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作者:记者安普忠 王凌硕 岳雨彤 特约记者奉青铃  更新时间:2021-05-11 09:42:58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2020年4月23日,习主席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中强调,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暮春的巴丹吉林沙漠,弱水河蜿蜒流淌,神舟桥飞架南北……记者来到我国航天事业发祥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仿佛走进一条时光隧道,“两弹一星”创业者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峥嵘往事历历在目。

  艰苦卓绝勇拓荒

  百里荒漠,大风卷着细沙,把本就稀稀拉拉的骆驼刺吹得浑身打颤,唯有几棵遒劲的红柳挺拔如柱。难以想象,当年就是在这里,开启了中国巨龙的腾飞之路。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封锁制裁和威慑讹诈,党中央、毛主席毅然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伟大决策,我国第一个陆上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东风基地,即后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应运而生。

  “弱水河畔扎营房,天当帐篷地当床。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当干粮……”耳边是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眼前是泛黄的黑白照片,记者行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内,革命先辈们扎根荒漠、艰苦奋斗的场景穿越时空跃然眼前。

  面对严峻考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边搞试验,一边抓生产,向沉睡千年的沙漠碱窝要粮要菜。今年91岁的李规章,是东风基地第一代创业者,当年的艰苦经历在他的人生中留下深深烙印:“虽然环境极端恶劣,但我们心里憋着劲儿,一定要在这戈壁荒漠上创造出奇迹来!”

  类似的故事,也在另一片土地发生。在“死亡之海”罗布泊,我国核试验第一代创业者遭遇到同样的艰辛。他们满怀“就算把裤子当掉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的豪情壮志,战天斗地,生产自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一穷二白,艰苦卓绝,连生存都成问题,试问哪个国家有过这样的科研条件?这场感天动地的国防战线自力更生运动,不仅在戈壁荒漠的生命禁区开辟出“生命绿洲”,更标定了“两弹一星”的坐标原点。

  荒漠戈壁创奇迹

  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在黄沙与天际间拉出长长的轨迹,准确命中目标。

  瞬间,发射场上一片沸腾。当天,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一枚争气弹,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惊天传奇在荒漠戈壁续写。1964年10月16日15时,壮观的蘑菇云从罗布泊拔地而起!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马兰到酒泉,一路向北,记者前往“50号”点位。走进不足5平方米的地下控制室,“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的红色标语依旧清晰可见。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外国曾预言中国5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党中央决定进行原子弹和导弹结合发射试验。1966年10月27日,从这里腾空而起的核导弹,在千里外炸出直冲天际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完成导弹核武器运载试验,中国又仅用了2年……

  驱车行驶在漫漫黄沙中,远远地看见一座老旧的发射塔架,随行人员告诉记者,那是“东方红一号”升起的地方——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太空奏响《东方红》,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点火!点火!抚今追昔,伴随着一声声口令,大漠戈壁上演了一次次中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壮丽腾飞,让中国人的腰杆越来越硬。

  舍生忘死写忠诚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1966年10月,为保障原子弹和导弹结合发射试验,试验空域飞机停飞、地面铁路停运、飞行弹道下居民全部疏散、发射场参试人员后撤到10多公里外……而距离发射台不到200米的发射控制室内,仍坚守着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7名勇士,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铮铮誓言。

  “当年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中国人没这玩意儿不行!”已经白发苍苍的徐虹老人指着高10米的潜望镜塔告诉记者,“如果当年我牺牲了,它就是最好的墓碑。”50余年过去,高震亚、张其彬、王世成、颜振清已经离世,他们的骨灰被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陵园里,760多名航天英烈的墓碑排成整齐的兵阵,每一块墓碑背后,都是一部传奇。

  一次大型试验任务之后,剩余液氧不慎爆燃。抢救完战友和装备,年仅24岁的战士王来身上着了火。为了不引起更大的伤亡和损失,他转身跑向远方,倒在戈壁滩上,留下38个焦黑的脚印。

  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高级工程师胡文全扎根戈壁28年,直到住进医院,直到手术切除了他的胃、脾和淋巴,直到昏迷的前两天,他心中挂念的,还是那些发射塔上的事情。

  李再林执行导弹残骸搜索任务时迷失方向,渴死在沙漠之中。遗体被发现时,这名21岁的导弹兵身后,是一条几百米长的爬行痕迹。

  ……

  “我很渺小,在地球上找不到自己的坐标。我也伟大,因为我融入了宏伟的事业……”这是一位航天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职时写下的小诗,道出了所有航天人的心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把骨灰送回戈壁滩。”1984年,中心第四任主任徐明将军在北京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立下这样的遗嘱。不仅是他,聂荣臻元帅、孙继先将军等创业者都把这里当作永久的宿营地,许多调出去的老领导、老专家都要求自己百年后把这里作为最后的归宿。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到北斗组网,到嫦娥探月,到即将登陆火星……一代代航天人、一茬茬创业者不仅挺直了中国人的脊背腰杆,也支撑起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