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事实胜于雄辩

作者:红旗文选  更新时间:2023-10-09 22:34:30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喧嚣着一种论调,说毛主席只会搞阶级斗争,不会搞经济建设。

  事实上,在阶级斗争尚未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候,毛主席就提出了第二个革命——经济革命。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就讲过:“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在全国解放前夕,毛主席及时提出:"我们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毛主席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转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

  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毛主席作出了深刻的论证。

  他指出:“我们的基本情况就是一穷二白。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大力进行经济建设。"

  他强调:“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样,中国才能摆脱在世界上被动的局面,也才有可能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毛主席在调查研究基本国情、总结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一、确定新中国要发展经济,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毛主席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这条道路,中国走不得。"他说:“在现代中国的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

  二、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1957年3月,毛主席进一步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他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对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毛主席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1963年8、9月间,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的初稿中讲到: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步,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三、制定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各种关系的方针。

  首先,论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毛主席认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其次,提出一系列“同时并举”的方针。即实行中央和地方企业同时并举,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等等。

  再次,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和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毛主席在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说过:“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综合平衡。说了两条腿走路、并举,实际上没有兼顾。整个经济工作中,综合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

  最后,提出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毛主席指出:“这是一个战略方针。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

  四、阐明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与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主席一贯坚持的经济发展方针。

  对以自力更生为主,毛主席阐明,第一,应当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什么都靠别人,靠不住。第二,必须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我们独立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三,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吃饭靠外国,危险得很,打起仗来,更危险。第四,发展经济,应当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着力满足国内需求。第五,必须独立自主地确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

  对争取外援为铺,毛主席明确讲过:“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

  他主张:第一,要发展对外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第二,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分析地借鉴外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有条件地利用国外的资金。第四,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帮助。

  由于毛主席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英明决策,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第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毛主席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累计达4956.43亿元。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进展。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在毛主席生前,我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些进展,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我们还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二,经济快速发展。

  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从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4%。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来看:钢产量从1949年的16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2046万吨;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度发展到1976年的2031亿度;原油从1949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8716万吨;原煤从1949年的3200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4.83亿吨;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年产13.52万辆。

  从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来看:1957年和1978年,棉花2→3,猪牛羊肉2→3,化学纤维26→7,煤5→3,原油23→8,发电量13→7,钢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

  第三,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就是说,增产的粮食不仅多养活了近4亿人,而且使9亿多人的人均占有粮食量比5亿多人时增加了近200斤。全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48元增加到340元。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情况下,尚能满足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当时被世界公认为奇迹。

  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从1949年到1976年,小学在校生从2439万人发展到1.5亿人;中学在校生从103.9万人发展到5836.5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从11.7万人发展到67.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使得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得以大批成长。

  卫生医疗事业得到蓬勃发展。1949年全国拥有医院2600家,到1976年发展到6.3万家,其中县以上医院7952家。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普遍建立了县、区(社)两级医疗卫生机构,60年代又在绝大多数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个时期,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到1975年提高到了63.8岁。

  事实表明,从1949年到197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是快速的,成就是巨大的。

  对此,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发出这样的感慨:

  "毛泽东时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中国取得了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高增长率。"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第十版写道:

  "关于毛泽东时期的基本事实是,他向每一个人提供了粮食、衣服和住房,使他们保持健康,并使绝大多数人获得了教育,千百万人并没有挨饿,道路旁边和街路上没有一群群昏昏欲睡、目不识丁的乞丐,千百万人并没有遭受疾病的折磨。以此而论,中国的成就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蒙敏生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香港的另一面——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从两位世界名人的描述可以看出,毛主席组织和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增长率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最高的,成就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这样的世界奇迹,居然还有人说毛主席不会搞经济建设,明显就是别有用心。

   (文/莫易,来源:红旗文选公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