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峥嵘岁月肩并肩

作者:汪建新  更新时间:2018-07-02 11:43:42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石头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友情怀

  汪建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西婺源人。1989年6月进入江西省委党校工作。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担任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副书记。2004年9月调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先后担任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主任和教务部主任,2015年8月担任学院副院长。著有《破译广告》《问鼎名牌》《品读历史深处的女人》《毛泽东诗传》等,主讲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译著有《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行为与过程》,发表文章近百篇。

  编者的话: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舞台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千秋伟业,同时他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毛泽东诗词中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记忆,也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值建党97周年,本期讲坛邀请汪建新教授从毛泽东诗词出发,讲述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的深厚友谊。

  诗词首现颂战友

  毛泽东的战友不计其数,但进入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却为数不多。今天我侧重分析毛泽东为战友写的诗作,并介绍毛泽东为战友写的挽联、赠联,来体会毛泽东对亲密战友的真心倚重、高度赞赏、充分信任和无尽追思。

  黄公略,生于1898年,湖南湘乡人。他从小爱读兵书,17岁投奔湘军。1927年1月,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他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了广州起义。

  1928年7月黄公略同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2纵队纵队长。同年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后,他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湘鄂赣苏区。1929年9月初,彭德怀率部返回湘鄂赣边区,红军支队重新合编为红五军,黄公略任副军长。1930年1月,成立红六军时,黄公略任军长。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个军阀爆发了“中原大战”。红军利用这个时机,巩固并扩大了根据地。以李立三为首的党中央盲目乐观,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错误决议,决定攻打南昌、武汉、长沙等中心城市,意欲“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强令毛泽东率红军攻打南昌。6月底,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主力从福建汀州向江西进军。7月下旬,进攻南昌的红一军到达樟树镇后,毛泽东等判断攻打南昌实在冒险,便在附近休整筹款,发动群众。毛泽东以十分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词的上阕,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向江西进军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团结一致,誓把反动派彻底消灭的战斗决心和必胜信念。但是,要取得革命胜利,最根本的要靠正确的路线。黄公略同志已经开辟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为红军这次进军江西提供了有利条件。

  词的下阕,写的是当时江西等地的一派大好革命形势,并预示着革命必将在广大农村获得更大发展。革命斗争烈火不仅燃遍了江西全省,而且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向湖南、湖北发展。《国际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这歌声震天撼地,犹如从天而降的风暴,掀起了滚滚革命浪潮。

  “偏师借重黄公略”,黄公略是第一个被写进毛泽东诗词的红色将领。红六军因为与湘鄂西的红六军番号相同,改称红三军。根据中央指示,将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合编为红一军团。三个军整编时,黄公略所部并未开到汀州集中,一直在赣西南一带活动,故词中说“赣水那边红一角”。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主力从闽西向江西进军时,红三军就成了主力的侧翼部队和配合力量,因而成了“偏师”。“红一角”既渲染了赣西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又写出了黄公略及其部队的声威,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卓越贡献。而“借重”二字,表达了对黄公略的器重和赞誉。

  第一次反“围剿”时,黄公略指挥红三军将张辉瓒部队引诱至群山环抱、中间是狭长山谷的永丰县龙冈一带,趁着弥天大雾,全歼敌军9000人,张辉瓒束手被擒。这便是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所描绘的“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时,敌军从江西吉安向东延伸到福建建宁,修筑了坚固的碉堡,号称“八百里防线”。毛泽东指挥红军主力隐蔽到富田东固附近的白云山区。1931年5月15日,敌军分三路窜向东固,正好钻进红军布下的“口袋”。5月16日,黄公略指挥红三军突然从白云山头上猛攻下来,枪炮声、喊杀声震天动地,首战就歼灭敌军两个师。这便是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所写的“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毛泽东借汉代名将李广来称赞黄公略及其部队,黄公略因此赢得了“飞将军”的美誉。

  1931年9月15日,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黄公略所部突遭敌机空袭,黄公略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31年9月16日下午,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会。他强忍悲痛,挥毫疾书,写了一幅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挽联高度概括了黄公略轰轰烈烈的革命历程,对失去爱将痛心疾首,鼓励后来者继承先烈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豪情万丈赞将军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彭德怀在给黄公略的诗中写道:“惟有润芝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1928年10月,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上井冈山,与毛朱红军会师。从此,彭德怀成为毛泽东最真诚、最可靠、最倚重的战将之一。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吴起镇是陕北根据地的门户。20日,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尾随而来,企图阻止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为了不把敌人带进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林彪等当晚召开会议,决定给马家军以迎头痛击。

  20日,彭德怀赶到吴起镇来见毛泽东,研讨敌情,部署战斗。事后,彭德怀连夜赶回前线。10月21日清晨,彭德怀指挥在吴起镇附近的大峁梁打响了“切尾巴”战斗,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击溃了三个团,打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仗,使红军会师和开辟新局面有了相对安全的条件和保证。

  毛泽东获悉此捷报后,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当即赋诗一首《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来到毛泽东住处,看到桌子上放着这首诗。彭德怀当即拿起笔来,将“彭大将军”改为“英勇红军”,然后将诗稿放回原处。这一改动,不仅文从字顺,更显出他的谦逊胸怀。可惜这首诗的原稿至今不知所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前句写景,后句记事;动静结合,景事交融。陕北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坑坑洼洼。诗句反映了彭德怀利用有利地形,指挥红军急速进军和英勇奋战的场景,既表现了红军灵活机动地打击敌军的威力和气势,也刻画了溃散的敌骑兵东逃西窜的狼狈状况。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声诘问,雷霆万钧。人们常用“横刀立马”来描绘猛将的英勇顽强、从容淡定,而彭德怀正是这样一个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将。这两句直接赞扬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的大将风度和击溃马家军的赫赫战功。“唯我彭大将军”六个字,简洁明快,充满着自豪、骄傲和欣慰。

  1947年8月中旬,彭德怀指挥沙家店战役,一举歼灭了胡宗南的整编第三十六师师部及两个旅,取得歼敌6000余人的重大战果,成为我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即席挥毫书写了这首诗,最后一句依然是“唯我彭大将军”。

  再说共和国元帅罗荣桓。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北京逝世。这天,毛泽东正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噩耗传来,毛泽东带头起立默哀。他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罗荣桓是湖南衡山人,五四时期在长沙参加过毛泽东等人领导的学生运动。他是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的热心读者,也参加过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

  罗荣桓被毛泽东称为一辈子共事的人。在十大元帅之中,只有罗荣桓曾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一起进军井冈山,他也是唯一一个政工出身的元帅。罗荣桓在关键时刻总是支持毛泽东,拥护毛泽东,罗荣桓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了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

  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一连几天夜不能寐,满怀深情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充分肯定罗荣桓的丰功伟绩,赞颂罗荣桓的崇高品格,表达对罗荣桓逝世的无比痛惜和无限哀思: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记得当年草上飞”,典出宋代陶谷《五代乱离记》,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失败后,于洛阳落发为僧,并曾绘像题诗为:“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知,独倚栏干看落晖。”毛泽东用古诗成句来比喻红军行军打仗行动迅速。“草上飞”传神地突出了红军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忽东忽西,纵横驰骋,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红军队里每相违”,红军时期,特别是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多次遭到排挤和打击,他的正确主张往往不被采纳。这里不是说毛、罗之间有什么意见分歧,恰恰相反,他们两人之间相互理解、心心相印,罗荣桓总是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和主张。

  “长征不是难堪日”,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也都挺过来了。罗荣桓这位军队政治工作的能手,为鼓舞战士战胜困难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常常能听见罗荣桓用沙哑的嗓音唱湖南花鼓戏给战士们鼓舞士气。

  “战锦方为大问题”,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明确指示东北野战军必须先攻打锦州,而林彪则一直在打锦州还是打长春之间犹豫不决。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坚决贯彻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最终说服林彪攻打锦州。锦州战役是决胜之举,罗荣桓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毛泽东和党中央战略决策的贯彻和实施。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两句诗运用了两个寓言故事。斥鷃即鹌鹑,是蓬间雀,飞不过几丈高。典出《庄子·逍遥游》说,斥鷃笑话大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也是飞得最好的了。后者借用了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说本来跳得不高的昆鸡,居然也讥笑暂时飞得不高的老鹰,认为鹰和自己飞得一样低。鹰回答说:“鹰有时可能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么高。”毛泽东把罗荣桓比作鲲鹏和雄鹰,高度赞扬罗荣桓为人谦逊、忠诚老实、胸怀全局、襟怀坦荡。也是在斥责那些目光短浅、自鸣得意、叽叽喳喳、拨弄是非的小人。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像罗荣桓这样可以定大事、决疑难的同志不可多得,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毛泽东也痛失了一位亲密战友。

  这首诗情深意切,直抒胸臆,感情深厚,对比鲜明,衬托有力,反映了毛泽东与罗荣桓之间深厚的战友之情。1963年12月,罗荣桓逝世后不久,毛泽东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谈到罗荣桓时,念了一首三言韵语称赞罗荣桓同志:“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这首三言韵语对罗荣桓的品格、作风、才干、襟怀、办事等多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果把它和《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结合起来阅读,更能看出毛泽东对罗荣桓的感情之深,评价之高。

  将星璀璨诗情浓

  毛泽东的很多战友也是诗词高手,他们之间常有诗词交往。比如,他曾和陈毅元帅通过书信探讨诗词创作技巧和艺术规律;他曾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初稿抄赠周恩来;他和董必武之间曾有几次诗词唱和。毛泽东与战友之间也曾用对联表达战友之情。这里举两个例子:

  长征途中,张国焘私欲膨胀,企图分裂红军。面对张国焘的威逼利诱,朱德毫不退让,他明确地表示:“朱毛,朱毛,人家都把朱毛当作一个人,朱怎么能反对毛呢?你们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割不断我与毛泽东的关系。”毛泽东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赠朱德对联一副:“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1937年2月,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二队学员题词,内容仍然是:“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毛泽东对朱老总的评价,准确、恰当,真挚感人。

  再比如,长征路上,张国焘电告陈昌浩“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党,另立中央。在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把电报传给了毛泽东,使毛泽东和党中央及时采取了措施和行动,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毛泽东高度赞扬叶剑英的机智、勇敢,并书赠叶剑英对联一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不仅为自己的战友写诗、赠诗,对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

  比如戴安澜。他1904年生,安徽省无为县人,字衍功,号海鸥,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他是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在长城古北口抗战、台儿庄大战、武汉大会战、昆仑关争夺战等重大战役中,屡立战功。1942年3月,他出师缅甸,孤军深入,英勇作战。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重创日寇后,他班师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于5月26日殉国。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为戴安澜将军举行国葬。当时,国共双方领导人都送了挽联或挽幛。周恩来称他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和彭德怀在挽联中写道:“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毛泽东从延安拍去电报:“海鸥将军千古”,并附了挽诗,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赞扬、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悼: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外侮需人御”,首先揭示了日本侵华,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将军赋采薇”,运用典故称颂戴安澜将军慷慨出征的英雄气概。“赋”指兵,古时是按田赋出兵,所以称为兵赋。“采薇”是《诗经·小雅》的篇目,是戍边将士们所唱的歌曲。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茎、叶子均可食用,戍边的士兵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戴安澜受命于危难之际,却从容赴之,愈显出其大无畏精神。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戴安澜所率部队为机械化师,装备精良,将士勇猛,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诗句写得气韵生动,神采飞扬。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东瓜、棠吉都是缅甸的地名。1942年3月18日,戴将军率部在东瓜连续奋战十二昼夜,歼灭日军5000余人。1942年4月23日,棠吉告急,戴安澜部队奉命驰援,激战两昼夜,击退日军,收复棠吉。诗句描绘了戴安澜率领部队顽强抗敌的战斗历程。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对戴安澜将军以身殉国深表震惊和痛惜。戴安澜将军满怀报国壮志,为抗战而死,死得其所,重于泰山。1943年10月,美国政府以总统罗斯福的名义,给戴安澜颁授懋绩勋章,他成为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国际勋章的中国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

  毛泽东这首《五律·挽戴安澜将军》热情歌颂国民党抗日名将抗战救国的壮举,显示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面对国家危亡,中国共产党人坦荡无私,以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救亡的正义行动,坚决捍卫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尽管毛泽东没有把他的战友们都写入诗词,但诗人毛泽东对战友充满感情。每当遇到战友牺牲,他总是难以抑制悲痛,写过不少挽联悼念战友,这里介绍其中几副:

  第一副是为王尔琢而写。朱毛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第二十八团团长,为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被害。毛泽东为他写了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第二副是为张浩题写的。1933年张浩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成员,1935年他回国时将共产国际的指示带给中央,带回密电码,恢复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他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坚决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42年3月6日,张浩不幸病逝,为此毛泽东为其写下:“忠心为国,虽死犹生。”挽联。

  第三副是为刘志丹题写。刘志丹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1936年4月14日,他在前线阵地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1943年,志丹县在城北门外为刘志丹修建了“志丹陵”。5月2日,毛泽东为刘志丹撰写:“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挽联。

  第四副是为彭雪枫题写。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杰出指挥员、军事家。长征时期,他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为长征胜利立下卓越功勋。1944年夏,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西进,迅速恢复了豫皖苏边区的抗战局面。9月11日,彭雪枫在战斗中被流弹击中牺牲。1945年2月7日,毛泽东为彭雪枫写下了他一生所撰对联中最长的——“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洋洋洒洒70字,全联充满着惋惜、不忍、悲痛的心绪,读之令人含泪。

  第五副是为“四八”烈士题写。1946年4月8日,在重庆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中共代表、中央委员王若飞、秦邦宪,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进步教育家黄齐生等人,乘飞机飞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全部殉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题写了一副挽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痛,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