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张志芳:崔庄公社枣庄岭会战、移民与农场解体

作者:豫见南召  更新时间:2023-01-06 08:35:3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毛泽东主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指示,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三学”高潮。

  1976年12月,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再次掀起了“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新高潮。为响应党的伟大号召,各地纷纷建起施工队,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或开山劈地,建造梯田,或拦河建坝,开挖水渠,或闸沟淤地,扩大耕地,或改造旱地,变为水田。

  1977年7月开始,崔庄公社革委会在枣庄岭进行了一场长达半年之久的改造梯田大会战。枣庄岭地处崔庄公社枣庄、马良、草庙三个大队的中间,是崔庄公社面积最大的黄土岗,东起蛇沟口,西至后坪村,南到枣庄村,北连黑石坡,是一片大约五百亩的荒山秃岭,上边或荆棘或茅草或白草或柞坡,一片荒凉。   

        

  崔庄公社革委会领导事先把改造荒山的规划安排就绪,按25个大队人口多少划分面积不等的改造任务,随后,要求各大队干部去工地确定改造的边界,根据各村距离施工点的远近分别在蛇沟、后坪、枣庄、黑石坡安排民工食宿地方,并通知统一开工的时间。指挥工程的营部设在枣庄岭正岭上的青年场里,具体工作由杨文明、李西元、张国全、黄廷现等负责。当时的青年场有三排二十间余的青砖红机瓦房子,举行仪式的场地设在青年场场房北边,会场以山墙当背墙,面向北部,用四根杨木杆子和四令高梁箔围成,前脸上高高的木杆上悬挂着高音喇叭,并扯着约2尺宽、六七米长的红色横幅,上边张贴着正菱形(方斗)红纸,上书“崔庄公社枣庄岭会战开工仪式”字样,两边的木头柱上、箔上、青年场的墙壁上分别张贴着关于“农业学大寨”的红纸和绿纸竖幅标语口号。

  崔庄公社革委会考虑到各大队的生产情况,先从各大队抽调一少部分劳力参与梯田改造。

  开工典礼那天,上午八点多,全乡25大队400多社员,打着标有各大队民兵营标识的红旗,背着镢头、洋镐、铁锨、拿着架筐、笎子、箩筐、扁担、抬杠等齐集到会场上。典礼开始,公社革委会主任讲述了改造荒山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之后,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刘保中宣布:“现在,我宣布,崔庄公社枣庄岭会战开工!”一时间,全体社员打着红旗,带着劳动工具奔向各自的工地。自此,我们每天八点上工,十二点放工,下午一点多上工,六点放工。

  进入农历10月,秋收完毕,崔庄公社革委会又组织全乡所有劳力会集到枣庄岭参加大会战。按照公社的规划,以枣庄岭东西方向的公路为界线一分两开,北部约五分之二,南部约五分之三。各个梯田的地埂垂直公路,造成几亩或十几亩便于耕种的大型梯田。吃土高度一二尺至三四米不等,打造的地埂也一二米高低不同。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几千社员如星落棋布,战酷暑,斗严寒,为及早完成任务,挥汗如雨,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各大队陆续完成任务,新造的梯田中除去插有电话、广播线杆的地分暂时留着,成为一个周长约四米的土柱外,笔直的田埂、平坦的地块展现在人们面前。路边又栽上了小杨树,达到了“田成方,路成线,排排树木路旁站”的目标。

  枣庄岭梯田建成之后,增加可耕面积达五百余亩,公社将三百多亩划给枣庄、马良、草庙三个大队,二百一十亩由崔庄公社管理,动员九涧河、古路河、狮子河流域的回龙沟、东坪、核桃树、仓房、粮食川、养马坪、庄七个人多地少、十年九不收、粮食不能自给的山区大队和其它平原大队愿意去枣庄岭生活的社员移民到枣庄岭,耕种改造的梯田,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率先移入的有东坪大队的孔庆民、核桃树大队的李长录、郭建三,养马坪大队的王振平、费自林、费自江、朱得安、王保银、金之中,仓房大队的朱明栓、皮国顺、余现发,粮食川大队的王俊仓、王德国、王德全,韩庄大队的刘顺才及其它大队的社员共计四十多口人。把他们作为公社的独立单位,命名为“枣庄岭农场”,任命李恒有为厂长,王振平为副厂长,负责经营210亩土地。后来先后由朱明栓、孔庆民任厂长,由于土地面积太大,经营困难,孔庆民任厂长期间,经过动员又陆续迁入60余口人,先后迁入人口达100余人,枣庄岭农场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

  1986年,“枣庄岭农场”因各个方面的原因而解体。前期迁入的有一部分自愿迁回老家或另迁他处,后来迁入的或自愿或动员也迁回原处。现在仅有五家定居在枣庄岭,并把他们归入附近的行政村里,孔庆民一家归入草庙村,李长录一家并入枣庄村,费自林、费自江、朱得安三家归入马良村。

  随后,土地也随之分崩离析,除部分土地仍种庄稼外,有的土地上建设了崔庄乡变电站,有的土地上建起了砖瓦窑(现已拆除),有的土地上栽上了树木,有的土地已经撂荒!

  崔庄枣庄岭,从1972年青年厂的建立、知识青年的入驻、开垦、建设到全国第二次农生学大寨运动中改造梯田的大会战,从移民迁入到农场建立、解体,散散集集,集集散散,前后经历了15年之久的火红的岁月,这片土地上曾经洒下了无数人的汗水,留下过成千上万人的足迹、奋斗的身影和辉煌的业绩。15年里,解决几十个知识青年近十年的工作、吃住问题,解决了周边上千个社员和上百个移民十几年的生活问题。如今,枣庄岭的辉煌在历史的大潮中已经渐渐远去,只留下了那一代人永久的回忆与历史的印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