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归侨农场”的幸福变迁

作者:吕明  更新时间:2016-02-14 16:07: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石头

 网络媒体走转改:“归侨农场”的幸福变迁

图为道路两旁的香茅。 吕明 摄
图为具有东南亚风格的楼房。 吕明 摄
图为具有印尼风味的小吃。 吕明 摄
图为具有印尼风味的小吃。 吕明 摄

  中新网漳州2月12日电 (吕明)东南亚风情的牛角屋顶,道路两旁的香茅、蓝姜,圃园里的咖啡苗……在福建省诏安县建设乡的建华作业区,“归侨农场”充满了十足的“南洋味”。

  “给你泡一杯正宗的印尼咖啡。”建华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林建安对新春期间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他们很喜欢这种纯正的味道,几乎每家都会用印尼的咖啡来招待客人;作业区里最长寿的老人游锥娘,今年已有110岁,现在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咖啡。

  1960年9月,为安置印尼归侨,当地政府设立了建华作业区,先后安置了1200多名印尼归侨。林建安在父母归国抵达建华作业区后的第六天出生,是在建华作业区出生的第一位“侨二代”。

  与建华作业区同龄的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归侨农场”的幸福变迁:低矮的红土房变成了崭新的小洋楼,荒山开垦出了咖啡园,荒地上建成了篮球场、休闲广场、公园……

  在建华作业区,各家各户都会做印尼菜。时值春节期间,黄姜饭、肉排、西苏门答腊仁当、千层糕、木薯糕、咖喱菜等印尼风味的佳肴更是习以为常了,“过中国节,吃印尼菜”的传统在这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现年62岁的杨奋勇在印尼出生。回忆起随父母刚刚归国来到建华作业区时的情形,杨奋勇说:“那时候,住在红土房里,一盏煤油灯、一块硬床板就是全部家当,根本吃不饱,过年想吃顿好的,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改革开放后,许多归侨们纷纷外出打拼创业。在外出人员的带动下,建华作业区乡亲们的日子也不断改善。

  2007年起,建华作业区大力开展“侨居造福工程”,福建省侨办多次派人前来考察、调研。在当地政府及福建省侨办的支持下,原有的土房、危房进行改造和拆除,建起了崭新的小洋楼,“归侨农场”面貌焕然一新。

  谈到今后的规划,林建安说:“现在主要是在招商引资,把当地侨的特色打造出来。”

  林建安介绍,2015年11月,从当地走出去的归侨黄东成决定投资建设印尼风情民俗村、印尼咖啡馆等项目,目前正在有序展开。

  当地的许多归侨在印尼都有亲戚,春节期间都会互相致电问候。60岁的李加兴每年春节都会给在印尼的亲戚打电话,告诉他们建华作业区一年来的变化,“我常对他们说,这里变化很大,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希望他们常回来看看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Baidu
map