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红色大俞村

作者:俞建文    更新时间:2019-04-24 08:22:10  来源:慈溪新闻网  责任编辑:石头

  红色之光

  大俞村地处四明山腹地。山连宁绍大地,水接甬江东海;东面杖锡山,西背华盖山,南揽四窗岩、斗崖谷,北拥韩采岩、罗汉谷。逢盛世唐朝,山从天台山而析、因四窗岩而冠“四明山”,州自越州而分、缘四明山而名“明州”。刘阮遇仙的千年传说、“浙东唐诗之路”的瑰丽篇章,如此等等,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大俞文脉。

  大俞是个古村。一条大俞溪由南向北,逶迤五六公里,纵贯全村。大约在明朝天顺(1457-1464)年间,“五峰俞氏”兄弟俩由嵊东乌坑沿着当年刘阮寻仙的足迹,来此烧碳营生,接续了唐家人、竺家人的风脉,在此繁衍生息,造就了800余年的大俞古村。

  大俞是个“红色堡垒村”。自1938年建立党组织,大俞村始终未曾中断过革命活动。特别是“三五支队”北撤后,周围一片白色恐怖,而巍巍大俞山,成为我游击健儿“盘柴山、打游击”的红色土壤。在革命战争峥嵘岁月里,仅52户、200多人口的大俞村,先后就有1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30多人参加了革命队伍,还有3位烈士血洒人民解放战争战场。

  发生在大俞村的三次战斗

  1.大俞反击战(1943年11月20日)

  1943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对于他家乡四明山和三北地区有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非常恐慌,先后7次急电命令分别指令黄绍雄、何应钦、顾祝同、李默庵和竺鸣涛等,要求第三战区“指派有力的部队限期解决三北游击队”。浙东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李默庵于7月拟定“浙东绥靖方案”要点,“以何静一股为主要目标”,“限三十二年(即1943年)底完成”。日伪部队及根据地附近据点的日伪驻军也得到情报,想乘国民党顽固派对我“清剿”之机夹击我军。

  当时浙东游击纵队主力部队只有2000人,但国民党顽固派包围四明山的部队有2万多人,力量对比悬殊。敌人进攻的主要力量是第三挺进纵队贺钺芳部,我浙东游击纵队将五支队放在“挺三”正面,阻止其向四明山进攻,三支队则迂回到“挺三”侧面,消灭他的后续部队。

  11月4日,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天台前进指挥部,向挺进三纵、四纵、五纵下达了“务将奸军包围于四明山内歼灭之”的作战命令。田岫山、张俊升两部接到命令后,积极配合“挺三”贺钺芳部向四明山推进;贺钺芳部突击第一总队第三营配合国民党新昌县县长张晓崧所辖的地方保安部队,向四明山西南方向挺进;俞济民部与“浙保”等部由鄞奉向四明山推进。形成了三路围攻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态势。

  11月18日,“挺四”田岫山部进占梁弄,“挺三”贺钺芳部南部逼近蜻蜓岗我第五支队阵地。19日,向第五支队阵地发起猛攻。第五支队坚守阵地,击退敌人多次冲锋,毙伤顽军百余人。战斗激烈时,“挺五”张俊升部从北侧夹击第五支队。在两面受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我第五支队撤出蜻蜓岗阵地。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我浙东游击纵队奋起反击。大俞反击战是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中,我三五支队第一次主动出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1943年11月19日,这天是农历十月廿二,四明山区初降瑞雪,天气格外寒冷。为配合蜻蜓岗阻击战,大俞村的青壮年都去鄞西运送军粮去了。下午,从北溪方向开来了“挺三”贺钺芳部的主力第二支队的一个大队,在大俞村驻扎下来,扬言第二天去峙岭打三五支队,并派出一个排的兵力到榨湾岭察看地形,打了一阵排枪就回来了。当晚后半夜三点多钟,大俞村民听到前山、红岩头和庙外方向,传来了一阵阵激烈的枪声,原来是我三五支队一大队主动发起了攻击贺钺芳部的战斗。贺钺芳部第二支队大队长赵志芳慌忙带队向高池方向逃窜,被我三五支队从前山方向打来的子弹击中,当场毙命,其余大部从对岸水坑经长湾逃往唐田、北溪一线。此战我第三支队击毙敌大队长以下10余人,俘20余人,缴获步枪10余支。

  此战,20日凌晨,第一大队大队长蓝碧轩带领全体战士,爬上海拔700多米高的杖锡山顶,经过燕子窠,从冷湾、仰斗竹山直下前山,挺进大俞村。大俞有条大溪,分成东西两边,敌人驻扎在溪西,前山在村东。当我一大队战士悄悄下到前山,突然发现右侧红岩头有个敌排哨,大队长蓝碧轩立即指挥兵分两路,大部攻击溪西敌军,自己带领小队战士直扑红岩头的敌排哨。开始冲锋前,蓝大队长帮小战士系好鞋带,带头冲锋在最前面。在离敌人排哨不足50米时,敌人机枪响了,蓝大队长当场就跌倒在地,不幸壮烈牺牲。在攻击溪西敌军时,另有三名战士牺牲在晒场和庙里的战斗中。

  2.“大俞大捷”(1948年11月18日)

  1948年下半年,刚从浦东挺进四明山并新组建的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驻扎在大俞村。11月初,“浙保”兵分两路,向五支队驻地奔袭。“浙保”一团团长钱则鸣率主力经杜岙、周公宅挺进至商量岗一线,指挥部设在商量岗,二区(宁波)专员吴求剑率专署独立营从梁弄出发,拂晓前到达柿岭向李家坑、阳沟坑一线堵截,妄图南北夹击,一举歼灭我第五支队。

  第五支队陈布衣政委、储贵彬支队长与大俞村地下党员俞存香,共同研究拟定了在阻击国民党围剿部队的作战方案。11月18日拂晓,五支队巡逻小组与敌接火,支队部按部署向北溪转移,并命令“铁马中队”沿北溪南侧高地警戒。浙保先头部队一个连紧追不舍,于是支队领导命令“铁马中队”正面阻击敌人,“钢铸中队”一个排迂回拦腰反击。敌先头部队遭五支队猛打猛冲后溃不成军,俘敌17人,缴获步枪17支,五支队无一伤亡,取得“大俞大捷”。

  3.大俞反敌探战(1948年12月下旬)

  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后,地处四明山腹地的大俞村成为我游击健儿最为活跃的地区,是著名的“红色堡垒村”。这里党组织健全,群众觉悟普遍很高,嵊新奉县联络站就设在大俞村,国民党“浙保”势力已难于在大俞村公开活动。

  1948年12月下旬,为搜集我三五支队活动情报,“浙保”组织便衣队,冒充三五支队来大俞村刺探军情,谎称“我们要找领导”。“浙保”便衣队的行为,被大俞村群众一眼就看破了。当时,我第五支队七中队就驻扎在离大俞村仅2-3公里的杖锡山顶,村党支部立即秘密派人到七中队驻地,向队长俞世鉴报告敌情。俞世鉴即刻率小分队,从前山猛扑大俞村,用机枪一阵猛烈扫射,敌人丢下几具尸体,狼狈逃窜回北溪、唐田去了。

  大俞村红色遗迹

  1.“青年救亡室”

  1937年7月7日,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1938年2月,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赞成我党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在全省组织以青年知识分子为骨干的“战时政治工作队”。3月17日,在余姚县县长林泽的支持下,余姚县“战时政治工作队”正式成立,林泽亲任队长、郭静唐任副队长(后任队长),下设六个区队,深入各区、乡、保,宣传抗日,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青年救亡室”。4月,全县已有13个“青年救亡室”,成员3000余人。到9月,全县有30个“青年救亡室”,成员逾万人。

  朱之光率领第四区队13人深入南岚乡,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宣传抗日。1938年6月,俞存香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俞村人同时入党的有:邓增传、俞昌基。随后,大俞村“青年救亡室”成立,俞存香任组长。“青年救亡室”成立后,在政工队帮助下,召开村民大会,动员全民抗战,宣传减租减息。著名的四明山区茶农请愿运动,在朱之光等的统一领导下,其浩浩荡荡的山区茶农请愿队伍,就是从大俞村开始的。

  1938年年底,村党组织开始发动村民,开展了提高茶价、平抑米价、打开茶叶销路的请愿组织工作,全村每户一人,组成了近60人的请愿队伍。1939年3月的一天清晨,请愿队伍在俞氏宗祠“忠义堂”召开动员大会,随即请愿队伍就向余姚出发了。一路上,各村鸣锣为号,晓云、白鹿等乡群众都汇集到左溪乡茭湖村,总共万余人,沿途高呼“提高茶价,反对牟取暴利”、“平抑米价,反对囤积居奇”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余姚县政府派警察在城南阻拦,请愿队伍组成几十人的突击队,一拥而入县城,迫使县政府派员谈判,并做出了提高茶价、调整茶米比价、打开茶叶销路、救济山民的承诺。茶农请愿运动取得了胜利。

  2.“战时社会服务团”

  面对日渐兴起的群众运动,国民党当局十分害怕。1940年8月,政工队郭静唐队长被钱江南岸左地指挥部非法扣押,余姚县县长林泽辞职,县政府当局被迫改组政工队,形势开始逆转。11月起,为适应形势,掩护自己,“青年救亡室”逐步改名为“战时社会服务团”。县设总团,区设区团,乡设支团,全县共40余个支团,成员2万余人,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群众力量。

  于是,大俞村的“青年救亡室”更名为“战时社会服务团”,大俞村支部书记俞存香不再担任公开职务,邓增传任大俞村“战时社会服务团”支团长。战社团的骨干定期活动,经常开会。通过活动,凝聚和培养了一批抗战骨干,地下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为建立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建设“红色堡垒村”,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和群众基础。

  3.大俞反击战和蓝碧轩烈士牺牲处

  1943年11月20日凌晨,我三支队第一大队奉命向驻守在大俞村的国民党“挺三”部进行突然攻击(见第一章《发生在大俞村的三次战斗》“大俞反击战”)。战斗结束后,由于恶劣的战争环境,部队又急于转移,大俞村和百步界村群众将大队长蓝碧轩及三个战士的遗体抢运到沙鹿坊村。后又由杖锡鹿窠群众主动在山上挖坑,把四位烈士分别入土埋葬。1997年10月,杖锡乡人民政府在“四明山心”右侧动土兴建起蓝碧轩等四烈士陵园。

  1997年的清明节,大俞村党支部齐心协力,在红岩头永春桥边,设立了“蓝碧轩烈士纪念碑”和“红岩战斗烈士纪念碑”。

  蓝碧轩(?-1943.11.20),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人,是红军长征后,坚持艰苦卓绝的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老红军。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八省红军游击队跟着陈毅、粟裕改编成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1942年8月,蓝碧轩跟着何克希司令员、张文碧主任,来到浙东三北游击司令部。9月,担任首期司令部教导队队长,以短训班形式培训连、排干部和地方基层干部。后调三支队第一大队任大队长。

  4.大俞山“公馆”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底10月初,新四军浙东纵队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共1万5千余人,奉命北撤。按照“树立旗帜、保存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四明山地区留下县级正、副特派员11名,区级特派员30名,留守在南山、鄞县、嵊新奉、慈镇、上虞、余上等县、区,党组织全面进入秘密状态。

  三五支队北撤后,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和浙江保安司令部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清剿”“清乡”行动,企图在军事和政治上彻底扼杀我党力量。

  1945年11月初,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即将发起“清剿”行动时,留下坚持四明山斗争的负责人刘清扬,为更好地转移隐蔽,派游击队员、大俞村人俞存潮到屏风山侦察地形。刘清扬和陈布衣等当即决定从徐鲍陈出发,经南黄、大俞向屏风山转移。经过三天秘密行军,刘清扬和陈布衣等17人,来到了地处姚、虞、新、嵊、奉五县交界的屏风山上。屏风山是一片方圆数十里大山,人迹罕至。刘清扬有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指挥大家搞来毛竹和茅草,搭起草棚子,“公馆”就这样建成了。后来,大米吃完了,大俞村的三位游击队员俞存潮、俞世鑑、俞川流从大俞挑来三担玉米,一直坚持到国民党第一次“清剿”结束。

  1946年1月,为接近和发动群众,更好地开展反“清剿”斗争,刘清扬和陈布衣决定离开屏风山。1月下旬,刘清扬、陈布衣等17人从屏风山下来,先在大俞山的“公馆”中住了八、九天,2月2日,返回左溪乡南黄村过春节。

  大俞山的“公馆”主要有两处,一直使用到1948年底。一处在著名的四窗岩傍的种洞岗上,叫“四窗岩公馆”。“四窗岩公馆”在大俞山的南侧,离大俞村约3、4公里。种洞岗山深林密,只有羊肠小道蜿蜒相通,即使是当地山民也很少到此劳作。“四窗岩公馆”曾是游击队的机关所在地,存放有重要的武器弹药和文件资料。“浙保”的一次次“清剿”,在大俞村民的掩护下,都始终没能找到过这里。另一处“公馆”在斗崖谷。在大俞村上墙门有一条小溪坑,自大俞山缓缓而下,流入大俞溪。沿小溪坑西上大俞山,忽见山岩如帘,潭倚着瀑,瀑扯着潭,层层叠叠,环环而上。行约1、2公里,便来到了斗崖水坑谷里。这“谷里”是一处奇特的地形:三面陡岩壁立,高数十米,宽仅二、三米,深达五、六米,一股清流从崖顶倾泻而来,煞是壮观。就在这斗崖谷右侧的危岩绝壁之上,游击队员就地取材,搭起了“斗崖谷公馆”。此外,游击队员们还在大俞山上的雾头、倒岩下和黄沙潭墩搭建过“公馆”。浙东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刘清扬、陈布衣、朱之光等,都曾经战斗和生活在大俞山上的“公馆”中。

  “公馆”是三五支队北撤后,党领导四明山人民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见证。从1945年底到1947年初,国民党组织过三次大规模的“清剿”、两次“雪天清剿”,我们的游击健儿就是凭借着深山密林中的这些“公馆”,与敌人巧妙周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游击队员白天在“公馆”学习、生活,晚上下山组织、发动群众,打击反动势力。薛驹有《咏四明山竹》一首:“满山竹林满目青,竹杖扶我登四明。暮行不怕蛇豸扰,晓倦常卧公馆中。无镬便烧竹筒饭,有菜多是盐笋丁。最能令人舒心事,夜听陕北电讯声。”有游击队员作歌赞“公馆”:“深山密林‘小公馆’,‘金毯’铺顶‘银条’围四边,‘不动椅子’‘自动桌’,囫囵眠床‘沙发垫’,长年不断‘自来水’,煮饭做菜不冒烟,不是无聊享清福,只为革命做神仙。”四明山人民颂“公馆”:“四明山,山连山,山上英雄交交关,造起公馆来造反。”

  5.“嵊新奉县交通站”

  大俞村地处余姚县的最南端,嵊县、新昌、奉化、鄞县、上虞五县交界,在浙东四明山根据地的位置十分重要。大俞村四面环山,一条大溪自梨州、北溪而来,由南向北,纵贯全村,蜿蜒流经樟村、鄞江,汇入甬江而去东海。自晚清以来,大俞村曾经有一个十分活跃的食盐交易市场,来自三北的食盐经大俞村,销往嵊、新、奉地区。盐市最旺时,每天来来往往的客商有数百人之多。因此,大俞村消息灵通,地形又十分隐蔽。

  1943年夏,党组织就在大俞村建立了秘密交通站。1945年春,经地下党员、堂兄俞存潮介绍,俞存葵从宁波回老家参加了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沈荷花随丈夫回大俞村,成为交通站的炊事员,并兼任通讯工作。三五支队北撤后,交通站的工作曾一度完全转入地下。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四明山根据地的恢复,三五支队的重建,嵊新奉县交通站又重新活跃起来。沈荷花家跨出后门便是竹木参天的后山,是游击战士隐蔽的理想场所。1948年11月,沈荷花家便正式成为嵊新奉县 秘密交通站,站长范正明。交通站的主要任务,一是人员的迎来送往,从浦东、三北来的同志中转到嵊新奉地区,嵊新奉地区的同志中转到浦东、三北地区;二是信件和各种讯息的发送转达,浙东工委的各种指示和命令,通过交通站转达到嵊、新、奉地区,《四明简讯》等书刊通过交通站发往嵊、新、奉和会稽山、金萧地区。交通站平时还是游击队员开会和学习的重要活动场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