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张雄文:​从原始文电看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机构

作者:掌上文史  更新时间:2020-09-11 22:56:42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1949年3月17日,对正在进行中的太原战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做出决定:组建太原前线司令部和总前委,前线司令部以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委,同时总前委又以徐向前为书记。徐向前以前线司令部指挥军事,以总前委统管党务,于4月20日指挥指挥第18兵团、第19、第20兵团和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各1个炮兵师的部队对太原发起总攻,4月24日攻克太原城,歼灭守敌十二万四千余人,活捉王靖国、孙楚等高级将领,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三十八年的统治。

徐向前

  太原战役中,徐向前既是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又是总前委书记,是真正的一把手。这或许是吸取此前的淮海战役中的经验教训而来。

  此前的淮海战役中,战役打响10多天后,毛泽东才设立总前委机构,主要是统筹后勤特别是粮食问题,因而没有设淮海前线司令部,依旧由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和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陈毅)各自负责。但从原始文电来看,这两个前线司令部中的华野司令部,起到了主要作用。

  洪小夏、刘俊平发表在《史林》杂志的《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统计:“从9月24日粟裕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到11月15日总前委成立之前的50天里,中央军委和华野之间的往来电报,共计64封;与中野之间的往来电报,共计56封。在总前委成立之后至淮海战役结束的50余天里,中央军委和华野之间的往来电报,共计69封;与中野(总前委)之间的往来电报,共计39封。中央军委和两大野战军之间的往来电报,总比例是133:95,即军委和华野之间的电报远远多于军委和中野(总前委)之间的电报。而且这一比例在总前委成立之后是69:39, 远远高于总前委成立之前的64;56。也显示中央军委不是通过总前委常委即中野指挥员来指挥华野,而是自己直接指挥华野。”

  这一数据说明,淮海战役中存在实际上的主要前线司令部,即华东野战军司令部。

  淮海战役的战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华野第一阶段至少歼敌14. 08万余人,第二阶段至少歼敌10. 8万余人,第三阶段歼敌17. 6万余人,合计华野至少歼敌42. 5万余人,占歼敌总数55万的80%以上。华野下辖16个纵队,总兵力共36. 9万余人,连同军区部队4个旅,总兵力共约42万人。

  而中野(总前委)下辖7个纵队,总兵力共13. 6万余人,连同军区部队3个旅,合计15万余人。中野第一阶段歼敌约2万人,第二阶段歼敌约7. 9万人(其中歼黄维兵团约7. 8万人)。南线歼李延年兵团约0. 1万人,第三阶段休整,合计中野歼敌约10万人,占歼敌总数约18%。

  因此,《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明确指出:“淮海战役的战略指挥和战役决策权在中央军委,战役和战斗指挥权在各野战军”,而华野司令部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起到了主要指挥作用。所以,原军委副主席张震在纪念粟裕百年诞辰时说:粟裕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主要指挥员责任。

  那为何总前委最高负责人又是他人呢?这是毛泽东深谙中国传统的智慧之一。安史之乱的平叛诸战役中,名将郭子仪多次以中军副帅的名义作战,而名义上的主帅是皇子、广平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但李俶为人厚道,继位后从未说某个战役是他指挥的,而是十分推崇郭子仪。因而这段历史也就明晰得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