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文艺的灯塔

作者:杨青春 钱均鹏  更新时间:2022-05-15 08:47:15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作者 吴印咸 中国美术馆馆藏

  80年前的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文艺工作者们齐聚一堂,经过三次会议和热烈的讨论,毛泽东发表讲话,鲜明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导向,赋予新民主主义文化人民性、大众化的显著特征,照亮了革命文化前进的方向。据此,党制定了一系列文艺政策,对革命文化和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贯彻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吸引了大批爱国人士和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1938年9月,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演时指出:“十年以来,人心大变,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怕艰苦,不远千里而来延安……”1943年12月,任弼时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指出:“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四万余人……”当时的延安,开办了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马列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自然科学院等30多所“窑洞大学”,创办了几十种报刊杂志和多家书店,还成立了许多艺术团体。中国共产党广纳天下英才的举措,使原本荒凉贫瘠的延安成为全国文化活跃的中心,改变了抗战爆发前陕甘宁边区“识字的人”只占总人口1%的落后局面,使“我们的整个文学工作,戏剧工作,音乐工作,美术工作,都有了很大的成绩”。

  知识分子们有着强烈的革命热情,但他们中的有些人并没有完全完成从小资产阶级思想向无产阶级思想的转变,身上“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比如,有的想把艺术放在政治之上,或者脱离政治。有人以为作家可以不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等。有的只创作自认为高雅的作品,根本不了解时代的需求和群众的语言。1942年1月,鲁艺音乐系举行了一场具有学院派风格的“大音乐会”。唱完以后,演职人员问老百姓好不好,老百姓说好。怎么样好呢?说这个女的唱得跟猫叫一样。那个男的呢?说男的跟毛驴叫唤一样。这对鲁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么努力地给大家唱,老百姓根本不接受。前方的文艺工作者也提出尖锐批评:“堡垒里的作家为什么躲在窑洞里连洞门都不愿意打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提高是否就是不叫人看懂或‘解不了’(不明白)?”

  拥有强烈文化自觉意识的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革命文化建设。延安文艺存在的忽视抗战实际和脱离群众的问题,引起了党内极大关注。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当时延安文艺存在的问题,严厉批评了这些不良倾向,指出这些知识分子创作的“很多文章大家看了有意见”。1942年,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这一年的春天,毛泽东通过个别谈话和写信征求延安文艺界人士的意见,与丁玲、艾青、萧军、舒群、刘白羽、欧阳山、何其芳、严文井等深入交流,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1942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与革命工作不协调的问题”,正式提议召集延安文艺界人士座谈,“拟就作家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获准通过。

  二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彻底解决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根本问题,在1942年5月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会议一共开了三次,分别在5月2日、5月16日和5月23日。参会的除发起人毛泽东与时任中宣部代理部长凯丰外,当时在延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博古等也出席了会议。参加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来自各个方面,还有与文艺工作相关的领导,共100多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5月2日,举行第一次会议,由毛泽东作“引言”。他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后来发表时改为“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而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他提出,应该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对象、工作、学习等问题,要大家讨论。

  5月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发言人很多,现场气氛激烈,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认真听取了文艺工作者的发言。

  5月23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在文艺工作者们发言之后,朱德总司令批评了某些作家瞧不起工农兵的问题。他说,一个人不要眼睛长得太高,要看得起工农兵;中国第一也好,世界第一也好,都不是自封的,都要由工农兵批准才行。

  最后,毛泽东作“结论”发言。毛泽东鲜明提出,文艺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而“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必须明确地彻底地解决它”。

  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说:“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关于“如何为”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所谓“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他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关于“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毛泽东提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关于“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但对当时的广大群众而言,首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是普及而不是提高。

  关于“歌颂与暴露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导向,规范了文艺工作的立场等基本问题,这为党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文艺政策奠定了基调,也为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建设文化领导权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

  5月30日,时任鲁艺院长的周扬请毛主席给鲁艺“开个小灶”,再去鲁艺讲讲。毛泽东骑着毛驴来到鲁艺。他在鲁艺的讲话中说:“要把小鲁艺和大鲁艺结合起来。你们会问,小鲁艺我们知道就在桥儿沟那里,那大鲁艺在哪儿呢?大鲁艺就是社会嘛!社会里有工厂,有农村,有抗日的军队,有机关,有学校,有千千万万的群众,有极丰富的生活。”他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广阔的社会中寻找素材,将民间粗浅的群众文艺形式如快板、民歌,加工提高后变成参天大树。会后,鲁艺的文艺工作者率先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王大化和李波创作的《兄妹开荒》,以秧歌剧的形式第一次展现了翻身农民大生产的故事,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新秧歌剧,是用老百姓喜欢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群众喜闻乐见。每当演出锣鼓响起,老百姓就会奔走相告:“‘鲁艺’家的来了!”毛泽东看了《兄妹开荒》后很高兴,称赞他们:“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的一年时间里,党围绕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这个中心任务,强调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个根本,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个正确方向,坚决贯彻《讲话》精神,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指导。

  194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和文委召开了文艺工作者会议。刘少奇、凯丰、陈云等发表讲话,号召作家、艺术家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3月13日,《解放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同志曾指示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一文,介绍了《讲话》的基本观点。10月19日,《讲话》全文在《解放日报》上发表。10月20日,中央总学委发出《关于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指出《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要求“在干部和党员中进行深刻的学习和研究,规定为今后干部学校与在职干部必修的一课,并尽量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广大的学生、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党外人士中去”。

  194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指出《讲话》“规定了党对于现阶段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全党都应该研究这个文件,以便对于文艺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获得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纠正过去各种错误的认识”。

  《关于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和《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这两个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讲话》的正式定位,使《讲话》成为文艺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

  此后,全党掀起了学习《讲话》的热潮,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积极走入人民群众中,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出一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演出时,战士们看得直掉眼泪,擦干眼泪后喊着口号就上了前线。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80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刻思想内涵、感人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80年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讲话》是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智慧结晶,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照亮着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