇将相,不是才子佳人,而是指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对压迫敢于反抗的人民,比如盗跖、庄屩、陈胜和吴广。

  因为挑战了当时统治者的权威,因为很多记载历史者站在统治阶级立场说话,所以这些“风流人物”被曲解、隐匿、侮辱,被记载为盗匪、刁民、流氓、刺客。

  毛主席用人民史观去看,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所以毛主席时代,他笔下的人名多数老百姓,如雷锋,这鼓舞了多少小朋友做好人好事;如黄继光,这激励了多少士兵为国家和人民与敌人英勇作战;如王进喜,这勉励了多少工人艰辛地建设社会主义。

  还有张思德、董存瑞、王国藩、陈永贵、郭凤莲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草原,来自战场,来自农村,来自工厂,来自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我们的学生、老师、同事、战友、兄妹和父母,他们真实、亲切、高尚、脱离了低级趣味。他们是我们的化身,史书不可能记录每一个人民,让他们去代表我们,代表时代。

  人民接受文化教育,把人民往善良方向引导,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个人或许比不了精英,但精英永远是少数的,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可毛主席进入晚年,有些人忘记了初心,“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毛主席站在历史长河中看透人类发展史,底层人民实在太苦了,面对阻力,也就有了最后的一句——“歌未竟,东方白。”

  革命之歌还没唱完,所以提出“继续革命理论”。对“进京赶考”的成绩不是很满意,有错就要改,要继承“盗跖、庄屩、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一年后发出“重上井冈山”,再一年用自己一生的荣誉来给人民做了一场实验。

  毛主席以词咏志,用一百来字就勾勒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规律,写了前人不敢想,也想不到的宏观气象,气势磅礴下尽是对老百姓的悲悯,是咏史诗词的空前绝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