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遍观文娱圈,竟无人领会其意!——《十送红军》赏析

作者:张若冲  更新时间:2024-07-05 17:54:44  来源:善之渊网  责任编辑:复兴网

  我一向对文娱圈不太感冒。近日因朋友相邀,开始接触歌曲。昨日开始学唱《十送红军》,令我无比惊讶的是,遍观文娱圈,竟无人领会其意!这真应了稼轩翁那句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寻遍各大音乐平台,想找个蓝本做伴奏,竟杳不可得!广西民族乐团的纯音乐比较接近歌曲节奏,可惜缺一节(第三)。

  音乐界和娱乐圈翻唱《十送红军》的不少,却没发现一例完全切合原作精神的演唱。这究竟是水平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如果娱乐大众的演艺圈犯这类错误尚可以理解,可是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人也犯这种错误,甚至是低级错误,就令人费解了。

  在这些错误中,最严重也是最普遍的,是对原作整体精神的把握。比如,作品标明“稍慢”,也就是应该是慢板,这样才符合依依惜别的场面,可是北京和广州某著名乐团却将其演绎成了小快板!好像送别红军是令人愉快的事,这种轻快的节奏如何与不舍的送别场景相符?或许是受二者影响,大多数演唱者都犯了这类错误。

  其次是断章取义。本来原作共六节,每一节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乐章。无论是语义还是乐曲,都是如此,不可或缺。但不少演唱者随意丢掉部分章节,甚至将几节各取一部分进行拼凑,导致作品残缺不全。如,宋祖英演唱版,本来这个版本是我所找到最切合原作精神的版本,可惜她们却丢掉了第三送和第五送两节。另外她们起码还犯有两个错误,其一,是将原作第一节的歌词进行了修改(其他不少演唱者也用这个修改版)。将原作“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改成了“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压在心间”。这样一改将民歌的含蓄凄切改成了直白。并非好的艺术修改。其次是将“五斗江”错成了“五斗山”。全国著名的歌唱家犯这种低级错误实在令人不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形式上,“五斗江”的江与后面的忙、乡都是韵脚,用“江”是押韵的需要;内容上,“江”与紧接着的第二句“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一脉相承。怎么能错呢?这也反映出演唱者与音乐录制者对这段历史不了解。五斗江是江西吉安的真实地名,就是现在五斗江战斗遗址。如此就更不应该错。

  第三类错误就是错别字,如“拿山”错成了“哪山”,“叶落完”(完是韵脚)错成了“叶落尽”、“叶落光”,“千军万马江畔站”错成了“千军万马红军站”(莫名其妙),“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扳(或手分手)”的扳错成了“搬”。扳包谷是农民常用语,俗语“猴子扳包谷,扳一个丢一个”也是这个字。

  第四类错误是随意改调。最普遍的是把尾音拖长,还有加一些花腔、装饰音,显得油滑。这与本歌曲的凄婉凝重的风格格格不入。

  如果说年轻歌手犯以上这些错误,尚可以理解,可是我们一些老音乐人也如此,就太不应该了。说轻点是不敬业,说重点就是不尊重革命烈士。类似的情况在演唱《送别》这首红歌时也常见。

  下面我顺便谈谈《十送红军》这首歌的赏析。这首歌是江西民歌,它是民意的自然流露。所以对它的任何改动都是不能认同的。它的背景是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大转移,也就是长征的开始。面对红军的突然离开,苏区人民是不舍的,也是担忧的,心情格外凝重。所以歌曲一开始就用比兴手法加以渲染。秋风中的细雨绵绵、山上野驴的哀号、梧桐树叶的纷纷掉落,无不是送行百姓心情的写照。为什么要这样开头?一方面是含蓄,不便于直说;另一方面,是前途未卜,无法说清。

  但是有些演唱版本将这段歌词进行较大改动,不知谁是始作俑者,为什么这样改?经过改动以后,原词中那种含蓄而无法明言的忧虑荡然无存,变成直白的沉痛。这显然是不符合实情的,是错误的。写景皆是写情,写景是最好的写情。这不是直白可以比拟的。他们为什么要那样改呢?或许是嫌“野驴”这个词不够高雅吧?这是臭知识分子的通病,等于与人民群众拉开了距离。

  歌曲名为十送红军,其实只有六送,这样写当然是省略的手法,主要是因为篇幅。整首歌词是层层递进,而曲则环环相扣,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六节没有相邻的两节是旋律相同的,起头都有所改变。这就给人感觉到歌曲虽长,而听者却不觉得单调。可是许多演唱者却不懂这一点,随意删减。这既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感,也不严肃,还是无知的表现。

  歌词大量使用了比兴、象征、场景描写等手法,从而使歌曲含蓄生动,使人如临其境,极具感染力。

  开头第一节通过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凄婉的送别气氛。这种分别,既不是生离死别,也不是一般的惜别。由于参与人众多、背景特殊,使得送别显得格外深情凝重。其中既有不舍(“缠绵绵”)、也有感恩(“亲人”)、还有担忧(“哀号”)。才“下山”就盼“再回山”。这体现了苏区人民与红军的感情是多么深厚真切!

  第二节一开始曲调就变得低沉,但结尾却显得昂扬,因为红军“撒下的种子红了天”。这句是全曲最振奋的乐句。这段通过农民司空见惯的、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包谷种子为借代,不仅写出了红军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事实,也象征红军播下的种子将红遍天下。这就是星火燎原之势。

  第三节以鸿雁为主线,借鸿雁传信的自然现象引出军民割不断的鱼水亲情。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常捎书信来,多说说革命故事。这里“天涯海角”的角应该读作jiuo,与坡、过、说押韵。

  第四节的场景是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五斗江,乐曲也是低调开头,与地点和场景切合。本节主要是通过场景描写,表现了百姓对红军恩深似海的感激,期盼红军革命成功“早”回乡。场面宏大,真切感人(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

  第五节在全曲中比较特殊,曲调独一无二,相当于整个乐章的转折,相当于诗词“起承转合”的转。曲调高昂,可感情却异常深沉。用词生动形象、将送别的哀婉场面推向了高潮: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早日传捷报。”

  这里通过锣鼓无声沉默的场景衬托出送行的百姓沉重的心情。虽然心里像黄连一样苦不堪言,但是脸上却强装着笑。这是怎样的血肉之情啊!

  第六节也就是结尾,也是尾声,应该是写红军远行以后的事。百姓搭了一座高台,日日瞭望,期盼红军早日归来。通过对望红台的细致描写,体现了红军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也表现了百姓对红军发自内心的期盼。这节也用了象征手法,“台高十丈”喻心情十分,“雕龙画凤放放光彩”喻革命胜利。

  纵观全曲,深情惜别是主题,又始终不忘嘱咐亲人红军早早归来。这是贯穿全曲的殷殷期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