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面朝大海,英烈魂安

作者:特约通讯员 仲崇岭  更新时间:2018-06-30 09:41:47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一个老兵与一座渡海作战纪念园的故事

 

 

  灯楼角,地处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古称“极南”“尽南”,是祖国大陆的最南端。

  隔海相望,这里也是祖国大陆距海南岛最近的地方,与海南省澄迈县相距不足20海里。

  正因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在解放战争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和荣耀——1950年3月5日黄昏,第四野战军40军118师799名勇士,分乘当地80名船工驾驶的13条木帆船,从灯楼角启渡,在国民党军空中、海上、陆地火力猛烈拦阻下英勇战斗,强渡琼州海峡,打响了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的第一枪。

  如今,昔日的战火已硝烟散尽,但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以及那些渡海浴血奋战的英烈从未被遗忘。6月15日,由当地群众、第四野战军后代及社会各界人士筹资修建的渡海作战纪念园在灯楼角揭牌。

  这座面朝大海、满园栽种“英雄树”木棉树的纪念园,主体是一座高大耸立的渡海作战纪念碑和渡海作战时118师牺牲的7位无名烈士合葬的坟茔。从立碑,到合墓,再到建园,前后持续了6年之久。

  这6年间,始终未曾缺席的,是老兵张宝贤的身影。

  8600多名当地群众自发捐款修建纪念碑——

  百姓淳朴举动感动异乡老兵

  2012年盛夏,张宝贤带领公司员工在角尾乡冲沟村附近考察安装风力发电机组时,驻地老百姓找到他,“我们想在海边建一座表现解放军强渡天堑的雕塑,不知道与你们的工程是否有冲突?”

  张宝贤经过了解得知,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是解放海南岛战役渡海作战的启渡点。不仅如此,当年,徐闻县是全县动员、全民动手支援前线,抢修公路,捐献粮草钱物,配合征集船只和招募船工,帮助训练能适应海战的解放军指战员。在海上练兵及渡海作战期间,还有50多名船工英勇牺牲,数以百计的船工获得“渡海功臣”称号,赢得了“解放海南,功在徐闻”的赞誉。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隔海相望的海南岛临高角登陆点建起了纪念园,角尾乡启渡点的百姓也想建个渡海作战纪念设施,去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于是,角尾乡8600多名群众自发捐款。

  “可以说,当年能够打下海南岛,离不开角尾乡百姓的牺牲奉献,那段岁月已成为当地百姓永远值得骄傲的记忆。”听着老百姓们的讲述,张宝贤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1969年1月,张宝贤入伍来到汽车四十七团,之后随部队奔赴援越抗美战场。这位在战火中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老兵,特别能理解百姓们的心情,作为第四野战军的后代,他更是深受感动。

  “你们打算怎么建?”老百姓把自己设计的图纸拿给张宝贤看,他觉得有些简单,“要建就建个像样的,我帮你们设计一个参考方案。”

  一周后,张宝贤找专业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方案:用白色方尖碑的形态,通体以钢筋混凝土浇筑,中书“渡海作战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下饰铸铜“军民合力强渡天堑”的浮雕,后立面刻有《碑记》。

  “这个太像样了!”老百姓们看后连连赞叹。可高兴过后有人叹气:“要建这样一个纪念碑,我们捐的钱恐怕不够!”听了大家的担忧,张宝贤赶忙接过话茬:“我找熟人帮你们建,应该能省一些钱,不够的我再补上。”

  张宝贤的举动,让百姓们感激不尽。就这样,历时两个多月,一座高18米、寓意当年118师首渡作战的渡海作战纪念碑,面向海南岛的方向在灯楼角竖立了起来。纪念碑落成那天,角尾乡方圆百里的许多群众都赶来观看仪式,他们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施工中意外发现无名烈士墓—

  给烈士一个应有的尊严

  纪念碑落成后不久,张宝贤带领员工在海边沙丘小树林中安装风力发电机组时,无意中发现了两座无名烈士墓。墓碑的中间写着“烈士之坟”,右侧写有“1950年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字样,左侧落款为“中共角尾乡党委1957年4月5日”,墓碑已严重蚀损,小的字已不清晰。

  烈士为何会埋在这里?“当年渡海作战时,个别牺牲的烈士遗体被海浪冲回角尾海岸,当地群众将其简易埋葬于岸边。有的烈士牺牲在船上,也被随船运回角尾就地安葬。”据当地老人们讲,烈士墓前原本都有简易的木质碑牌,可时间一长都损毁难以确认。1957年清明前夕,角尾乡政府打制了一批石碑,对还能辨认的木质碑牌进行了替换。

  后来,张宝贤只要出差到这里,都会去祭拜两位无名烈士。2016年5月,退休后的张宝贤与朋友去祭拜烈士时,发现受风暴海浪侵蚀,烈士墓已直接曝露在潮间带上,岌岌可危。

  “没有当年烈士们的不畏生死,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给烈士应有的尊严!”他们商量后,向角尾乡政府提出将烈士墓迁移到渡海作战纪念碑附近。一周后,乡政府开会通过了迁移烈士墓事宜。

  “仕寮村还有3座无名烈士墓。”角尾乡民政办主任梁怀国告诉张宝贤。张宝贤与梁怀国商议,决定把这三座烈士墓也一同迁往新址,让烈士们有个安稳的“家”。

  迁墓过程中,一座墓中除了发现遗骸外,还有英国进口的体温计、钢笔、药瓶等。“另一座墓里发现了子弹、刺刀和手榴弹。”张宝贤印象最深的是一杆约七寸长、小手指粗的北方旱烟杆,每次想起,他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位一身戎装,叉腰挺立,手上拿着烟杆的北方军人形象。

  第三座墓中找到一双纤小的鞋底和几粒尚有颜色的纽扣,推测应该是位女兵……

  就在张宝贤忙着为合墓坟茔制作墓碑时,一名当年参加渡海作战牺牲船工的后代邓焕燕说,过海电缆终端站前和仕寮村还分别有一座烈士墓。

  张宝贤决定将这两座烈士墓也迁过去。其中一座墓中,遗物有帆布子弹袋一条,子弹170余发,报纸残片5张,旧币12张,还有完整的印有英文说明的磺胺药纸袋及牙刷、皮带扣等。

  至此,7位无名烈士的遗骸遗物清理完毕,合墓至渡海作战纪念碑附近。

  渡海作战纪念园成为革命教育基地——

  让英雄精神激励后人前行

  “这里有了渡海作战纪念碑,又移来了烈士英灵,要是扩建成一个渡海作战纪念园,对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都有重要意义。”2017年1月初,为烈士举行合墓仪式祭奠现场,烈士的老部队北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派官兵来参加活动时,与张宝贤的意见不谋而合。

  尽管当地百姓、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烈士老部队都答应帮助筹措资金,可要建成纪念园仍困难重重,尤其是占地问题需要解决。就在张宝贤一筹莫展之时,角尾乡蓬薯境的几位百姓找到他:“用我们的地!”

  几年来,张宝贤为纪念渡海作战英烈所做出的努力,角尾乡政府和老百姓们都看在眼里。在随后的乡党委会和村民大会上,将烈士合墓周边近8000平方米土地无偿让出作为渡海作战纪念园用地的提案得以通过。

  面对淳朴善良的当地百姓,张宝贤热泪盈眶。之后他立即着手设计纪念园草图,反复与当地百姓商量,最终确定在纪念园里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旋风亭,一个再现烈士形象的铸铜浮雕墙。张宝贤的战友、朋友听说后,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出钱出力帮他一起筹建,不少企业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历时一年多,纪念园终于落成。“园内的一碑、一墓、一亭甚至一草一木的栽种,都是张宝贤亲自设计的,碑文也是他亲手撰写的。”渡海作战支前船工后代陈光杰说,在旋风亭前立有一块石碑,详细记载了这支骁勇善战的部队当年渡海作战的经过,光是这段文字,张宝贤就先后修改了十几次。

  渡海作战纪念园落成揭牌仪式那天,北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官兵、第四野战军后代、当地群众及企业代表共千余人前来参加。“我的爷爷邓连灼当年运送解放军渡海,船到岸了他也牺牲了。”船工后代邓焕燕忆起往事红了眼圈,“那些解放军是拼着命、流着血在战斗,无论到啥时咱们都不能忘了他们。”

  揭牌仪式结束后,张宝贤和当地村民将烈士遗物交到了烈士老部队北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官兵手中。该旅副政委张云飞表示:“这些烈士遗物非常珍贵,我们会珍藏在旅史馆里,激励官兵不忘历史、缅怀英烈、接续奋斗。”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自从立起了渡海作战纪念碑,移来了烈士合墓,每逢清明和解放海南岛胜利纪念日,都会有政府机关、企业单位、中小学生前来扫墓,先后已有数万人来这里祭奠。如今,渡海作战纪念园落成,也将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个纪念园倾注了张宝贤太多的心血,他退休后放弃颐养天年,有时一连几个月都回不了家。“这件事机缘巧合地落到我的身上,作为一名老兵,作为一名第四野战军的后代,我哪能躲开?其实最初立碑时,我只是配合村民的想法尽心尽力而已。但在后续查找历史、合墓建园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那场战役的意义和角尾百姓做出的巨大贡献,深深感受到他们对那段历史的珍视和对逝去英烈的缅怀,以及将此传承下去的迫切愿望。我觉得,能告慰烈士在天之灵,满足角尾百姓的夙愿,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希望这座纪念园,能让后人永远记住那些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题图照片拍摄:徐彬,合成:浅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