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来自襄阳市中医院的报告(报告文学)

作者:陈延华  更新时间:2022-02-07 08:52:5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我现在来到了位于长征路的襄阳市中医院新落成的门诊大楼院长办公室里。

  我这篇来这个市中医院的报告,不是描绘这栋造型新颖,装修豪华的“摩天”大楼的建筑特色,而是要向朋友们介绍该中医院的“白衣天使”们,那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服务的艺术,以及院领导班子那务实求真、艰苦奋斗的作风。

精湛的医术

  我首先向大家报告的是襄阳市中医院那精湛的医术。

  谈起这个话题,我要多唠叨几句了。这个中医院始建于波澜壮阔的1957年,是湖北省建院较早的中医院之一。建院40多年来,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体“白衣天使”,团结奋斗,通过培养引进技术人才,扩大中医病床,充实配套设施,发展拓宽业务以及调整布局,健全中医专科,推动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等举措,医院初步形成了科室齐全,专科专病特色明显,综合服务能力较强,以医疗为中心,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全面发展的区域性技术中心,初具现代化中医综合医院的雏形。1994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医学主流,中医以其整体辨证的理论体系

  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沉重而又地流淌了几千年,创造了医学发展史上的奇迹,这是其他医学都不曾拥有的历史荣光。市中医院设有外、妇、儿、脑病、脱肛等21个临床科室。还有心血管、消化、中风病、肿瘤等30多个专科门诊,林林总总。战斗在各科室的“白衣天使”们,人人都有被社会认可的独门招数。

  怎样报告他们精湛的医术呢?

  我想还是从骨科专家何成礼说起吧!

  何成礼的别名为“何包夹子”,是市中医院骨伤科的创始人。他悬壶济世50多载,以其独有的何氏骨伤疗法,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免遭截肢之灾,因此成为享誉鄂西北地区的一代名医。

  何氏正骨始于何成礼的祖父。何成礼,1921年出生在襄阳县伙牌镇,从小跟着父亲和叔父学医,15岁那年,即随叔父出诊,从20岁开始,先后在邓湖的“保和堂”、襄樊定中街的“杨寿春”药舖坐堂行医,名声渐大。1957年,他加盟了新成立的襄樊中医院,担任骨科主任。从此,契机神妙地启动了骨伤科的按钮,促使他由自由王国向科学的必然王国挺进,治疗伤骨的医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

  襄阳县农民李家照不慎将手腕摔断,在市区一家大医院治疗。谁知7天后,伤处越治越肿,医生切开伤口一看,顿时吃惊不小:手腕至肘部肌肉与骨头已完全腐烂脱离,形成一个肉筒,而且已引起骨髓炎。这家医院诊断,结论:要截肢。

  截肢容易,可这位农民下半辈子生活就困难了,无奈之中,李家人抱着一线希望,将李家照送到中医院“何包夹子”面前。“何包夹子”二话没说,立刻施治,对其内服中药,外用祛腐、收敛生肌散等独门药物。奇迹出现了。李家照服药3天,疼痛减轻,伤处消肿。第10天,萎缩的肌肉恢复了功能。2个月后,他竟能提起一桶水。4个月过后,李家照的胳竟然康复了。不久,李家照又介绍了一位骨折患者,何成礼再显神手。几十年来,何成礼在临床实践中,潜心修习,把先辈的骨伤术,发展成“何氏三绝”。第一绝就是“手法复位”、第二绝是“小夹板固定”,第三绝是“内外用药”。截止目前,何成礼的骨伤科,已经诊治来自全国8个省市200多个县乡的骨伤病人达20万余例,成为湖北省内外收治病人最多的医院。

良好的医德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这一谆谆教海,已成为这个中医院广大“白衣天使”们的座右铭。

  然而,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在医疗战线上,那种精神的滑坡,道德的败坏,思想的放纵,行为恣肆,以金钱利润为中心,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曾记得,新闻媒体多次对那些“见死不救”、“拜金主义”的医院,进行了无情的怦击。可是,在市中医院,伟人的这一教诲,他们始终坚持不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花,开满了医院各个角落。让我把1997年1月7日,辽宁省大石桥市公安干警寄给原襄樊市市长阎増福的一封信,向朋友们“妙”一遍吧!

  信的全文如下

  尊敬的市长

  您好,打扰了!

  我们是来自辽宁省大石桥市的公安干警,因执行公务途经贵市。1996年12月31日晚,我们返程时,突发意外,在押的两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一名畏罪自杀,伤势十分严重,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我们立即将病人送到附近的一家医院,大夫让我们在走廊里等着,我们一直等了约一个半小时,仍不见有医务人员理睬。后来,经一位好心人指点,我们给市中医院打了电话。当晚,市中医院值班负责人何庆辉接到电话后,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并亲自带救护车将病人接到医院手术室,进行紧急抢救。在我们未交一分钱的情况下,市中医院副院长王正、外科主任蔡志强及部分在家休息的医护人员闻讯后,也立即赶到医院。蔡志强主任亲自为病人做了手术。一外科护士长常青率全科护士对病人精心护理,寸步不离。她们给病人洗头、擦身,接大小便,换洗内衣裤,喂食喂水,并协助我们做病人的思想工作,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市中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医治和照料下,使这名危重病人死里逃生,并已好转。

  市长同志,虽然市中医院医护人员一再表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但我们仍深深地为他们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所感动。襄阳市中医院一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襄阳市精神文明建设,谱写了新的篇章。

  再过两天,我们就要启程回到辽宁了,我们一定将贵市中医院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带回辽宁,带到我们工作之中去,使精神文明之花,在全社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再次感谢他们—我们的白衣天使!

  谢谢市长,谢谢襄阳市中医院一外科全体同志!

  在市中医院,每天究竟有多少件先救人治病,后办理交费的事,市中医院领导也许保密,也许谦虚,不愿说。但我从中医院财务科记帐单上看到,这个医院平均每年要有20万元治疗费“挂帐”。这些治疗费,有的认帐,一旦手头宽裕,主动前来送还。有的则成了“死帐”。尽管这样,市中医院并没有为此而中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治病宗旨。

  瞧!又一位危急病人,没办理任何手续,被医护人员抬进了“抢救室”……

服务的艺术

  俗话说,三分治病,七分养病。这三分治病是指药疗法;七分养病呢?指的是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服务的艺术,具体一点,就精神治疗法。

  市中医医院历来把对病人的服务的艺术,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在门诊大厅里,那文明用语,悬挂在显赫位置上。我不妨摘录几句:病人入院有迎声;不满意时有道歉声;病人询问时有答声;病人痛苦时有安慰声;病人出院时有叮嘱声。

  市中医院长熊功臣,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中医院接诊一位病人。这位病人患的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不是什么“疑难病”。可他在市内一家医院治疗时,医生当面对他说,此病很难治好。打那以后,他拒绝服药。家人只好把他送到市中医院。哪知,一位护士无意中说了句:他得的这种病治好的希望很小。无疑,他听到了,柔和的目光忽然变得冰冷了。站在旁边的五内科乐主任立即反驳:“不!他种病能治好,真的能治好!”接着,一番药经,说的有板有眼,如风行水上,让人像听天书,这位病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乐主任亲自挂帅,进行会诊,决定采取中西医疗法对这位病人进行医治。平时医生、护士查房时,总是在他的病室里多呆一会儿,不断送去一篓安慰,两筐鼓励。果然,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45天后竟完全康复了。

  在住院部302病室,病人床头牌上写着:65岁的老宗,现已66岁了。有效的医疗和服务的艺术,使他一头白发反而渐渐变得暗灰。他常年躺在床上,心脏跳动如常,切开的喉管使他能正常呼吸,白胖胖的面孔,有时翻动一下眼皮,此外,他一无所知。几天前胃出血,从喉咙里往外喷,经医生及时抢救,特别是昼夜不断的护理,现已转危为安了。

  市火柴厂女职工杨明华,1995年46岁的她不幸患上了红斑狼疮,家人几乎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先后在省城和市内几家医院治疗,不但没有治好,反而越治越重。杨明华一天到晚呈昏迷状态,家人已为她准备好了寿衣。父母亲见她太年轻,将奄奄一息的杨明华送到了市中医院。没等医务人员开口,她母亲说:“大夫,我女儿这病,你们就死马当作活马治吧!”

  短短的一句话,安慰了医务人员的心,更增添了治好杨明华病的信心。市中医院研究决定让副主任医生马保华担任主治。

  马医生不负医院领导的重视,及时对杨明华进行全面诊断后,对其对症下药。

  第三天,杨明华奇迹般地苏醒了。马医生见她神志清楚,便因势利导,耐心做思想工作,以求达到配合医生治疗的目的。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杨明华痊愈了。出院那天,她在留言薄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位天津美院毕业的大学生,本来想为社会多做些事,不幸却患上了红斑狼疮。病魔已把我拉倒地狱的门坎,是中医院的医务人员1我第二次生命。他们对我体贴入微,每天是他们的笑脸伴着欢乐的笑声,解除了我的忧伤和惆怅。说心里话,我用语言难以表达感激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病人搞好服务的艺术的日子里,市中医院的医务人员为了看到自己亲手护理的病人早日康复,牺牲了多少节假日啊!新婚夫妻说悄悄话的时间没了;正在热恋的少女同男朋友压马路的时间少了;已为父为母的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短了……

务实的班子

  “人在一个医院,心向全中国,艰苦创业,才是毛主席的共产党人的作风”。这是对市中医院领导班子的真实写照。

  先向大家说说“房子”。

  市中医院共有职工928人,只有三分之二的人住上了单元楼房。就是院领导班子八个成员,住房面积只比职工多十几个平方。医院的创始人,57岁的院长熊功臣,住的房子只有70多平方,以至于前些年,职工住房紧张,有的被安排在简易的平房、厕所里,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已上小学三年级的张云兰大夫的孩于晓伟,曾一段时间,有人给他起了个“厕所”的绰号。不了解真相的人,以为他可能不讲究卫生所至。其实,他家住的房子是原来的厕所改造的,他是在这间房子里降生的。

  再说:“车子。

  说起来有人可能不相信,市中医院只有一辆富康轿车,两辆救护车。这辆富康轿车还是在小轿车降价的时候买的,但它不是院领导的专车。只要是公事,谁都可以使用。按说这么大的一个医院,有二辆四辆小轿车并不奇怪,有一二辆高级一点的轿车也不过分。且不说院领导公务重要,这儿离车站不近,因业务来往的上级领导和客人常年不断,人生地不熟,派车接来送往,总少不了吧!还有职工有点急事,新闻单位前来采访,用车送送,也还必要吧!

  但是,中医院的领导有他们充足的理由:医院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比买轿车更迫切,何况这富康轿车也还过得去,何不省下这笔开支呢?

  附带说说“机子”。

  日前,在通讯设备不断更新、普及的今天,在“手机”、“寻呼机”价格一降再降的时刻,市中医院领导心里很平静。医院领导班子8个成员中,没有一个配有“手机”、“寻呼机”的。就更不用说用公款安装住宅电话了。就连市里“红头文件”规定的副县以上的干部每月可报销50—80元电话费,他们执行时也走了样:不管正职、副职,一律报销30元。

  最后说说“票子”。

  市中医院执行的是国家标准工资。行政分工,担任什么职务,领什么样的工资。其他人员按职称领取。只是职工的月奖金不同,那是按经济效益和执行院纪院规考核而定的。院领导的月奖金取职工的平均数。社会上有的人知道这个院领导班子中,个个都是懂业务的行家里手,有治疗专科疑难病的高招,请他们“走穴”。可他们一一拒绝。

  据资料显示,市中医院每年的门诊量37万多人次,住院9000人次,病床使用率为93%。经济效益无疑可嘉可贺。但是,他们为什么这么“抠”呢?

  我在医院财务科里找到了答案。

  自1980年以来,他们拿出1200万元,购置了一大批“硬件”,从核磁共振诊断仪到手术显微镜等全国一流设备10件。拿出2400万元,新建了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及配套设施。每年拿出10万多元,作为智力开发投资。先后派出300多名有发展前途的医护人员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知名度高的医院学习、进修。

  市中医院领导在医院“硬件”建设上舍得花钱,在引进人才上,更是不惜一切代价。

  随着医疗检测手段不断普及、完善,这个中医院很需要一个病理医生。他们四处猎狩,但毫无收获。无意中,他们得知本院医生张斌的爱人周丽梅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个搞病理的硕士研究生,决心把她“挖”来。通过做工作,张医生的爱人通了,但遵义那方不同意放人。熊功臣院长亲自出马,来到遵义医学院,几乎好话说尽,终于使对方“网开一面”了。对方说人可以放,但要交二万元培养费。熊院长当即拍板,中!

  跟着,发商调函,下调令,一切都顺顺当当。没料一场风波在市中医院兴起。原来有人向市里举报熊功臣搞歪门邪道,说那个病理医生是“花重金买来的……”上级派工作组进驻市中医院查实,结论:子虚乌有。经济上没查出什么问题,另一种舆论又起来了,说熊功臣领导的“一班人”“热衷于出风头!”……

  因时间关系,我这篇来自市中医院的报告该结束了。我想,一个单位,每个领导干部,怎样无愧于这个时代,市中医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