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淮海战役:冰冷冬日勇架“十人桥”

作者:姚冰阳  更新时间:2018-12-07 08:13: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石头

  淮海战役打响后,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华野部队按照中央军委举行淮海战役的战略部署大举南下,围歼国民党军黄百韬第七兵团。但是,11月7日国民党第七兵团已经沿运河东岸往西向徐州方向撤退,准备与徐州的国民党军汇合。解放军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当即调整部署,下令所属各纵队全体官兵,不怕疲劳,不怕困难,敌人跑到哪里,坚决追到哪里,全歼黄兵团。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追击战在江淮大地上展开了。

  解放军华野九纵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奉命追击从新安镇南下担任黄百韬兵团左翼掩护任务的第六十三军。11月8日入夜,七十九团(潍县团)追赶到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西边时,被一条10米多宽的壕沟挡住了去路。团长带领营、连长火速赶到前沿察看地形和敌情,并立即部署作战方案,命令一营二连火速架设浮桥。

  在运动战中架桥本来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又是在冰冷刺骨的水中,还要冒着对岸敌人的火力扫射,无疑就更难了。英勇的一营的官兵没有畏惧,尖兵二连连长命令该连一排三班火速在壕沟上架设浮桥。一排副排长范学福、3班长马选云接受命令后,就近找来了一些木板和两架梯子,迅速用绳子扎好。战士们把扎好的两架木梯横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没有桥桩的浮桥。

  这时,河对岸的国民党军发现情况,开始猛烈射击。本来就不稳固的浮桥,在水面上飘荡着,壕沟边等待过河的部队越来越多,摇摇晃晃的浮桥无法保证部队快速通过。时间紧迫,为了不误战机,副排长范学福在紧急的关头大喊一声:“没有桥腿,我们当桥腿!”第一个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水中。班长马选云,副班长彭启榜,战士宋协国、杨玉艾、潘福全、杨学志、孙克潘、孙学赞、孙书贤纷纷跳入冰冷的水中,用自己的身躯和肩膀,架起了一座用血肉之躯支撑的“人桥”。

  为了保证桥面的平衡,靠近岸边水浅地方的战士就一条腿跪在水里,一条腿支撑。在水深处的战士就用双手用力把木梯举起。攻击部队迅速踏上10位勇士用身体架设的浮桥飞奔冲向对岸。由于桥面窄、过桥的速度快,有的战士在桥上滑倒,架桥的战士就用头将战友顶住,让他们迅速爬起来。有的战士踩到架桥战士的脖子上,他们也一声不吭硬挺着让战士们通过。有个战士从桥上跌进河里,顶立在最深处的战士用尽全身的力气把战友从水中拉起……

  战士们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硬是咬紧牙关、挺直腰板,保证大部队安全过河,投入到战斗中。11月9日晚,通过浮桥的一营,迅速投入到围歼堰头镇国民党军的战斗中。

  随军记者黎明据此撰写一篇题为《十人桥》的通讯,刊登在1948年11月26日《大众日报》上,让“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三班也因此被命名为“十人桥”班。时任九纵司令员的聂凤智将军在后来回忆文章中高度评价这一壮举:“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