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东山书院:毛泽东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

作者:王帆  更新时间:2021-09-25 08:38:35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石头

  湖南湘乡东山书院,前傍涟水河,后倚东台山,紧邻湘乡城,环境优雅,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东山书院始建于1895年,时称东山精舍,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1905年易名东山高等小学堂,后几经名称更替,1958年,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东山学校”。伟人励志出东山,少年毛泽东曾在此读书求索,成为他接受新式教育的开端,对他人生道路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为培养贤才,湘乡士绅许时遂等十余人发起筹建东山书院,呈文得到湘乡县衙支持。1891年,湘乡籍新疆巡抚刘锦棠回老家养病,带头捐款倡修书院,全县士绅积极响应。刘锦棠是左宗棠立功西陲、收复新疆的重要助手之一,后擢升为新疆首任巡抚。在抚署新疆时,刘锦棠十分重视教育,广设义学,实行汉语教学为主的政策,对推进新疆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1890年发起倡仪到1896年,书院筹建事宜一直是靠募集捐款,这之后又经过几年兴工,1900年才全部落成。其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湘乡开明士绅不再执著于旧式书院教育,转而主张发展培养中西兼通的实用型人才的新式教育。时局变化和社会变迁对东山书院的创建产生深远影响,并按刘锦棠的倡议先行添设东山精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湘乡举人向湖南巡抚陈宝箴呈文,“原任新疆巡抚刘襄勤公思矫其弊……创议添设东山精舍,以劝学育才……”

  陈宝箴提倡维新活动,在湖南倡办新政,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办时务学堂,刊行《湘学报》,对湖南社会产生了开风气的作用。陈宝箴在接到禀文当天就批扎允准建立东山精舍。出于节约费用的考虑,东山精舍原拟在勘定的书院基址的民房开课,但书院建设即将开工,旧民房需要拆除,遂于1896年秋改在东台山凤凰寺开办。可见,东山精舍是筹建东山书院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发展,表明了一批有识之士在甲午战败后对兴学育才、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情。

  (二)

  兴创书院的士绅们认为,只有实学才能救中国,而兴实学必须废科举,提出“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的教育理念。在书院正厅左廊壁上嵌刻着《东山书院记》石碑,文中“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一句赫然显目,这应该对毛泽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东山精舍仿湖北自强学堂成法,教学内容完全是甲午战争后全国有识之士呼吁的新学实学,分科造士,为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教育目的摒弃了传统书院科举仕进的初衷,转向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东山书院“实事求是”“变通求新”的办学思想还体现在这些方面:实践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主张,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每月购《万国公报》两册,每季购《格致汇编》两册,又有各种新闻纸《申报》《汉报》之类,分给诸生阅览。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书院前坪增设体育设施。书院山长须选择品学俱优、东西兼通之士充任。建筑上也有创新之处,大教室按照西洋风格建造,两边都设计有高大横格窗,当时装的全部都是进口玻璃,两块大黑板可以上下移动。

  清代末期,湖南是办新式学堂最早也是最多的省份之一,东山书院就是这些新式学堂的最早成员和先锋。当时的教育年鉴就赞之“开湖南新学之先河”,将东山精舍与北京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广方言馆等并称为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大学的萌芽。

  (三)

  毛泽东是1910年秋来这里求学的,当时书院已改成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原本已答应父亲去湘潭县一家米店当学徒,当他得知湘乡有所新式学校时,便非常向往,经亲友极力劝说终获父亲允许。临行前,他曾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决心和志向。校长李元甫思想进步,慧眼识才,对毛泽东入学考试的作文《言志》高度赞赏,认为文章优美,称“学校取了个救国才”。进校后,毛泽东被安排在戊班(第五班)学习。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期间留下了许多刻苦学习、擅长作文、顽强锻炼、关心人民疾苦的故事。他博览群书,特别对《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有浓厚兴趣。他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很喜欢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他的文章器宇不凡,气势如虹,得到老师“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评语,其中很多经典佳句在同学中传抄,他被同学誉为“文章魁首”。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登山游泳,磨炼意志,强健体魄。毛泽东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与同学聊天时约定了一个“三谈”原则,即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他同情贫苦人民,主动为佃户易三奶奶挑水劈柴,为无钱请“划子”渡河的母子垫钱,把被褥送给一位贫困工友,自己则只能跟一同读书的表兄共床就寝。他还取笔名为“子任”,意即以天下为己任。由于勤学用功、成绩优异,经过李元甫的推荐,毛泽东于1911年春如愿以偿地入读设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

  东山学校,给予了少年毛泽东全新的教育、全新的知识,为他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与世界的全新窗口,给予了少年毛泽东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学风的熏陶。这里给毛泽东留下了太深的记忆。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向美国记者斯诺介绍了自己的母校东山学校,“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1955年,毛泽东在与东山学校同学谭世瑛的谈话中,再次说起了东山学校在他成长中的重要性,“我进不了东山学校,也到不了长沙城,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东山学校作为毛泽东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的确是他青少年时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励志地。

  一百多年来,得益于东山书院“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的办学传统,东山学校培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共和国开国大将陈赓、谭政,革命烈士毛泽覃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建设人才。今天,东山书院原址保存完好,辟有“毛泽东在东山纪念馆”,这里已经成为人们深切体悟“毛泽东成长之路”、开展红色教育的基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