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50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照片,20岁看不懂,30岁看完激动不已,40岁看完心潮澎湃…

作者:石河子微生活  更新时间:2019-04-23 07:25:0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232fbb194763291879d8b8c1a0aff127.jpg

图为新疆群众和兵团战士在一起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疆。

187127d20d4a40d5a347262b9e1ec3da.jpg

图为1950年7、8月间,王震(左二)、陶峙岳(中)等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

  1949年,王震率部队入疆,新疆和平解放。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要求王震: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

66920bc0ed6ba7dec5171ab3b6989094.jpg

图为部队开荒种田

  “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10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

  1950年6月,官兵吃上了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了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

66fe6b60b534d1a0761015427f3c172a.jpg

图为1953年迪化电厂(今乌鲁木齐苇湖梁电厂)投产发电。部队修建,后无偿转给新疆政府。 

  1952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30f5d0306a82b7267a9014fa88a30e8f.jpg

  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这一年,中共中央作出屯垦戍边的决策,同年,新疆的10.5万驻军官兵,连同家属在内共17.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f69d4a5a140df5b7b5ae596a0724ea28.jpg

图为兵团战士兴修水渠。

  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89a0093e7aafc502f7e8882aa456f696.jpg

图为1950年从湖南来到新疆的张迪源,她后来成了解放军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从1950年到1952年,相继有近8000余名湘籍女兵来到新疆,这些女兵后来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

d352506c6f03c45907ef879cb4c79f2e.jpg

上图为1960年上海人民欢送支边青年奔赴大西北。

  从1956年起,河南、江苏、两湖、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3年至1966年,国家动员了京、津、浙、沪等12万支边青年进疆,其中有9.7万上海支边青年。

2f47ad0b19c8bda64eef53d3df651a78.jpg

图为1963年上海支边青年来到兵团农一师所在地阿克苏县。

53f820e21a9e4e6b490b9648b5ae2146.jpg

阿克苏当地老人欢迎来到新疆支边的上海青年。

db2e0a4dbefb06f1a0f0d7b537baf5fb.jpg

山东籍女兵在新疆新源肖尔布拉克镇住的地窝子。

d427bf2d5de8728968ef23c2dbc614cc.jpg

图为1959年江苏省泰兴县发的“支边证书”。

3706566c79db34f41ed00d1bf4487fab.jpg

  当年到大城市招收支边青年,都会放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

b29ab178478a5914c5b046e63761a9dc.jpg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新疆的都是热血青年,他们接受祖国号召,满怀豪情,投入到新疆建设中。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翻越天山的独库公路的女青年,被誉为“冰峰五姑娘”,她们是田桂芬、刘君淑、姜同云、陈桂英、王明珠。

553ed46471bae5d221ff7bf2e4ee73d9.jpg

70年代翻越天山独库公路的车队。

3ad392c12bc32771fa2c4d60045ae5e6.jpg

农一师五团1956年河南支边青年合影

fb221d3679cc0ffb29f55abee83e3f4a.jpg

上图为1966年农一师四团支边女青年。

4311bcce0ed3af76022570cc80136ed9.jpg

农一师二团七连60年代在沙包上的合影

db8fa9651f021cc38e74d81ddd5095dc.jpg

图为入疆的支边青年们。

  当时兵团的条件非常艰苦,生产工具主要是坎土曼,生产力就是马和人。

f2690f8bd6e9b6621ddb33e929159094.jpg

图为兵团支边女青年和新疆劳动女性一起采摘棉花。

  新疆夏日的天气也是一天多变:早穿皮袄午披纱,守着火炉吃西瓜。

2762bbdc0c751e1b7f7ea4ec16c57dec.jpg

图为1956年,新疆石河子玛纳斯河棉垦区,农垦战士收工归来。

24558da189089e03103f6b5984ebbe7f.jpg

图为劳动的支边青年。

a3514262f7bef5e32fbe356b5fb4a031.jpg

参加生产竞赛的支边青年。

68cd0934fbb33e5cb85d54efc20d17ab.jpg

八一糖厂劳动的支边青年们。

a363ef972d08701eb1272d710dba096e.jpg

图为1958年,克拉玛依矿务局张云清钻井队。

  除了支援兵团的建设,内地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支援新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交通、通讯事业等。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1956年玉门油田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

4eaf9fa6d4884dbf96beb6c182dccc30.jpg

  兰新铁路铺轨在新疆境内不断向西延伸。兰新铁路,建于1952—1962年。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向西经过军垦之城石河子、奎屯、博乐最终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

a951b5a721cc229b15d1cf1b9b067f41.jpg

  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名塔里木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屯垦戍边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于1958年创建。

7b1a105458f0ca77ffffcb521e524f13.jpg

上图为1965年农一师支边青年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

2f73795a9f50839653d00ffd465d83db.jpg

甜瓜丰收。

77472f617fe16e9c5c65cb5aecc3f88f.jpg

1964年,农六师上海支边青年出席场群英大会的代表合影

815b486138c9953a7a511ff552477cfd.jpg

  这些来疆支援的支边青年们,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才慢慢住上土房子。图为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土房子外面开会学习。

64c2a5011b8089f66a9476fe950e250e.jpg

团场里的卫生员。

c2147d34f482d52ab7c9dc49fcdb2dbe.jpg

兵团人在告别“地窝子”之后,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土房子里。

daffbe523b294c591bebf0c0c2379b6c.jpg

50年代中期,在石河子盖的苏式平房前栽上花草树木。

27d459259b5dcd941dd044ea8aba1938.jpg

70年代的七十三团连队

6e041f32c0e1f32b73dcc58c7f174762.jpg

上图为农一师十五团连队的土坯房和房前屋后自建的草把棚棚。

cdc5493db9bb730b0f21342476fcc00d.jpg

少数民族群众教支边女青年跳舞。

043d592dc8f208b4015f9d4dcf666a3f.jpg

图为兵团里的结婚仪式

ac779a7e1a5aad64e4f8d5166485e7fb.jpg

新疆团场人的托儿所

c5a28872414d7cc3ce658e26ab986ecf.jpg

农场幼儿园

b58b37302a3c6324b0cc98be45974eaa.jpg

图为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们。

10454555f32efcbb73ce3876e43699b6.jpg

上图为农一师东方红三中。

84a28086a2007b984d3a28ca47a7cd7d.jpg

上图为农一师四团第一中学1980年初中生毕业照。

0fb15d376722d90eedc77de582fd1e81.jpg

  支边青年到边疆去,他们给边疆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之光。上个世纪70-80年代新疆兵团的小学、中学的老师基本都是上海青年。希望人们永远记住他们。

  向“疆一代”致敬!

  来源:西域文化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