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告别苏区

作者:蒋建农 郑广瑾  更新时间:2016-06-23 08:31:39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732162106c9ec192bdbb0da82d890e5e.jpg

  中央红军决定突围实行战略转移,这是一项饭其重大的决策。毛泽东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临时政府主席,却无缘参加这决策。是周恩来将部队准备转移的决定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无暇顾及自己情感上有无失落感,立刻转向为这个预料之中又不愿接受的沉痛现实做准备的忙碌之中。

  那时,毛泽东最关心的莫过于战略转移的方向。但组织没有说,毛泽东虽然仍为关心也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资历去打听。聂荣臻回忆:一次他同林彪去看望毛泽东,一见面,毛泽东很高兴地说:“你们什么到这里来呀?”聂荣臻说:“我们刚回来,接受新任务来了!”毛泽东问:“什么任务?”聂答:“要转移。”毛泽东说,“你们知道了?”谈到这里,毛泽东话题一转,提议一同去看瞿秋白创办的一个图书馆。林、聂也不便再谈转移的问题。关于这次看望,聂荣臻评论说:“毛泽东那时是很守纪律的。同时,那个时候他也在避嫌疑因为一军团长期是由他直接领导和指挥的部队,他要防止教条宗派主义者怀疑他在暗中搞什么宗派活动。因此,没有达到我们想探问转移方向的目的。毛泽东同志这样注意守纪律,李德仍不断散布谣言,污蔑攻击毛泽东同志搞宗派活动。……我所经历的事实,是对这类谰言的最好的回答。①”

  从会昌回来,毛泽东仍住在瑞金沙洲坝。这时局势越来越紧张,敌人逐步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敌机常来沙洲坝狂轰滥炸。8月,中央政府和军委搬到瑞金以西的岩背梅坑,毛泽东也搬往高围云石山一个大庙里居住。在这里,毛泽东每天工作非常繁忙,白天开会,搞调查研究,晚上经常写作到深夜。他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默默地力战略转移做着准备。反“围剿”的战争,是他经常注意的中心。为此,他写了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的文件,由中央政府发行科用蜡纸刻印后发到各县、区,指导当前的斗争。

  国家人民银行行长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弟,有一次来向毛泽东请示工作。当时,中央政府在石城烂泥坑有一个“金库”,存放着作战和打土豪缴获的金条、元宝、银元、国民党的纸币等重要物资。毛泽民说:“敌人很快就要到石城,这个金库不搬就等于送给敌人了。”毛泽东问:“你们搬到哪里去?”毛泽民答:“想搬到兴国一带去。”毛泽东说:“他们告诉我,敌人已经到了滕田、东固、黄沙岭一带,你搬到兴国去怎么行?我看还是立即分散,让部队自己管起来更好。②”按照毛泽东指示,各种钱币被分到了各军团。

  毛泽东很关心人员的去留问题,尽管自己的处境不佳,但战友的生死去留拴怀于心,曾多次向中央领导人提建议。博古等曾想把王稼祥作为重伤员留在当地老百姓家养伤,毛泽东知道了,马上提出意见,说王稼祥是军委副主席和总政治部主任,重任在身,必须随军行动。其他一些同志也提出同样建议。博古同意了。王稼祥的参加长征,对党的集体领导是一个很大的加强,对遵义会议的成功和长征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瞿秋白,曾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当时任中央政府教育部长,“左”颂领导者不喜欢他,不让他参加战略转移。毛泽东得悉这一决定后,很同情瞿秋白,向中央建议让瞿秋白随红军一起转移,但是他的话不顶事,张闻天也向博古提议让瞿秋白随红军一起走,博古也没有同意,这样,瞿秋白希望参加转移的愿望未能实现,后来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何叔衡、刘伯坚、瞿秋白、贺昌等一大批战友没有能一同参加转移,毛泽东心情很沉重,为他们留下后的生死而担忧。其实,连他自己的去留他都把握不了。有材料说:“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原本未把毛泽东列入参加战略转移的名单,后来考虑到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才允许他一起转移。

  江淹在《别赋》中,把离别时的痛切和难舍,写得凄凄惨惨。毛泽东在长征前也有过一场离别。

  1934年9月,毛泽东奉命到于都部署工作。毛泽东知道,此去就不知何时再能回到瑞金了。他召集中央政府各部的领导同志在瑞金的一个山上开会(毛泽东称之为“青山会议”),布置善后工作。他在会上给大家宣布和说明了撤离苏区的决定,并强调了两点:“第一,革命是有前途的,要大家加强革命信心;第二,要把各部的善后工作做好,要使留下的同志能够更好地继续革命斗争,更好地联系群众。③”

  安排工作后,毛泽东这才回家与妻子贺子珍和儿子毛岸红(毛毛)话别。贺子珍,江西永新人,学生时代投身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5月,在宁冈茅坪与毛泽东结婚。她对同志城恳热情,干工作沉稳老练,大家亲切地称她贺大姐。

  小毛,是毛泽东的小男孩,是1932年宁都会议毛泽东被排挤出红军岗位后降临人世的。稍长,天真、活泼、懂事,毛泽东非常喜爱。在被排挤打击、心情郁闷的那些日子里,小毛给毛泽东带来了欢乐。

  想到要和娇妻爱子离别,毛泽东紧锁的眉头愈加难以舒展。抱着小毛亲了又亲,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发,一肚子话不知从何说起,他又不能独自吞咽这离妻别子的苦水而瞒着母子不说。贺子珍敏感地觉察出毛泽东的神情的变化,她问:“你今天怎么啦?好象出了什么事;”毛泽东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的队伍坚持不住了,要撤离苏区。中央规定,红军这次转移,女同志一律不得跟着队伍走,孩子更不能带”。他很动感情地对贺子珍说:“我怎么舍得把你们留下呢?”贺子珍伤感的程度远超过毛泽东,但她也是个意志坚强,心明大义的人。她强忍着生离死别般的痛楚,安慰毛泽东;“这是不得已的事情,我要走不了,就带着小毛,到奶妈家住一个时期,看看情况再说。”毛泽东向毛毛投去深情的一瞥,然后和贺子珍互道“珍重”,就纵马奔于都去了④。 ……

  一幕幕往事象清澈见底的于都河水,在毛泽东脑海映现,为革命前途的担忧,政治上的失落和受打击,与亲人牵肠挂肚的离别,一齐向毛泽东袭来,毛泽东的郁闷和烦恼到了极点。他只有拼命的工作,以求解脱。

  毛泽东一到于都,不辞辛劳,立即开始紧张的工作,检查赣南省各级政府的工作,召开各种会议,请工人、农民、赤卫队员和区、乡、村干部来座谈,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在干部座谈会上,他教育大家说:“苏维埃政府的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对群众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搞强迫命令。干部有缺点,要向群众作检讨,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还给大家讲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方法。

  毛泽东天天密切注意战局的变化,凡有从敌占区或敌人刚占领地区来的商人和自己同志,他都找他们来进行详细询问,了解敌人的动向,以从中得出必要的判断和结论。

  毛泽东已被“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⑤”但是他来于都后却主动承担了选择突围路线的任务。后来,中央红军就是按照毛泽东选定的路线,利用枯水期,在选定的地点架了五座浮桥,顺利地渡过了于都河。

  连续的紧张工作,和无法驱散的烦恼,使毛泽东病了而且病得很重,第二天高烧到41度,嘴辱干裂,两眼深陷,脸颊消瘦,呼吸急促,脸烧得通红。卫生员钟福昌给他吃奎宁片、打奎宁针,用冷毛巾敷额头,依然高烧不退。毛泽东的秘书黄祖炎和警卫员吴吉清急忙打电话向瑞金梅坑中央政府汇报,红军医院院长傅连瞳得讯连夜骑马赶往于都,在毛泽东发高烧的第三天傍晚赶到毛泽东的病榻旁,经过观察,确诊力恶性疟病。在他的精心治疗和工作人员的细心护理下,毛泽东的病情才逐渐好转。第八天体温降到37度时,毛泽东刚能起床,就又开始工作,傅连瞳等一再劝他多休息几天,可他回答的只是一句话:“局势很紧张,休息是做不到的!”

  毛泽东虽然大病初愈,但头脑时刻思考反“围剿”的大局。当时敌人逐步向苏区中心推进,苏区日益缩小,在内线粉碎敌人“围剿”已不可能。毛泽东不顾过去多次向中央提出建议均被搁置,仍然向中央领导人博古写信,提出打破敌人“围剿”的新建议,信中说,红军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还可以向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到湖南而消灭之。路线是将红军主力“全部集中于兴国方向突围,攻万安,渡赣江,经遂川北的黄泅,走井冈山南麓,越过罗霄山脉中段——万洋山,迅速进入湖南境内,再攻鄠县、茶陵、攸县,在衡山跨过粤汉路,到有农民运动基础的白果一带休整和补充兵源,尔后,再取永丰、攻兰田或宝庆。在这一地区消灭‘围剿,之敌后,返回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去。⑥”

  信写好后,毛泽东在午饭后找来警卫班班长胡昌保和吴吉清,要他们二人把信送到瑞金交给博古。他表情严肃地嘱咐说:“这是一封非常重要的急信。你们两个务必于明天上午十点钟前,送到中央局,交给博古。信送到后,立刻打电话告诉我。你们不能耽误,你们俩现在就去粤赣省政府,找朱开拴审视员开一张特别通行证,拿到通行证马上出发。到黄龙和小密一带时,你们要特别注意,那里有地主武装活动。出发前带好火柴和汽油,若是发现敌情的话,胡昌保掩护,吴吉清用汽油烧信。这信无论如何不能落到敌人手里。⑦”胡昌保二人接受了任务,立即赶路,从于都到瑞金,把毛泽东这封极其重要的信送到博古手里。可是,博古对这封信很冷淡,他与李德又一次拒绝了毛泽东的建议。这样,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破灭,只剩下长征一条路了。

  10月中央红军离长征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毛泽东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做,他严肃地告诉他身边的战士多打草鞋,多准备干粮,他自己则仔细地清理文件。在获知有30名女战士被批准参加转移,其中包括贺子珍后,他派警卫员到云石山通知贺子珍:中央已批准她随部队出发,同总卫生部休养连的同志一起行动,让她抓紧时间把小毛安顿好。同时,让她把他日用的衣物交警卫员带来,他将在于部随先头部队出发。

  于都“扩红”突击队长刘英也在获准随军行动的30名女战士之列。毛泽东通知她说:“刘英同志,告诉你,马上回瑞金,有特别任务!”刘英是苏区中央局组织部长罗迈(李维汉)派来于都扩红的。罗迈以严格实行“铁的纪律”著称。她不知这“特别任务”是什么,就说:“扩红任务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走呢!罗迈没有通知,我可不能走。随便回去要挨批哩!”毛泽东走了几步又折了回来,神秘而又严肃地强调说:“刘英,你一定要走,不能不定,有特别任务啊!”不多时,罗迈也来电话通知她有“特别任务”——长征的行列。后来,刘英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很高兴,说:“叫你走,你不走,不走就把你丢了”刘英说:“你么不早告诉我?光讲‘特别任务’!毛泽东说:“军事秘密,不便明说。⑧”

  中央红军开始集结行动了。10月中旬,毛泽东在于都谢家祠召开赣南省委省、县、区三级主要干部大会,这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出席大会的有200多人。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动了感情。他说:“现在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从四面包围封锁红区,妄想‘断水捉鱼,,扼杀我红色政权,扑灭革命的火种。因此,我们红军主力就要‘顺水而出’,冲到敌人的后方去,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同志们,你们不要怕。不要以为红军主力部队走了,革命就失败了。大家要坚定革命的信心,要看到长远,不要只看到暂时的困难。革命是有希望的,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如果红区全部被敌人占领了,你们也不要伯,要时刻想着党,相信党,依靠党,要坚信红军是一定能回来的。你们是贫苦工农的带头人。革命不能动摇,一定要坚持秘密工作。不能公开活动,就搞地下活动。你们一定要树立信心,艰苦奋斗,经受困难的考验,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毛泽东对红军突围的准备工作非常关心。晚上,他在警卫员的陪同下来到于都河边。这里于都河上已经架起了一座浮桥。毛泽东向工兵连长王耀南询问了搭桥情况。

  王耀南则向毛泽东提出了红军战士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毛主席,我们什么时候再回来呀?”毛泽东沉思了一会,斩钉截铁地说:“是的,红军是要回来的!⑨”出发的日子终于到了。1934年10月18日下午5点多钟,毛泽东头戴八角红军帽,穿着上军装,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来到于都河畔。阴霾的天空透出一线落日余辉,萧瑟的秋风吹打着于都河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注】

  ①《聂荣臻回忆录》(上)第210页。

  ②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第106页。

  ③吴黎平:《在党的历史的紧急关头》、《中央六十年纪念文选》第318—319页。

  ④贺子珍后来得以随大队长征,小毛却托负给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毛泽覃、贺怡夫妇。后毛泽覃牺牲,贺怡工作变动,小毛又托负给老表,以后再也没有找到。

  ⑤伍修权:《我的历程》第77页。

  ⑥蒋天健:《通道转兵前红军作战方向选择上的斗争》。

  ⑦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第166页。

  ⑧刘英:《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

  ⑨《关山阵阵苍》

  鸣,成千上万的老表和战友拥到浮桥边,“你们千万要回来呀,”呼喊声震撼人心。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

  要离开这里了,离开亲手创建的根据地、离开一批一起战斗和生活了五、六年的战友与人民,毛泽东的心揪紧了。他向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挥了挥手,大步迈上浮桥,从这里踏上万里长征的征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