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万山红遍》:井冈山道路的瑰丽文学形象——十年文学札记

作者:桃花舍翁  更新时间:2023-11-02 14:35:3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复兴网

  ​

  ​

  长篇小说《万山红遍》,黎汝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西历1976年1月第一版。

  这部小说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红军队伍,遵循毛委员开创的井冈山道路,在祖国南方四岭山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斗争故事。

  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小说结构紧凑,故事情节奇崛动人。叙述语言明快流畅,朴实又不失清雅。整体来看,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各方面人物:刚毅善战的红军大队长郝大成,睿智沉稳的党代表吴可征,机敏果决的中队长史少平,勇猛粗率的中队长罗雄,聪慧能干的文化教员宋少英,老练忠诚的地下党负责人田世杰,豪放豁达的地下党员黄六嫂,泼辣爽朗的农村姑娘王淑贞,正直义气的农民自卫武装首领周威,阴险自私的县委特派员黄国信,凶恶狡诈的国民党“民团司令”谷敬文,贪婪蛮顸的地主武装头目周武,等等。这些人物在尖锐错综的斗争中展示各自鲜明的性格。这些人物的经历和言行也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广阔的社会面貌。

  小说从郝大成率红军大队在白马山峡谷突出重围开始,到红军大队智取南屏山汤家楼地主大院、史少平和游击队大闹谷家寨“庆功宴”、郝大成化装勇探四岭山区、红军大队奇袭白云山挺进四岭山区、郝大成与齐心会首领周威谈判共击任中元反动地主武装、郝大成率红军小部队力解齐心会之危、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发动贫苦农民、红军教育群众揭露谷敬文策划的“祈雨”阴谋、郝大成和吴可征利用黄国信的叛变将计就计大败周武的“民团”、红军出兵西屏山消灭任中元反动武装、郝大成率主力攀越劈云峰歼灭国民党“围剿”部队旅部、郝大成率部突袭谷家寨捣毁反动巢穴镇压反动恶霸谷敬文,在十个月的时间内,一个个事件迭次发生,一波方息一波又起,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紧锣密鼓激烈进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土地革命初始阶段艰难而伟大的历史。

  小说着力塑造了郝大成这位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郝大成的爷爷在参加组织“红绫会”农民起义中牺牲,父亲卖虎皮时因反击恶霸财主谷敬文的抢夺而遭枪杀。郝大成十八岁便开始独立生活,父辈的言传身教赋予了他刚直的性情,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直无私,肯舍己为人。郝大成以打铁为生,并借此“广结天下豪杰”。“他的魁梧的体魄和一个铁匠特有的肌肉隆起的臂膀,使他坚毅的表情更增加了几分庄严,使人突出地感到他的粗犷和威猛。但是,有一种温和、坦率、真挚的神情,从他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表情中隐约地流露出来,从而缓和了威严的气氛,使他整个面容和风貌显得可敬可亲。” 郝大成“抱着要找一条使穷人不受欺负的道路的决心,走南闯北,他打猎、打柴、当长工、学打铁样样都干。经历了人间的艰难困苦,饱尝了世上的甜酸苦辣,这使他救世济民的宏愿更加坚定”。但是,他并不能实现救世济民的希望。 经过共产党员吴可征的启发、引导,郝大成终于找到了救世济民的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承毛委员的教导和革命斗争实际的锻炼,郝大成逐渐成长为一个革命意志坚定、斗争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红军指挥员。他临危不乱,勇猛与冷静兼备,能敏锐地发现战机,善于高超的战斗部署,又有着宏阔的战略眼光。他和党代表吴可征一起,依靠广大红军指战员,发动农民群众,团结正直的农民武装,打击反动地主“民团”,迅猛扩大红军队伍,实行土地革命,很快就建立了四岭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部小说中四岭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毛泽东同志开创的井冈山道路的生动形象体现。革命历史上的井冈山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实现革命胜利。小说中,最初由于党内“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在县委特派员黄国信的执意坚持下”,郝大成和吴可征率领的红军大队“到处流动”,“在铁路沿线的城市集镇,和成团成旅的敌人转战”,力量越来越削弱,以至被敌人重兵围困在白马山峡谷中,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郝大成和吴可征排除黄国信的错误思想干扰,坚定地借鉴井冈山的革命经验,率部挺进地理偏僻、敌人势力薄弱的四岭山区,经过艰苦卓绝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终于创造了革命的新形势,为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小说,堪称井冈山道路的瑰丽文学形象。

  这部小说中的正面人物,性格上或各具优长和缺陷,但都有着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有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热情,这使整部作品充满着明朗的基调。这是那个年代热情奋发精神的反映。小说的井冈山道路革命主题十分鲜明,小说中人物常有不同凡俗的思想,比如,郝大成在对想要离队回家报仇的战士做思想工作时说:“我们革命绝不只是为了报个人的仇,也不是为了一家人过好日子。那样,个人的仇是报不了的,自己一辈子也不会过上好日子。就算个人的仇报了,自己也过上好日子吧,我们能只顾个人吗?我们能丢下穷苦兄弟们不管吗?不能!绝对不能!那样自私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革命战士。” 小说的这种写法,显然不符合某些“文学评论家”、甚至某些“文学教科书”所宣扬的“主题思想越隐晦越好”、“不能说教”之类的“文学规范”。小说作者黎汝清认为:文学作品主题越鲜明越好,文学除娱乐功能外就应该有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正是作家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根本所在。他曾说道:“有人认为文学是反映生活,生活就是这样,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我则认为:在写生活就是这样的同时,还应该写生活应该怎样。”这段话,才是最基本的文学理论。文学里的“生活应该怎样”?就应该像《万山红遍》这部小说所展现的那样:正气,英勇,明朗,美丽。由此可以说,“改开”以后那些被“主流文学界”和“主流话语”吹捧的、充满丑陋形象和躁狂语句的、反映作者淫欲心理和邪恶头脑的“著名小说”(例如《白鹿原》、《丰乳肥臀》等等之类),是反文学的耻辱柱。

  小说作者黎汝清是山东省博兴县人,西元1928年出生,七岁上学,十一岁由于日寇入侵家乡而辍学,西元1944年考入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耀南中学,西元1945年参加八路军,一直从事宣教和政治工作,西元1958年调到南京军区创作室从事文学创作。这又是一位经革命生活教育、培养、锻炼、成长起来、以文学表现革命历史的作家。

    (文/桃花舍主人,来源:桃花舍翁公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