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样板戏老照片: 艺术家田间地头跳芭蕾舞

作者:DJ雅清  更新时间:2023-05-14 14:46:5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那时候,艺术是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家深们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间,与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工农兵服务,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当时的演员来说,能够去厂矿、下农村、到连队,把艺术送到观众面前,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

  那时候,大明星与人民群众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像高玉倩、刘长瑜这样的大艺术家,电影银幕上闪耀着光芒的李奶奶和李铁梅,只要人民需要,就会高举红灯,将《红灯记》的美妙唱段,唱响在大江南北的任何一个地方。

  那时,类似这样的露天演出,对于高玉倩、刘长瑜他们来说,简直是常态。没有炫目的灯光,身后也没有乌泱乌泱的伴舞人群,但每次演出,都万人空巷,所造成的轰动效果,绝不亚于现如今任何一位“巨星”的演唱会。最关键的是,你不用坐飞机绕大半个地球去捧场,艺术家们总是会你喜欢的节目,送到你的面前来。

  那时候,没有天价门票,没有等级座次,当然更没有黄牛,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把艺术家围绕在中间,哪怕只看个背影,也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那时候,每一次演出,观众都是人山人海。哪怕舞台再简陋,几块木板就搭一个道具,但演员们的表演却十分认真,观众也看得十分投入。

  那时候,对于主演了样板戏电影《龙江颂》的大明星李炳淑来说,只有真正走进农村,走到农民兄弟姐妹、父老乡亲面前,才是真正的江水英。

  那时候,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是落到实处的。

  山坡前的空地上,凹凸不平的土坝坝,就是演员们天然的舞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在自己家门口,就看到了只有在电影上看到的“洋玩意儿”芭蕾舞。

  天冷,演员们在服装里面加了秋衣,观众也是不在意的。他们在意的,是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和对广大观众的那份真情实意。

  一个简易舞台,一个高音喇叭,再加上一个乐队几位演员,就可以演完一整场的《智取威虎山》。

  京剧名家赵燕侠虽然错失了在样板戏电影《沙家浜》中扮演阿庆嫂的机会,但她却成了现场观众心目中最棒的阿庆嫂。

  样板戏电影《沙家浜》中的几位演员——洪雪飞、周和桐、马长礼身着便装,在工厂车间,为工人兄弟们演唱经典唱段《智斗》。刚刚从机器上忙活下来的工人兄弟,就这么随意地围在一起,中间留出一小块空地,就成了演员们表演的场地。

  在样板戏电影《沙家浜》中扮演阿庆嫂的京剧演员洪雪飞,在为大家演唱《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段。

  在样板戏电影《沙家浜》中扮演刁德一的马长礼在为工人们演唱。

  在样板戏电影《杜鹃山》中扮演女主角柯湘的京剧演员杨春霞,在为工人们演唱,深受大家喜爱。连窗户上都站满了观众。

  那时候,在演出间隙,演员们还与当地群众一起劳动。这是演员们在学采茶。

  这是样板戏《杜鹃山》的演员们,在为某部队官兵现场演出。

  那时候,文艺战士们,从一个场地转移到下一个场地进行慰问演出,经常是打着赤脚步行的,有时连马车也没有,更别说提出奔驰车车接车送的要求了。

  那时候,仿佛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当舞台,天空和远处的山丘就是最好的布景,湖边的芦苇,也正好就是《沙家浜》中英勇的伤病员隐藏的芦苇荡。

  青山绿水旁,为贫下中农演出《沙家浜》。这样的场景,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而现在,演员们的舞台越来越大,灯光越来越炫目,设备越来越先进,酬劳也越来越高,可是,我们却感觉,这样的艺术广大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各位,对这些过去的艺术家,您有什么用的想法呢?快到留言区发布您的高见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