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

作者:刘华东  更新时间:2021-02-25 09:45:06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目的地,北京!

  1954年9月,中南海怀仁堂迎来了一千多名意气风发的“新中国的主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们中有93岁的齐白石,也有19岁的郝建秀;有工业劳模王崇伦,也有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农民申纪兰。当时一位记者这样记录这场盛事:“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商量着国家大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外景。资料图片

  破天荒的第一次

  参与过1953年选民登记工作的法学家许崇德曾回忆:“旧社会很多农民连名字都没有,特别是妇女,就叫‘张家大嫂’‘李家大妈’。没有名字怎么登记?于是我们就给她们起名字,一下子起了好多名字。我们一边起名一边登记选民,并发放选民证。拿到选民证,农民们特别高兴,因为‘张家大嫂’‘李家大妈’很多都已经四五十岁了,第一次在大红色的选民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觉得非常光荣。更光荣的是,旧社会的受压迫者第一次拥有了选举权这项重要的政治权利,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直到60年后,申纪兰还清楚记得那次长途跋涉,从长治到太原再到北京,一路骑毛驴、坐敞篷车、转火车。而踏上这趟旅途前,她刚经历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选举热潮”。

  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为了顺利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年4月起,人口普查、选民登记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掀起了规模空前的选举热潮。对长期饱受封建专制压迫、从未真正行使过选举权的老百姓来说,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主任委员杨景宇回忆当年情形时说,“各地投票之日就像盛大节日,选民们穿上整洁的衣服,兴高采烈地来到选举站,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经过一年多普选、逐级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选出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千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带着六亿人的嘱托,以主人翁的身份来到北京,集体决定着国家大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增加县乡人大代表名额基数……随着国家发展、社会变化,选举法也在不断作着调整。正如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所说,无论制度如何延展,它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它的根始终是人民群众。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

参加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华罗庚、老舍、梁思成、梅兰芳在休息时交谈。资料图片

  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1945年7月,在延安窑洞那场著名的对谈中,黄炎培感叹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毛泽东同志则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00年前,嘉兴南湖红船上摇橹声中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即有“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的表述。尔后,大革命时期建立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市民代表会议、组建农民协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参议会制度……当议会制、宪政制在中国黯然退场之时,中国共产党对于政权形式的擘画却逐渐清晰起来——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

  当时间的指针转到1954年,各方面条件均已成熟。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与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一道,见证着这个千年古国正式迎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旧中国毫无政治地位的工农大众,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组织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

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六日《光明日报》头版。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021年3月,全国人大将审议修改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议事规则,法与时转治与世宜,人民当家作主也不断焕发出新生机。

  百年奠基立业,百年开辟未来

  2014年9月5日,人民大会堂,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当我们从更小的时间比例尺上看待这次会议,还要从中南海怀仁堂这处建筑说起。

  在这处原名仪銮殿、佛照楼的地方,慈禧太后曾召见大臣处理政务;袁世凯曾接见外宾、接受元旦朝贺。历经百年风雨冲刷,这处目睹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次第亮相和惨淡收场,看惯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的粉墨登场而又昙花一现的建筑,也见证了人民的翻身作主和国家的涅槃新生——

  正是在这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古老中国翻开崭新一页。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走出人民大会堂。新华社发

  正是在这里,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将国家权力牢牢握在手中。

  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怀仁堂成为见证中国百年近代史的独特地标。

  时光倏忽而逝,风雨飘摇年代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也已迎来百年风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过往奋斗路,重读毛泽东同志致大会的开幕词,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初生的共和国的时代期冀;也是激励我们接续奋斗、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号角——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我们正在前进。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5日 06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