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方志敏:在斗争实践中学习军事

作者:万晓庆  更新时间:2020-05-14 08:40:46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石头

方志敏(中)在狱中

  1922年,方志敏投身革命工作。此前他是一个学生,既没接受过军校教育,也没参过军、带过兵。参加革命后,方志敏主要从事党团工作,也没有经历正规的军事斗争实践。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回到家乡领导革命斗争,从“毫无斗争经验”到带领红军由弱到强、创建红十军,最终成为优秀的红军将领。

  重视枪杆子

  学生时代的方志敏是一个黑暗社会的反抗者,曾领导过多次反抗斗争,如状告弋阳九区漆工镇警察所贪赃的余巡官、驱赶工业学校贪污学生伙食的赵校长等,这些斗争都没能成功。这让方志敏逐渐认识到,要与黑暗的反动势力斗,不进行武装斗争“绝无取胜的可能”。1926年11月,方志敏指导九区农民协会占领漆工镇警察所,缴获两支好枪、一支坏枪(被称为半条枪),“两条半枪闹革命”成了方志敏军事斗争生涯的起点。

  1927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重组农民自卫军,进一步认识到党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他在会见江西万年县农协代表时说:“县农协成立,一定要有武器。”这时,北伐途中的蒋介石已经暴露出背叛革命的苗头,形势危急。党内一些负责同志却反而要求各地农协和工人纠察队缴枪放下武器,但方志敏没有盲从。1927年5月下旬,方志敏筹集到70多条枪运往弋阳,受到不公正的警告处分,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武装斗争的信念。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等共产党人被江西国民党当局“礼送出境”,他辗转吉安、鄱阳等地从事党的活动,最终回到弋阳开展革命斗争。这时,弋阳党的地方组织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农民武装被打散。重建党的组织,重新拿起武器来斗争,成为最紧迫的工作。方志敏一回来,7天内就重新组织起二十几个党支部,农民也很快武装了起来。群众手中有了枪,就有了与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军队斗争的底气。但方志敏“检查我们的武装,实在太少了,力量太不够了”。因此,决定亲自去鄱阳搞枪。到鄱阳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革命的警备团,现在变成豪绅地主忠实的守门狗了”。幸好一个负责同志家里还留有十支枪,正准备送往鄱阳县衙门。在方志敏的严正批评下,这位同志最终同意让他取走这十支枪。

  重视根据地建设

  1927年12月10日,以横峰楼底蓝家农民抗捐为导火索,弋横年关暴动拉开了序幕。暴动声势浩大,起义的烈火很快燃遍弋横地区。在起义中,农民革命团迅速发展,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弋横两县就组织起了上百个团。如此大规模的起义引起敌人恐慌,招致疯狂反扑。一个多月后,农民革命团会攻横峰县葛源失败,部队转到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不久,方志敏建立起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支正规的红军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约20人枪。这支队伍实力虽小,但却是党在赣东北区域内掌握的一支正规武装,是革命的“星星之火”。

  磨盘山的游击战异常艰辛,环境十分恶劣,最困难的时候,“不但无扎机关的地方,连藏身地也难找到。日间不能走路,要在夜间悄悄地走;大路不能行,要找偏僻的小路走;房屋不能住,要躲在树林里、岩石下或水沟里的茅蓬里去住”。1928年5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对磨盘山大举进攻。危急之下,连队领导在一个叫方胜峰的和尚庙里开会讨论对策。会上有人提出放弃根据地、埋枪分散逃跑的主张,方志敏坚决反对。最终,方志敏说服了大家,确定了反“围剿”和巩固、扩大根据地的战略。方胜峰会议3天后,红军即击溃了弋阳靖卫团的进攻,取得金鸡山战役的重大胜利。金鸡山大捷,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局部“围剿”,有力地巩固了根据地,红军队伍乘胜发展,兵力增为一个团。从此,对敌军事斗争与根据地政权建设相辅相成,军事力量由团扩大到军,根据地不断扩大,全盛时期横跨闽、浙、赣、皖四省边界,拥有近50个县,中心地区人口达百万之多,是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六大战略区之一,形成了毛泽东盛赞的“方志敏式”根据地武装割据的大好局面。

  重视军事教育

  弋横起义的农民革命团主要由农民组成,领导人缺乏指挥战斗的经验,更谈不上军事理论的指导。因此,方志敏意识到必须培养自己的干部,“造就红色指挥员”。暴动后不久,方志敏就在漆工镇附近的大溪头举办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短训班,又称临时军事教导队,培养起义积极分子100余人,由黄埔军校毕业的邹琦担任负责人,解决军事教育和训练的专业化问题。1928年秋,“围剿”磨盘山的国民党军一个营的官兵起义或投诚,红军队伍迅速扩大,许多连和排一级的指挥员由起义投诚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充任,培养红军干部的需要更加迫切。1929年10月,方志敏在弋阳吴家墩正式创办了正规的军事学校——信江军政学校,邹琦任校长,方志敏亲自兼任政委。1930年下半年,军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分校一直办到1934年10月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为止,为闽浙皖赣红军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指挥员。

  军校的教学内容分为军事和政治两类。军事课约占70%,以实际操练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着重提高红军指挥员的战术水平。政治课内容更丰富,不但讲党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苏联的十月革命、中国各地的苏维埃运动等,还讲红军的建军原则、如何纠正军队中的不良倾向等,既提高学员的政治水平,武装头脑,又学习军事,武装学员们的手足,让大家明白为谁打仗、如何打胜仗,政治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共同提高。

  军校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刚开始,学员们全部的学习和训练都在军校,后来则改为在校学习训练与部队实际战斗相结合,学员先在军校学习训练三个月,再到部队实习一段时间,最后回军校集中交流和总结提高。经过这样的改进,学员们加强了实际军事锻炼,一毕业就能上前线。吴克华曾是红五分校学员,他回忆:“我们直接体会到打击敌人的味道,也看到了干部实际指挥战斗的情形。”在军事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增长指挥才干,从而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重视斗争经验总结

  方志敏善于从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向中央、省委的报告中他注重总结,被俘入狱后仍然没有停止思考,将此写入了狱中文稿。方志敏的思考总结全面而深入,从组织到保障、从战役到战术等等都有涉及。在方志敏的领导下,赣东北红军总结过许多有效的战术并冠以通俗易懂的名称,如“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其中“吃补药”是指用敌人的装备来武装自己,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袭击敌人的小型弹药库,二是袭击孤立的小股敌人。这种战斗规模小,要求速战速决,搞到枪支弹药就走。方志敏的这些军事实践探索与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不谋而合。

  从1928年2月建立起正规军队到1930年7月成立红十军,仅用两年多时间。这期间,方志敏在对敌斗争实践中学习战争、学习军事、壮大红军。1933年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调入中央苏区,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