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长征——中共宝贵的财富

作者:王树增  更新时间:2015-05-26 15:27:59  来源:中国将军政要网  责任编辑:石头

 长征——中共宝贵的财富

90213c487680b5042746448a5bfbaebf.jpg

一、长征是什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战。除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000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剩下近8000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只剩下33000多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21000多人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只剩下11000多人。红25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1934年11月踏上长征之路,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8000人,最少时只有1000多人。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自世界近代文明的潮流猛烈冲击了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后,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于是,当那面画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他们第一次知道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中国的启程。

  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愿意于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再度承受艰苦辛劳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重走一遍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跋涉的这条征途。当他们走到大渡河渡口时,一定会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所震惊,被当年30000多工农红军在十几万国民党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所震惊。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提示着一种能够克服所有陈旧与落后的人类精神力量。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他持有何种意识形态,都不能不承认,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二、长征精神意味着什么

  长征距离今日中国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中国军人,我们的内心深处是否依然托举着这一人类精神的丰碑?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来自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从公元一千年至公元两千年间人类经历的沧桑巨变中,遴选出了100个深刻影响了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在意大利诞生——人类的真知有了得以“世代相传的智慧之地”;罗马教会颁布了历法——从此日历“见证着组成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法国大革命爆发——人类第一次全社会性的革命将平等的法律制度传向了全世界;第一列火车从英国的利物浦开出——人类只能通过脚力推进陆地运输的时代结束了;法国人顾拜旦开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它使人类实现了“把世界各国联合起来”的梦想;DNA链的奥秘被解开——它使人类得以“弄清我们是怎样成为我们自己的”;“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登月——世界开始探索星球之谜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是唯一的人类吗?等等。这些入选的历史事件其价值是:能够见证人类已往的生存面貌,启发并塑造人类未来的生存理想。

  中国入选影响了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历史事件有三个。

  第一个事件:公元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由中国人发明并首先使用的火药武器,使人类战争从此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剧烈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形态,并继续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或倒退。

  第二个事件: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的帝国——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蒙古骑兵的铁蹄和尖矛打通了东西方文明的隔膜,促成了东西方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内文明成果的碰撞、交融和嫁接,至今欧亚大陆上仍有众多的文明成果与这次东西方真正的交融有关。

  第三个事件:公元1934年,长征。

  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多少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以及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尽管他们对长征作出的高度评价也许超越了许多国人对长征的理解:“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带领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进入了社会主义。毛泽东震撼了亚洲和拉丁美洲,他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看到了农民推翻了几百年来的帝国主义统治。” 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进程而言,数十年间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军事作战,可为什么全世界的学者会对军事规模并不巨大、时间跨度并不漫长的长征情有独钟?他们何以认定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国土上的一次长途跋涉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足以深刻地影响并鼓舞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改变乃至对生存样式的崭新创造。

、长征文化不容淡忘

  精神属于文化范畴。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作为人类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的精神范本,长征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支撑人类克服历史进程中顽固的陈旧与颓败的落后,从而使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获得改天换地的历史进步的文化财富。

  然而,作为中国当代军人——与那些几乎是中国革命史旁观者的各国学者们相比——我们对自己前辈用生命创造的、拥有绝对文化产权的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认知多少?认识多深?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诘问。

  毋庸讳言,今日中国人的精神领域,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正在悄然泛滥,其核心倾向是贬低崇高、丑化历史,是非不分、否定英雄。在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创造世界奇迹的同时,一些人在浮躁虚华、附庸跟风、沽名钓誉、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社会歪风之下,屡屡让质疑革命历史、否定民族英雄的言论成为舆论焦点。他们极力歪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肆意否定那些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无私无畏的革命英烈,妄图颠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秀价值取向。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谱,民族英雄是这个图谱中的精神坐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现实生活的严酷已经证明,道德沦丧往往从歪曲本民族历史和贬低丑化英雄开始。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会明白这样一个并不精深的道理:要想打败一支军队,首先要摧垮这支军队的精神和意志;要想搞垮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要割断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使这个国家和民族彻底丧失信仰和精神依托。在精神上釜底抽薪,是涣散乃至颠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在目前很是蛊惑人心的“娱乐至死”“媚俗当道”的口号下,我们至深的历史忧患是,如果我党我军的奋斗史被歪曲被遗忘,如果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承被割裂被阻断,那么中国人民将依靠什么样的信念与意志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强国梦、强军梦?

  毫无疑问,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革命史,实际上是一部艰苦卓绝谋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战争史。在这部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创造的军事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铸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中国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赢得独立和解放的价值核心,今天依然是代表着当代中国价值取向的文化主流。毫无疑问,长征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长征文化与强军文化

  从今天的角度看,长征是一次精神意义大于军事意义的历史事件。长征文化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强军文化提供了重要参照。  长征为强军文化提供了这样一个真理:信仰永远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支撑。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小战士,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社会理想牺牲生命。他们用青春和鲜血证明,在人类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胜利者无疑属于高举信仰旗帜的那一方。为此,留守后方的陈毅同志在九死一生的艰苦转战中,写下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豪迈诗句;而戴着10斤重的铁镣被国民党枪杀在南昌城外一口小水井边的共产党人方志敏,留给我们却是对于新中国这样的向往:“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行军中掉队的女红军,为了追赶部队不得不跟着敌人的队伍走,因为她知道,敌人追到哪里红军必定在那里。等她终于看见了小河边丛林中闪出了的一角红时,她扑入河水中奋力向红旗游去,敌人疯狂地朝她开枪,河水淹没头顶的时刻她的手臂依然朝着红旗的方向高举着。在茫茫草地中担任收容任务的部队,收到一个特殊的命令:遇到那些倒下的官兵时,一定要掀开盖在他们脸上的草看一看,因为这些负伤、生病或是饿得走不动的红军官兵,往往为了不拖累队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到来前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上。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长征中的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锻造出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精神。物质和精神是认识生命过程中两个互相依存但又处于不同空间的要素。前者是须臾的,后者是永恒的;前者是脆弱的,后者是坚实的;前者是杂芜的,后者是纯净的。支撑生命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的兴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寂的人;一个没有伟大精神支撑的民族,是一个前程黯淡的民族,因为他将无从获得并保有创造历史前进的伟力。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毛泽东所指,不仅仅是部队官兵的识字问题,而是在信仰确立和价值观的高度上,锻造出一支军队代代相承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必须深入到每一位官兵的骨髓之中,成为建设一支强大人民军队的牢固基础。

  毫无疑问,强军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是人民军队信仰的坚定。当代军人就其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来讲,信仰的缺失无论对个人还是集体都危险到足以致命。军人必须面对忠诚与背叛、荣誉与耻辱、勇敢与胆怯、坚强与懦弱、屈辱求生与慷慨赴死等灵魂的拷问,这是军人在其军事生涯无法逃避的。当代军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军队的成员必须绝对忠诚,绝不容许信仰的背叛,绝不容忍灵魂的出卖。革命军人无论在目标上还是价值上,哪怕有半点含糊、虚无苍白,都将使一支军队在和平时期军心涣散、在战时丢盔卸甲。

  长征为强军文化提供了这样一个理念:崇尚革命英雄主义永远是人民军队的精神追求。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大渡河上,数根铁索横在激流之上,桥对岸是机枪黑洞洞的枪口,川军认为能沿着铁索桥过来的人除非会飞。但是红军勇士就是在枪林弹雨中从铁索桥上冲了过去,以至桥对岸的敌人面对红军勇士的英雄气概目瞪口呆。他们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人能像红军一样如此发起冲击。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负责阻击的红34师在完成任务后陷入重围,官兵大部分牺牲,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国民党军士兵奉命用担架把这位红军师长抬到长沙城示众。在崎岖的田埂上,抬担架的国民党军士兵突然踩到了什么东西脚下一滑,原来陈师长将自己腹部的伤口撕开把肠子掏出来扭断了。宁死不屈的红军师长陈树湘那年才29岁。敌人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挂在长沙小东门的城墙上。陈师长是长沙人,参加过井冈山和赣南、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他多病的母亲和瘦弱的妻子就住在那颗头颅前面那条名叫瓦屋的街上。红军师长陈树湘用这种方式回到了他的亲人身边。

  强军文化,最终铸造的是人民军队的铁血精神。人类战争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一支崇尚英雄主义的军队定是一支敢打必胜的军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崇尚英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宝贵品格。军人生来是打仗的,打仗就必须面对生死考验。优秀的军人必须血性偾张,舍生忘死,追求血染的军人风采。军队排斥畏缩不前的懦弱,鄙视贪生怕死的胆怯。军人渴望用鲜血和生命赢得凯旋之欢呼,没有对胜利功勋的渴望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军人绝不能筋骨酥软,绝不能脑满肠肥,绝不能纸醉金迷。当代中国军人必须扪心自问: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我们能否像前辈一样让人民军队优秀的精神于历史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荣光?

  长征为强军文化提供了这样一个认知:一支军队只有拥有集体性的无私无畏品质,才能百战百胜,一往无前。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队伍: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他们每一个人,自加入红军起便情同手足,生死相依。他们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一位战友负伤后必须留在当地百姓家,临别前官兵们都把自己积存的仅有的铜板塞在伤员的被子里,他们希望革命胜利后战友不但活着而且还能找到他。长征过草地时,队伍中有过一个名叫“试吃小组”的特殊党组织。因为一些官兵吃了不知名的野菜中毒死亡,党员们便组成了这样一个临时小组,每当发现一种不认识的野菜后,经过党员“试吃小组”的试吃,其他官兵才能吃。无法得知那些为了集体的生存而中毒牺牲的党员姓何名谁,他们死的时候无一不是面部乌黑,嘴角流血,只有手里攥着的野菜如警示牌一般显眼——关于野菜的小小往事似乎无法载入革命史册,但这些普通的共产党人的高贵灵魂同样顶天立地,光耀人寰。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来,红二方面军18师师长张振坤提出了“交公粮”的建议。所谓“交公粮”,就是每个人把携带的干粮或者其他可以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然后所有的人平均分配。张振坤向红军官兵强调的理由是:“革命不是一个人能干成功的。”这是草地中最艰苦的时刻,身边随时都有人倒下去,一粒粮食比金子都宝贵。张振坤在地上铺块雨布,首先把自己的干粮全倒在上面,红军官兵们都跟着他这样做了。然后,张振坤拿着个小碗叫名字,全师每个官兵都分到了一份。分配的时候,张振坤听见有战士说:“要是能抽上口烟,就不会感到那么饿啦。”张振坤放下小碗骑马走了,一会儿他带回来一小袋子烟叶,说:“这是贺老总交的‘公粮’,他的烟我要来了一大半。”38岁的红军师长张振坤后来在皖南事变中被俘,被国民党军杀害于上饶集中营。

  多少个夜幕降临的时分,刚刚突围而出的红军官兵们围坐在篝火边,没有悲伤,没有绝望,他们烤着衣服,分吃着仅有的几块番薯,然后唱歌:“共产党领导真正确,人民拥护真真多。红军打仗真英勇,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在诺大国土上的偏僻一隅,燃烧的篝火向着夜空腾起璀璨的火焰,这个时刻,红军官兵们仿佛是一群悟透人生真谛的智者,火光照耀着他们年轻而纯真的面孔——无论是对一段历史还是一段人生来讲,快乐是什么?谁能透彻地解释这个夜晚红军官兵的歌声为何嘹亮,快乐从何萌生?

  强军文化,说到底是净化官兵的心灵,提纯军队精神质量的保障。人类历史上,尚不存在道德堕落、精神萎靡的军队能够克服艰险、战胜顽敌的先例。军人心底的芜杂与纯净决定着战斗力的强弱,军队集体性的道德质量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荣耻兴衰。人民军队不是有限公司,不是娱乐团体,不是炫富俱乐部,不是商品交易所,更不是官权游戏场。人民军队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团体,其成员必须是特殊材料的人。人民军队绝不容忍唯利是图的现象存在,投机者、敛财者、苟且者、谋利者混入其间是人民军队的奇耻大辱。军人比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物我两忘品质的高纯度,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不能受任何杂质污染,因为生死面前卑下与高尚仅仅是须臾片刻间的抉择。为此,军人应该知道你的光荣是这支军队胜利凯旋的关键,你的耻辱也将让你的集体甚至你的祖国蒙羞——原因很简单:你是一名军人。

  从长征文化到强军文化,让我们更加清晰看到,“打造强军文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长征”。

五、读懂“长征文化”,肩负起“文化长征”的时代使命

  这就是作为当代军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有理由读懂“长征文化”的原因: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这也就是我们必须肩负起“文化长征”时代使命的原因:人民养育的军队,绝不可辜负人民的养育之恩。居安思危,我们距离战争并不遥远。在未来战争中,中国军队必须英勇无畏地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为荣誉而战,为胜利而战!中国军队必须战之必胜,攻之必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